漢學工具書——開啟四庫的鑰匙

  

開吉法師主講  (第三十五集)  2021/7/12  英國漢學院

  尊敬的各位老師,尊敬的各位同學們,大家好!

  今天我們共同來學習《漢學工具書——開啟四庫的鑰匙》第三十五集,今天是歲次辛丑六月初三,恰逢護法韋陀尊天菩薩的聖誕,我們漢學工具書的課程今天也是最後一堂課。恰逢如此殊勝的因緣,在此也至誠的感恩護法韋陀尊天菩薩對於儒釋道聖賢教育的護持之功。

  我們今天就開始這最後一節的課程,在前面的課程中為大家所介紹的是《檢查政典之屬的工具書》,上一堂課介紹了《通典》這部書。《通典》這是唐朝時代杜佑所編撰的,是採集五經諸史,還有許多的文籍、奏疏等等。從軒轅黃帝開始一直到唐朝的天寶末年,《通典》這部書它有分為食貨、選舉、職官等等八個類別。關於《通典》這部書在前面的課程已經有為大家做過介紹,特別是《四庫提要》讚歎《通典》談到,考唐以前之掌故者,我們要考證唐朝之前的掌故,茲編其淵海,這淵海就是形容它像大海一樣的深廣。《通典》特別在禮制方面的記載尤其是詳備,這是上一節課介紹的內容。

  這節課我們繼續來舉一下例子。《通典》它一共是有兩百卷,它的分類原來是分作八門,後來人們把兵跟刑分成兩門,所以就是九門。這九門是從食貨開始,食貨、選舉、職官、禮、樂、兵、刑、州郡、邊防就是分了這九門。所以要查找這部書當中的資料,也是從這九門的分類當中去查找。剛剛有談到《通典》特別在禮制方面是非常詳備的,所以我們今天所舉的例子,也是在《通典》的卷四十一到一百四十當中,這個部分是禮,那我們來介紹跟禮有關的內容,要查找就是從這個部分來查找。

  在ppt上面所列舉的就是釋奠禮,這是在《通典》的卷五十三。我們查找文淵閣版的《四庫全書》,就會在《通典》卷五十三,這一卷是從六百四十頁開始的。這一部是文淵閣本《四庫全書》的史部三六一,《通典》就是從這一本開始。禮十三這裡是介紹吉禮十二,在《通典》卷五十三這裡我們就會看到它所介紹的從大學開始,後面還有介紹諸侯立學以及釋奠之禮。釋奠禮的後面還有介紹祀先代帝王,就是祭祀前代的帝王,那總之這個部分都是跟禮有關。釋奠禮這個跟祭祖它的意義是一樣的,都是提醒我們要真正落實知恩報恩與孝親尊師。

  從前我們在英國漢學院就是蘭彼得校區這裡,也是在師父上人的倡導下和修斯校長的禮請下,就舉辦了莊嚴肅穆的世界各民族萬姓先祖的祭祖大典。後來師父上人又提倡要祭孔,於是在英國漢學院也有舉辦祭孔的典禮,這就和《通典》這一卷所介紹的釋奠禮是相同的。

  釋奠禮是從六百四十七頁開始,這個書影還有電子檔的資料我們都有放在投影片上面。

  這個釋奠這裡有談到,周制凡始立學必釋奠於先聖、先師,及行事必以幣,這就是說周朝時期的制度是如此。小注裡有談到,謂天子命之教,始立學官者也,先聖若周公、孔子。這就是說在周朝的時期,因為天子他要在全天下當中實行教化的這種使命,於是就立了學官,立了學官那首先就要彰顯尊師重道的精神,於是必釋奠於先聖、先師,在學校當中一定要祭拜先聖、先師,這個先聖先師所指的就是像周公還有孔老夫子,這都是聖賢之人。舉辦這個釋奠禮就是表示一種尊師重道的態度,就像我們看到在漢學院,或者是一條龍學校當中舉辦祭拜孔子的典禮,就是祭孔大典,這都是提醒我們要學習聖賢學問,一定是從孝親尊師這個根本開始做起。

  凡釋奠者必有合也,這個意思就是說,小注當中講,國無先聖先師,如果這個國家,這古時候一般是說諸侯國,若是沒有先聖先師,所釋奠的當與鄰國合也,一定是跟鄰國是相同的。有國故則不,如果這個諸侯國當中有這些聖賢人出現,可以作為先聖先師在學校當中對他進行祭拜的話,就例如說周有周公魯有孔子,這是在古時候他們是生活在像孔子他是魯國人,這就是不同的諸侯國它有它的聖賢聖哲之人出現。凡學春官釋奠於先師秋冬亦如之,所以這種釋奠禮,就是對於先師的釋奠禮,就是在一年當中會舉辦很多次,不同的季節。這個官就是凡學春官,官是為詩書禮樂之官。在《周禮》當中記載:「凡有道者,有徳者,使敎焉。死則以為樂祖,祭瞽宗此之謂先師之類,不言夏,春可知釋奠者設薦饌酌,而已無迎屍以下之事」。凡是有道德之人他是從事於教育的工作,這個官所指的就是詩書禮樂之官,總之在學校當中就要舉辦祭拜先聖、先師的這個禮。

  後面的內容我們就不一一的介紹,關於這個釋奠禮如果大家有參加過中華民族萬姓先祖和世界各民族萬姓先祖的祭祖大典以及祭孔大典,我們對於這個釋奠禮的儀程應該不會感到陌生,在最近的大概有十年左右,我記得是從二零一三年開始,在世界各地因為師父上人的宣導,所以每逢清明、中元還有冬至的時候,都會舉辦中華民族萬姓先祖的祭祖大典,就這樣舉辦了許多年,年年都會祭拜萬姓先祖。一直到後來開始師父上人提倡,要祭拜孔老夫子舉辦祭孔大典,於是我們在香港以及英國漢學院,都有舉辦莊嚴隆重的祭孔大典,這是通過這個儀式來緬懷大成至聖先師孔子。

  英國漢學院的祭孔是在二零一九年八月,八月底到九月初,是在威爾士大學的蘭彼得校區所舉行的。我們英國漢學院的師生們都有參與這個活動,它的意義是很深遠的,可以說在整個歐洲西方這些國家當中是一個創舉。我們英國漢學院的老師和學生就組成了三十六名的儀生,是按照歷史上代代相傳的祭孔的禮,來表達對於至聖先師孔老夫子的追念跟尊崇。這個場景想必參加過的同學應該印象都會非常的深刻,修斯校長參加了這個活動之後內心也非常感動。

  所以我們提倡聖賢教育,就如同師父上人在這個墨寶當中所說的,就是知恩報恩,孝親尊師。一定是以這個德行為根本、為基礎,具備孝親尊師的真誠恭敬之心,再來學習儒釋道聖賢教育才真正能夠有所成就。

  關於這個釋奠禮它的內容是蠻長的,我們都把它放在投影片上面,詳細的內容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自己來看,我們在這裡就不做詳細的介紹。

  接下來為大家介紹的第二部關於《檢查政典之屬的工具書》就是《通志》。《通志》是宋朝時期鄭樵所撰寫的,它一共有兩百卷,它的卷數跟《通典》是相同的。《通志》是仿照《史記》之例來求貫通之恉,並且它是網羅舊聞,參以新意,希望從上古時期一直到隋唐,把它分作紀、譜、略、傳這四門,綜而為通史。大抵上它還是因仍舊目,而年譜的部分則是仿照《史記》諸表之例,略,這是史志的別名。鄭樵他在自序當中就有談到,他想要總天下的大學術,而條其綱目,把它稱作略,所以他這裡有二十略,並且鄭樵還談到百代的憲章,學者之能事,都在這部《通志》當中。所以鄭樵他一生的學問以及經歷,還有整部《通志》的精華也都是在這二十略。因此我們首先對於《通志》這二十略要能夠掌握,它都有那些內容,伯元先生在工具書之用法當中也為我們列出來。

  它是從帝紀這個部分開始,接著就是後妃、年譜、氏族略。這個氏族略之前在講《百家姓》,有時候在許多的典籍當中常常會參考氏族略的記載。後面還有六書略、七音略一直到最後卷二百這是四夷傳。所以我們會看到它所分的有紀、譜、略、傳,這個紀就是像帝紀,這是屬於紀的部分,譜就是年譜。這個略則是從氏族略開始一直到六書略、七音略、天文略,最後就是昆蟲草木略,這是二十略的內容,是整部《通志》的精華都在這其中。

  那接著就是傳,周同姓世家、宗室傳、周異姓世家、列傳、外戚傳等等一直到最後是四夷傳,這個部分就是傳的內容。

  因為《通志》這部書它主要就是仿《通史》的體例,從三皇到隋代來詳細的記述歷代的文物制度,這是《通志》這部書的特點。它所選取的內容資料是很多的,它的議論也有許多發人深省的地方,這是《通志》它的一個特點。後人是把《通志》這部書跟前面給大家介紹的《通典》,以及後面會介紹的《文獻通考》這三部書稱作《三通》,所以三通之一就是《通志》。

  此外伯元先生還有介紹除了《通志》之外,還有《續通志》跟《皇朝通志》,這個《續通志》是乾隆三十二年敕撰,它有六百四十卷,這部書有分紀撰譜略,這個紀撰是從五代的時期開始,它的體例就跟鄭樵《通志》的體例相同,並且參考正史《通鑑綱目》、《紀事本末》還有傳記文集,依類增輯,考正異同,斟酌損益,這就是《續通志》伯元先生為我們所介紹的。

  另外一部《皇朝通志》一百二十六卷,也是在乾隆年間是在乾隆三十二年敕撰的,《皇朝通志》也是仿照鄭樵《通志》之例,它只做二十略而沒有紀撰年譜的內容,這個二十略的名稱還是跟鄭樵的《通志》是相同的。這就是除了《通志》之外還有《續通志》跟《皇朝通志》。

  在文淵閣本《四庫全書》當中,《通志》是從史部一三零開始,它被分在別史類。

  我們來看一下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當中,就有一段文是關於《通志》的介紹,這裡有談到《通志》它是兩百卷,是宋朝時期鄭樵所撰的。鄭樵另外有一部《爾雅注》,這個《爾雅注》是收在經部當中。通史之例,就是《通史》它的體例是從漢朝時期的司馬遷開始的,所以劉知幾在《史通》當中講述二體,他是以《史記》和《漢書》共為一體的。劉知己在《史通》當中談到六家,則是把《史記》跟《漢書》別為兩家,為什麼?就是因為《史記》所講述的是歷代之事,就是從古到今它的歷史,但是《漢書》它和《史記》不同的地方呢,《漢書》它是斷代體的史書,所以《漢書》所講述的只是漢朝時期這一代的歷史。這就是劉知己在《史通》當中講到二體,把《史記》、《漢書》合為一體,可是談到六家就把《史記》、《漢書》分開就是這個原因。

  這種通史之例,其例綜括千古。我們中國歷史上編寫史書,這個歷史是相當的久遠的,這種體例它綜括千古而歸於一家之言。所以四庫館臣在這裡就有談到:非學問足以該通,這個該通就是指他的學問要真正能做到廣博而又通達,文章足以鎔鑄,這個文章鎔鑄意思是融會提煉的意思,如果他的學問跟文章沒有達到這樣的高度則難以成書,就不容易能夠完成,不容易把這部書寫的很圓滿。梁武帝他曾經作過六百二十卷的通史,但是可惜的是這部書並沒有傳到後世,它後來就失傳了,所以後來想要作這方面的這個著作,一般人是不敢來做的,率莫敢措意於斯,這個措意就是留意,不敢在這方面來留意。

  到了宋朝這個時代,因為鄭樵這位學者他自己認為他的學問是非常淵博的,所以他就敢做這件事。這也是要有一定的學問的功底,就如同提要所談到的,這個學問要該通,學問能廣博通達,而且他的文章能夠鎔鑄,所謂融會提煉這就鎔鑄的意思,各方面的條件都很好才能夠做這方面的工作。鄭樵他覺得他的學問可以說是相當淵博,於是就決定來做《通志》這部書,來網羅舊籍,他就參考了許多的古書資料,參與新意,這當中他也有把他自己的這種學術思想融匯在其中,於是就撰寫了《通志》這部書。

  《通志》這部書它的分類我們剛剛有介紹過,從帝紀開始,帝紀是十八卷,皇后列傳是兩卷,還有四卷的年譜,接下來就是略跟傳。略有五十一卷,它的列傳則是一百二十五卷。它紀傳的部分是刪錄諸史,是從《史書》當中刪錄進來的。稍有移掇,這個掇是擇取的意思,它有進行一定的選取,這都是從《史書》當中,但是大抵上因仍舊目,這因仍就是沿襲的意思,它依然是沿襲著《史書》的舊目,為例不純。而它的年譜是仿照《史記》諸表之例,就是司馬遷的《史記》這當中有表,所以鄭樵的年譜就是仿照《史記》的體例。惟閒以大封拜大政事錯書其中,或繁或漏,亦復多歧,均非其注意所在。

  也就是它這個年譜雖然是仿照《史記》的體例,當中它有把大封拜大政事也把它放在其中,或繁或漏,這也都不是非常一致的,亦復多歧就是表示它並不一致,有的少一點有的多一點。而實際上鄭樵在作《通志》這些部分都不是他比較關注和留意的地方,因為《通志》主要分做四門,有紀、譜、略、傳。前面的紀跟譜乃至於後面的傳都不是他特別著意要作的,它整部《通志》最精華的地方是在哪里?是在略。所以四庫館臣才說其平生之精力,就是鄭樵他一生學術在治學方面所用的精力是用在哪里?是用在《通志》的二十略。

  乃至於全帙之菁華,就是整部《通志》的菁華也是在於這二十略。所以這二十略就是從第二十五卷氏族略開始,氏族略開始一直到卷七十六的昆蟲草木略,這裡的內容包括氏族略、六書略、七音略、天文略、地理略、都邑略、禮略、謚略、器服略、樂略、職官略、選舉略、刑法略、食貨略、藝文略、校讎略最後是圖譜略,這後面還有卷七十三金石略,卷七十四災祥略,最後就是卷七十五到七十六的昆蟲草木略,所以這二十略就是從天文略到昆蟲草木略這些內容是整部《通志》的菁華。這二十略四庫館臣都有把它列在提要當中。

  後面有比較長的一段我們在這裡電子檔當中有省略,大家可以參考前面這個書引的部分,完整內容可以看書引的部分。這裡我們有省略一大段,這一大段是《四庫提要》當中在介紹《三通》,都會用比較長的篇幅把它的一些問題挑出來。而《通志》還有後面的《文獻通考》,尤其是花了很長的篇幅去舉出它這部書裡面都存在那些問題,一條一條的列舉因為很繁瑣。

  今天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這個部分就先省略,大家可以自己來看,就不一一的把它列出來。總之這部《通志》可以說在《三通》,《通典》、《通志》和《文獻通考》這三部書當中最有價值的還是《通典》,就是說四庫館臣對它的評價也是最高的,其次就是《通志》跟《文獻通考》。但是《通志》跟《文獻通考》它編輯出來這個書還是留下了許多問題,這一點在《四庫提要》當中都有一條一條的列出來,大家可以自己來參考,我們就不一一的講述了。

  最後的這個部分才是對於《通志》這部書的正面的評價:蓋宋人以義理相高,於考證之學,罕能留意。為什麼在這中間四庫館臣能夠抓出《通志》存在的這麼多的問題,這個最主要還是跟不同的時代的學者,他們治學的專長有所不同,跟這個是有關的。因為漢朝時期的學者他主要在訓詁這方面是非常強的,這一點是宋代的學者比較難以逾越漢學的這個高度。對於這些經典文字在訓詁這個方面,漢朝的學者是做的相當好。可是宋代學者他的特長是什麼?他主要在詮釋義理上比較厲害,但是對於一些訓詁考證這上面的功底,就沒有漢朝的學者那麼強。

  這一點在鄭樵所作《通志》當中就可以體現出來。樵恃其該洽,就是因為鄭樵他覺得他自己的學問很好,覺得自己廣學多聞,這個該洽有博通的意思是他自己認為自己的學問很好,所以睥睨一世,這個睥睨是有一點貶義的意思在裡面,睥睨指的是斜著眼睛看人,所以就表示這個人的態度有點傲慢、輕視別人或者不服氣的意思。諒無人起而難之,就是說因為他覺得他在宋朝時代的學者當中算是學問相當好的,因此他覺得他作這個書不會有人來給他挑毛病。故高視闊步,不復詳檢。所以在《通志》這部書裡面就留下了很多問題,他自己也沒有仔細的去檢查。所以不能一一精密,這個精密就是指的很細密嚴謹,這點他就沒有做到這麼好。致後人多所譏彈,這譏彈就是譏笑諷刺的意思。宋代同時代的學者學問沒有高過你,並不表示說後來的學者學問比你差,所以後來的學者就有發現他這部書的問題,都能夠把它舉出來,這一點在提要當中舉了很多,我們就不一條一條的舉了。

  但是即使它存在這麼多問題,《通志》還是有它特定的歷史價值。特其採摭旣已浩博,就是它所選取的內容是相當廣博的,議論亦多警闢。就是鄭樵他所作的這個議論,這方面也有許多可以啟發世人的內容。雖純駁互見,這個純就是指它沒有什麼雜質的意思,駁則是表示它很雜亂。也就同一部書當中純駁互見,雜亂的內容跟精純的內容都同時存在,可是它畢竟還是功大於過,這就是瑕不掩瑜,瑕不掩瑜這個詞大家應該是比較熟悉的,這個詞的意思是說一個事物雖然有很多缺點,但是卻也不會減損它整體的一個完美,就是形容《通志》這部書雖然後世學者可以挑出很多錯,但是終究是瑕不掩瑜,相對來說他有這個膽量來作這部書,而且能把這部書編寫的這樣好,他的優點還是占大多數的。

  究非遊談無根者可及,至今資爲考鏡。這個考鏡就是參考借鏡的意思。就是這一部《通志》流到後世,讓後世的學者仍然可以參考借鏡,它作為檢查政典之屬的工具書在《三通》當中,雖然它並不是最好的,但是他作的也不差就是這個意思,可以給後世的學者留作參考與借鏡來使用。

  所以我們要瞭解在《四庫全書》當中儘管清代的學者,因為他在考證等等方面他的功底相當的深厚,所以我們會看到清代學者是相當挑剔的,再完美的書他都可以把你的問題一一的幫你挑出來。可是我們要瞭解到畢竟能夠收入《四庫全書》的就是代表這部書它有傳世的價值,它即使缺點再多但是仍然是瑕不掩瑜,它的優點還是大過缺點,它的歷史價值還是不容忽視的。那正是因為有這種價值之所在,所以才能夠編入《四庫全書》當中,否則的話你想這是皇帝親自下達命令,同時又有可以說是在清朝時代乾隆時期最有學問的學者,都來參與編訂《四庫全書》,所以它所收錄的這些書,可以說都是相當有價值才會收進來的。

  與杜佑、馬端臨書並稱三通,亦有以焉。就是雖然它沒有杜佑的《通典》作的那麼好,可是它能夠跟杜佑的書跟馬端臨的書合在一起並稱為《三通》,那這也是有它不容忽視的歷史價值。下面我們就從《通志》這部書當中給大家舉個例子,不過我們舉的這個例子並不是在二十略當中的。

  其實我們舉一些例子有很大的成分是從教學的方面來考量,因為在學習《聖學根之根》的時候常常會學到三皇五帝、古聖先王的這些歷史,所以在《通志》當中我們給大家所選的,這是從卷一當中所選的一段內容。卷一這是三皇紀第一,在前面給大家介紹通史類的典籍,就是《四庫全書》的這個通史當中曾經給大家介紹過三皇當中的伏羲氏,也是用《四庫》史部的資料來給大家舉例,那這次我們舉的例子就是軒轅黃帝的例子,因為軒轅黃帝、三皇五帝的故事在《聖學根之根》這樣課程當中是常常出現,常常要給學生們做介紹,所以我們這裡就用《通志》的這個例子,來給大家分享一下,如何來查找三皇五帝這些古聖先王的資料。

  例如說像黃帝軒轅氏,他的資料在《通志》當中是收在卷一三皇紀第一,這個三皇紀這裡面就包括了太昊,這是從太昊伏羲氏,還有炎帝、黃帝這裡面都有做介紹。那我們就是翻到三七二至八十一這一頁開始,就為我們介紹黃帝軒轅氏。這一段文的介紹是一直延續到三七二至八十三。這個書影在ppt上都有把它列舉出來,就是三七二至八十三開始這個臣謹案,這之後就是案語的內容,就一直到三七二至八十四,這當中的文就介紹了軒轅黃帝的生平。

  軒轅黃帝平常我們在講這個漢學的課程像講《聖學根之根》,因為我們這個師承是從雪公太老師一直到師父上人,我們又跟著師父上人學習,所以有許多漢學的這些資料我們常常也都是會引用雪公太老師他老人家的著作,或者是老人家的一些課程資料。關於軒轅黃帝的介紹就會用雪公老人編的這個《中國歷史的綱目》,這就是從三皇五帝開始。

  在投影片上大家會看到雪公老人作的這個軒轅氏之世,這開始就是講述的軒轅黃帝。我們在講歷史的時候這也是一個非常好的方法,就是用雪公老人所編的這個中國歷史的表,來對照我們所查找出來的資料,這樣子來講解這個內容就非常的圓滿。像之前我們也是用雪公老人所講的這個伏羲氏的資料,然後再來對照在《四庫全書》當中所收錄的這些史書裡面的記載,這樣講起來這個內容就是會很豐富。

  所以我們會看到像軒轅黃帝這個時代,因為軒轅黃帝他是華夏文明的開創者,被尊為人文初祖,那江逸子老師所繪製的《華夏道統源流圖》,封面的部分就是軒轅黃帝的德相。

  我們會看到軒轅黃帝他為什麼會被尊為人文初祖?就這個專題我們先前在跟弘任一條龍學校的師生在分享這個漢學課程的時候,就曾經做過介紹。我們只有真正瞭解華夏先祖他都為後世子孫留下了那些文明的遺產,那這種感恩之心才能夠生髮出來,就是為什麼我們是炎黃子孫?究竟炎黃這個時代我們的先民都為華夏的歷史文明做出哪些了不起的貢獻?這是作為中國人必須要深深瞭解和領悟,這種愛國家、愛民族這樣的家國情懷才能夠生髮出來。因此祖先的德行這是很重要的,是我們必須要能夠掌握的。

  那大家會看到在《通志》裡面就會對於軒轅黃帝有所介紹,最開頭就有談到:黃帝軒轅氏亦曰地皇、亦曰有熊氏、亦曰帝鴻氏、亦曰歸藏氏。你看他有這麼多的名號,那這些名號也都有它的由來。至於黃帝為什麼稱作黃帝呢?大家一定要知道黃帝並不姓黃,黃帝是姓姬,也有說是姓公孫。那這個黃是因為有土德之瑞,就是古時候的古聖先王他都是按照金、木、水、火、土,每一代的君王他是都是代表五行當中的一種德行。所以黃帝他是有土得之瑞,土在五行當中它的顏色就是黃色,因此稱作黃帝。所以大家不要以為黃帝姓黃,並不是這樣的。

  有軒冕之服故曰軒轅,這是為什麼稱作軒轅黃帝,這也跟他是我們的人文始祖有關。那他本來是姓公孫,因為他長於姬水所以改為姬姓,黃帝是姬姓,我們中華民族有許多姓氏都是跟姬姓有關。後面有談到黃帝是如何修德、振兵、治五氣、蓺五種、撫萬民、度四方。這當中有經歷過兩場戰爭,一場戰爭就是阪泉之戰,還有一場是涿鹿之戰。這是在雪公的歷史的表當中就有談到,關於這兩場戰爭的在《通志》裡面也是有所記載的。

  我們著重要講的是軒轅黃帝他在文化方面的貢獻,我們看到雪公的表這當中有談到,倉頡沮誦制字,大撓作甲子,容成造渾天儀,隸首造算數及度量衡,伶倫製音樂,嫘祖教蠶桑,作冕旒正衣裳,作舟車宮室這是軒轅黃帝作為人文始祖,他在文明的發展之初做出了這麼多了不起的貢獻。

  我們來看《通志》裡面的記載比如說,而復始演八卦爲六十四卦名之曰坤乾。這個在之前《三字經》的課程當中就有介紹,有連山,有歸藏,有周易,三易詳就是從伏羲氏開始《連山》、《歸藏》一直到《周易》,這就是伏羲到黃帝一直到周文王的時期,對於八卦、六十四卦歷代的君王他們都有做出了重要的歷史貢獻。而黃帝這個時代他就是而復始演八卦爲六十四卦,這個八卦是伏羲所造的八卦,他推演為八八六十四卦,名之曰坤乾,稱作坤乾。所以這是《連山》、《歸藏》到《周易》,其中這個《歸藏》就是黃帝這個時代所發明的。

  另外在醫學方面你看,乃著岐伯之問是爲內經。這就是《黃帝內經》,在醫學方面他也做出了這個貢獻,就是一直到現在學習中醫的人,他還是要認真的去讀《黃帝內經》這部書。還有文字的發明你看,又造書契調鍾律紀歴數,命蒼頡爲史官制文字,大撓爲帝師作甲子,容成造歴隸首作數,伶倫制十二律。大家就會看到這就談到了在創造文字的方面,還有發明甲子以及讓伶倫來制十二律。因為古聖先王都是以禮樂來教化眾生、來治理天下,這個樂是非常重要的,就是古人創造這個音樂,他是跟天地宇宙自然的這個規律是相應的,是符合天道、符合天心的。所以古人的樂它的宮、商、角、徵、羽,就是跟五倫關係當中的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這種關係是相互對應的。音樂的教化就是來幫助百姓真正能夠明瞭五倫五常四維八德的關係,所以它是輔佐聖賢來施教於百姓,而不純粹說是用來愉悅身心的一種,當然它有它這方面的作用,可是最重要的還是幫助聖賢來行使教化。

  那後面有談到,始製衣服作冕旒。這都是黃帝的發明,因為有創造衣裳之制,使得宮室的器用制度非常完備,這一點他也是跟古聖先王行使倫常的教化有關。就是不同的身份就是要穿不同的衣服,在古人它的區別是很明顯的,做官的人的衣服跟平民百姓的衣服它們之間有什麼不同,這古人在衣服上就能夠顯現出來,這樣就是便於行禮。那這種衣裳之制在軒轅黃帝的時代就已經開始,所以從這些方面我們就可以看出作為我們華夏民族的人文初祖,軒轅黃帝為後世子孫真是留下了許許多多珍貴的文化寶藏,一直到現在都深深影響華夏民族的人們的生活、人們的思想。這是在這裡舉一個例子,就是通過軒轅黃帝的這段記載,讓我們瞭解黃帝他究竟為華夏民族都做出了哪些貢獻。

  像這樣的資料在《四庫全書》的史部當中是很多的,我們可以根據實際上的需要,無論是大家要學習漢學,或者是研究漢學乃至傳播講解漢學,這些資料都可以從《四庫全書》的史部當中去汲取,這是可以說有許多我們用之不盡學之不完的歷史資料,可以讓我們來做參考。

  《通志》我們就簡單介紹到這裡,就是二十略的部分大家如果有在使用《通志》這部書,就可以著重來注意它二十略的內容,這二十略當中的內容是相當精彩。

  第三部要跟大家介紹《檢查政典之屬的工具書》就是《文獻通考》。《文獻通考》這部書這是馬端臨所編撰的,它一共是三百四十八卷。這部《文獻通考》它還是以杜佑的《通典》作為藍本,在《通典》的基礎上它又有增廣了門類,它的門類就有包括從田賦一直到四裔。這些門類伯元先生在工具書之用法當中有列出表,我們就會看到從冊一的總目開始到卷一的田賦考,接下來依次就是錢幣考、戶口考、職役考、征榷考,下面這個市糴考,這個字念滌,我們大家可能比較不常見。那接下來就是土貢考、國用考、選舉考、學校考、職官考、郊社考、宗廟考、王禮考、樂考、兵考、刑考、經籍考、帝系考、封建考、象緯考、物異考、輿地考最後就是卷三百二十四到三百四十八,四裔考。最後它還附了這個《文獻通考訂誤》,這是關於《文獻通考》裡面所包含的門類就有這麼多。

  而馬端臨在自序當中有說他是俱效《通典》之成規,也就是他是仿照唐朝杜佑所作的《通典》,按照《通典》的體例跟成規來編寫這部《文獻通考》。從天寶之前就增益這個《通典》,他有記載這些事蹟並不完備的地方把它增補起來。離析其門類之所未詳,就分類方面《文獻通考》也有把它分的更加詳盡。天寶之後,就是唐朝的天寶年間之後,因為我們知道《通典》這部書它主要是從黃帝一直記載到唐朝的天寶末年,所以《文獻通考》它主要是仿照《通典》,因此在唐朝天寶之後它一直到宋朝的喜定末年,這個歷史就這樣一直接續下來。這裡就有經籍、帝系、封建跟物異,這是他接續下來完成的這些內容。

  《通典》當中沒有納入的一些論述,馬端臨他也是採摭各種典籍,就選取各種典籍來把它補充完整。而《文獻通考》在敘事方面主要是根據經跟史這些典籍,同時還參考了歷代的會要還有百家傳記之書。它為什麼叫《文獻通考》?這個文就是說它所敘事的部分是根據經史來敘事,同時參考了像歷代會要還有百家傳記之書,這裡面比較可信的它就保存下來,如果有存疑而不可信的它就沒有收錄,這就是文。那什麼叫獻呢?這個獻就是《文獻通考》當中它論事就會取當時這些大臣的奏疏還有近代的這些讀書人的評論,乃至於一些名流、燕談、稗官的記錄,凡是這些內容就是對於典故的得失可以做參考和印證史傳的是非,他都會把它采錄進來這就是獻。這是為什麼叫做《文獻通考》,文跟獻就是這個意思。

  它載諸史傳之記錄而可疑,稽諸先儒之論辯而未當,研經覃思,悠然有得則竊著己意,附其後焉。所以這部書馬端臨就把它稱之作《文獻通考》。《文獻通考》就是它其中所包括的二十四門還有三百四十八卷的內容,我們剛剛有把它所分類的這些條目,有把它一一的列舉出來。除了這部《文獻通考》之外,伯元先生還另外介紹兩部書,一部就是《續文獻通考》,另一部就叫《皇朝文獻通考》。

  《續文獻通考》這是欽定二百五十卷,這也是在乾隆年間就是皇帝下令來編撰的。《皇朝文獻通考》同樣是在乾隆十二年敕撰的,它有三百卷。《續文獻通考》是二百五十卷,《皇朝文獻通考》是三百卷。

  《皇朝文獻通考》這部書是宗馬氏《通考》,也就是宗馬端臨的《文獻通考》,由原來《文獻通考》當中的二十四門,它當中又增加了群廟這一門。

  如果對於《皇朝文獻通考》有興趣大家可以參考《四庫全書總目》的卷八十一,它是分在史部政書類,就是這部書它是有收在《四庫全書》當中。

  我們來看一下文淵閣本的《四庫全書》,《文獻通考》這部書是從史部三百六十八政書類開始的。我們看一下這目次當中就有記載,這是《文獻通考》一,二三後面的這些內容就是依冊的往下排,是元朝時期馬端臨所著的《文獻通考》。

  我們來看一下《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當中的記載,《文獻通考》三百四十八卷,收錄《四庫》的版本就是內府藏本,這是元朝的時代馬端臨所編撰的。端臨字貴與,他是江西樂平人,他是江西人,他的父親是宰相,是宋朝時期宰相馬廷鸞的兒子,所以馬端臨他也是出生在一個特別有權勢的家庭當中。在咸淳年間馬端臨考中漕試的第一名,但是後來因為他的父親馬廷鸞雖然是擔任宰相,可是後來因為他得罪了賈似道,就是因為得罪了當時的權臣,因此他父親後來就沒有再擔任宰相的職務。馬端臨他因留侍養,不與計偕。到了元朝的初年馬端臨他擔任柯山書院的山長,後來又擔任臺州儒學教授,所以他一生當中主要還是把精力放在學術放在教學這個方面。

  這部《文獻通考》在《四庫提要》當中就有把它所分的二十四門也一一的列舉出來,它是二十四門一共是三百四十八卷。這個條目大家可以看《四庫提要》,它就是從第一卷的田賦考,第二卷錢幣考,之後戶口考一直到最後有輿地考還有四裔考。這個四裔考就是卷三百二十四到卷三百四十八,這當中的內容都是《文獻通考》它所包含的項目。

  這部《文獻通考》它主要就是以杜佑的《通典》為藍本,像田賦就是田賦考等十九門,它皆因《通典》而離析之,它都是根據杜佑的《通典》,就是按照它的體例來作的。還有五門,這五門就有包括經籍就是它的經籍考,帝系則是帝系考,封建就是封建考,象緯是象緯考,最後這個物異,物異就是物異考。從經籍考一直到物異考,這是從卷一百七十四到卷三百一十四,這個部分則廣《通典》所未及也。

  從這裡可以看出馬端臨的《文獻通考》它不完全是所有的內容都是根據杜佑的《通典》來編輯的,像最後的這幾個部分經籍、帝系、封建、物異等等,這些就是《通典》這部書它原本沒有這方面的分類,也沒有這方面的內容,是馬端臨他根據各種典籍資料把它收集在一起,就編成了這五門經籍、帝系、封建、象緯、物異這五門。

  自序當中他有談到為什麼叫文?為什麼叫獻?為什麼叫文獻通考?文它是指引的是古來的這些經跟史,這個就是文,經就是指的經典,史就是指的歷史,它引用的主要是經部跟史部這兩部的內容稱作文。獻的部分就是它所參考的資料除了經史的資料之外,他還會參考唐宋以來這些大臣的奏疏以及諸儒,諸儒就是這些讀書人跟學者他們的議論這個部分就叫做獻,因此就稱之為《文獻通考》。這是《文獻通考》這個名稱的由來,那關於這一點就是在馬端臨的自序當中講的是比較詳細的。

  四庫館臣在這裡對它的解釋就是提綱挈領,同樣在這段文的後面四庫館臣有比較長的內容,也是把《文獻通考》裡面存在的問題把它列舉出來,這方面內容是很多,所以我們通過這《三通》,就是《通典》、《通志》跟《文獻通考》這三通的《四顧提要》的內文,也是可以看出真正價值最高的還是杜佑的《通典》。而後面這二通,《通志》還有《文獻通考》四庫館臣都可以挑出很多問題。

  當然這個也是因為清代學者,他在考證的方面是比較厲害的,他可以去在這方面下功夫,當然是有特定的一個歷史的環境所造成的,清代的考據學確實是相當的發達,所以他可以從前代的這些典籍當中,去挑出許多前人所沒有發現的一些問題。那也因為時間的關係這個部分我們就不細講,有興趣大家可以自己看,就是《文獻通考》二十四門當中每一門都有什麼問題,四庫館臣都列的很清楚。

  後面則是對他這部書的一個正面評價,我們就從後面開始看,它為什麼會有這麼多問題,《四庫提要》有談到大抵門類既多,你看《文獻通考》它分的門類是比較多的,相對於《三通》大家會看到其實杜佑的《通典》它的分類是最簡單的,它就是八門,把兵刑再分開就是九門,可以說是比較簡單。但是到了《通志》跟《文獻通考》的時代它的分類就開始變得相對複雜。大家會看到像《通志》它除了二十略之外前面還有紀跟譜,那略的後面有傳,你看《通志》跟《通典》相比它的分類就多很多。而《文獻通考》也是同樣有這個情況,你看它分了二十四門一共是三百四十八卷,所以門類分的比較多它整個卷繁帙重,就是整部書它的分量是比較大的,三百四十八卷這麼多。那未免取彼失此,這就是作者因為這部書比較龐大所以顧此失彼的情況是比較常見的,才會造成說清代學者可以從這部書當中找出這麼多的不恰當之處。

  但是這些缺點依然也是掩蓋不了它的優點,後面這段文就是對於《文獻通考》的一個正面的評價。然其條分縷析,使稽古者可以按類而考。這就是《文獻通考》它作為檢查政典之屬的工具書它就有這個優點,你看它分的一條一條這樣的細,它分了這二十四門,所以想要考察古事,就是考察古代的這些典章制度就可以根據它所分的這些條目,一條一條的按照類別來查找。又其所載宋制最詳,因為馬端臨他是生活在宋朝元朝這個時代,他在這部書當中所記載的宋朝的典章制度是很詳盡的。多宋史各志所未備,他所記載內容就是即使是像《宋史》這樣的正史,有些內容也沒有《文獻通考》記載的那麼詳盡。那可能這也是馬端臨他特殊的身份,一方面他父親曾經擔任過宰相,所以他年輕的時候可以讀到的這些典籍就是比較豐富,再來他一生都是從事於教學的工作,擔任過柯山書院山長和臺州儒學教授,這樣的身份就是便於他一生當中在學術上面下的功夫就比較大,他可以參考到許多宋代的這些典章制度的資料,就是即使是像《宋史》這樣的正史的史書,裡面有一些不完備的地方在《文獻通考》裡面都還可以查到。

  另外它的案語亦多能貫穿古今折衷至當。這一點也是跟馬端臨他個人的這個學術的底蘊學問的底子是分不開的,所以他所下的這個案語,對於歷史的一個評價評判,他可以有他一個獨到的觀點還能夠貫穿古今,這是體現出了馬端臨他深厚的學問功底。所以稍遜《通典》之簡嚴,雖然這一點他跟杜佑的《通典》相比之下沒有杜佑寫的這樣的簡嚴,簡就是簡單扼要,嚴有嚴謹。這杜佑《通典》在三通當中是最好的,這是後人還是在很多方面沒辦法跟杜佑相比。但是馬端臨他的《文獻通考》也有它的優點,而詳瞻實爲過之,它就是記載的很詳細、很詳盡,非鄭樵《通志》所及也。所以清代學者認為在這《三通》當中第一好的就是杜佑的《通典》,其次就是《文獻通考》。那鄭樵《通志》是排在最後的,這是在《四庫提要》當中對這部書的記載。

  因為時間的關係這個《文獻通考》我們就沒有舉例子,然後大家可以根據它分的這個二十四門,按照這個內容來查找我們所需要的這些歷史資料。

  接下來剩餘的時間我們就來跟大家介紹一下《檢查歷代官制的工具書》。《檢查歷代官制的工具書》首先第一部要介紹的就是《歷代職官表》,這個《歷代職官表》是清朝的時代紀昀,紀昀就是主要負責編撰《四庫全書》的這位清代學者,大家可能對於紀曉嵐這個名字更熟悉,其實實際上紀昀跟紀曉嵐是同一個人。這個《歷代職官表》就是清朝時代紀昀等學者也是奉敕撰,同樣是奉皇帝的敕命來編撰的。

  黃本驤重編,當我們在讀這個歷史的古籍的時候會遇到很多不同的官職的名稱,那這些官職它的興廢、品級還有執掌的變遷,這都是很複雜的一些內容在歷史上。那這部《歷代職官表》就是幫助我們來查找以上的這些問題的工具書,也就是查找歷代的官制這方面內容。它把每一種職官都編成一個表,以代官制為綱。就是它把歷代的沿革就一條一條的列出來,就是從三代一直到明朝這一共是十八代都是用表格來展示歷代的官制的沿革,那我們看起來就是一目了然。

  清朝時期黃本驤他根據紀曉嵐所編撰的這個《歷代職官表》又刪除它的釋文,本來紀曉嵐所編的這個《歷代職官表》有七十二卷,後來黃本驤又把它刪除了釋文之後就只剩下六卷。從卷一宗人府、內閣一直到卷六結束就是新疆各官,這個內容相對來說就簡單很多。此外它還附了《歷代官職概述》和《歷代職官簡釋》這個部分。這個《欽定歷代職官表》這部書它被收錄在文淵閣本的《四庫全書》當中,就是它有收錄在《四庫》,那我們所使用的這個是文淵閣本的《四庫全書》。我們看史部三五九職官類就是從這一冊開始,《欽定歷代職官表》它分一、二,一直往下一冊一冊的。第一冊就是在史部的三百五十九,我們會看到目次當中有記載它的作者是清永瑢、紀昀等奉敕撰。

  後面在投影片上給大家列舉這個第十六頁當中,大家就會看到這個也是《四庫全書》的一個特點,我記得是前面給大家介紹《佩文韻府》,那時候康熙皇帝就有談到,就是說古人編輯這個書要花很長的時間,可是在康熙皇帝這個時代,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就編出了這麼多套大部頭的典籍,這是因為康雍乾時代的君王非常重視中國的這些文化,所以他把這個朝代最優秀的學者常常都會把他們召集在一起,然後就一起來編訂一些圖書。像《佩文韻府》、《康熙字典》都是在這個時代,康熙皇帝的時代所編輯完成,而且皇帝還常常是親自參與審定最終的審核的工作。

  所以這相對於像清朝之前,清朝之前有的時代一部書可能就是幾位學者十幾位學者來編,可是清朝他就不惜動用幾十位學者一起來編一部書,這個陣容當然是很強大。康熙皇帝也是為了表示對於這些大臣們的感恩,所以都會把這些參與的大臣的名字列在其中,這個也是我們看到《四庫全書》就有這樣的一個特點,在前面他都會把參與編輯這部書的學者都會列出來。

  我們這裡就有在ppt上給大家看到,這是六零一至十六這個部分,這裡就有談到《辦理歷代職官表諸臣職名》。你看正總裁這個永瑢是皇六子,這是皇子來帶領擔任正總裁的這個官,另外還有像副總裁、續纂、總校、提調、纂修這都是每個人他所擔任的職務不相同。那像紀曉嵐、陸錫熊、孫士毅等等,他們的名字就出現在續纂跟總校這個部分,我們用紅色的框框給大家框出來,每一位學者他在這時候所擔任的官職也都會寫在上面。比如說像紀曉嵐他就是文淵閣直閣事兵部侍郎,他當時官位已經做到兵部侍郎,令任督查院佐督禦史臣紀昀,他的官職都是寫在前面的。這是《四庫全書》每一部就是在許多的這些典籍當中我們都會看到這樣的名單,有的名單是陣容很龐大你數起來有幾十個人,而且有很多學者也都是大家相當熟悉的清代很著名的這些學者。

  我們首先來看一下《欽定歷代職官表》六十三卷,在《四庫提要》當中的介紹。這是乾隆四十五年奉敕撰,是在乾隆年間奉乾隆皇帝的詔令來編撰的。粵自龍鳥水火,這個粵是一個發語詞,它沒有實際的意義。肇建官名,這個官名的名稱是很早在上古的時期就有一些記載,然夏商以前,就是在夏代商代之前,書闕有閒,遺制不盡可考,因為這個時代它的記載沒有那麼完備,所以在官制這方面有一些內容就不太能夠考證的清楚。其可考者,能夠讓我們考證的清楚瞭解的很完備的,為《周禮》為最詳。就是《周禮》這部書,這部書原名叫《周官》,所以周朝能夠維繫八百年不衰的基業,除了跟它的開國的這些君王德行很深厚有關,同時也跟周公制定《周禮》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待秦漢就是到了秦漢這個時期,內設九卿。所以我們對於中國歷代的官制的演變發展歷史要有所瞭解,在秦漢的時期就設了九卿。那這九卿這個官名是周朝時期就有,在周朝時期所說的九卿是哪九卿?就包括了少師、少傅、少保、塚宰、司徒、宗伯、司馬、司寇、司空,這周朝時期稱這九個官職為九卿,後來就把九卿用來指中央有九等高級官職,但是這是周朝時代是這樣稱。

  但是歷代這個九卿的名稱還是有它的一個發展演變的過程。秦漢時期朝廷就設有九卿,這是在朝廷當中,外置列郡,而官制一變,這是秦漢的時代官制這時候就發生一個變化,就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還有設郡縣的制度,然後有九卿的制度。

  東京以後,下面這段就是講到唐宋的時期,那為什麼叫東京呢?因為唐朝時代有分西京跟東京,東京所指的就是東都洛陽,所以下面這段文所指的就是唐宋時代的官制又有變化了。東京以後,事歸臺閣。這時候就有尚書,這臺閣所指的就是尚書。雖分至尚書六部而政在中書,就這個時期雖然有分六部,六部我們也要瞭解這是古時候的一個官制,六部是指哪六部?就是指吏、戶、禮、兵、刑、工這六部,雖然分了六部而政在中書,政權還是掌握在中書省的手上。中書省在古時候它是主要掌理國內的機要的大事,這個官署叫做中書省。所以中書省在這個時期它的權利是比較集中的,所以漢魏這種官制到了唐宋的時期就發生了變化。

  接下來我們再看明朝之後,明朝之後這個官制又發生了變化,原本中書省它的權利很大,明太祖朱元璋他登基之後就把中書省廢掉了,罷丞相,把原本集中在丞相手上、中書省手上的職務把它歸於六部,這個職權就歸到了六部,也就是吏、戶、禮、兵、刑、工這六部的手上。到了明朝的永樂年間又設了內閣而參以七卿,所以唐宋以來的官制就是到了明朝這個時代又發生了變化。

  這當中你看官制在中國歷史上不斷發生變化,那當然它的名號品數就會不斷的發生改變。下面就講了一個原則,大抵勢足以相維,因為一個君王他治理國家其實是要考量政治上的平衡,還有政權要怎麼樣可以達到君權跟相權之間的平衡,這也是一個很複雜的過程。所以大抵勢足以相維,這個勢就是勢力,則乾綱不失。他能夠把官制設定的很好,最重要的因為古代是屬於君主專制的這樣的一個制度,就能夠維持乾綱不失,乾綱指的是君權,君權一定要牢牢的抓在手上就是這個意思。權有所偏屬,則魁柄必移。如果這個權有所偏屬的話,魁柄指的是朝廷的大權,朝廷大權一定就會有所轉移。

  那麼這個官制在歷朝歷代就顯得很重要,所以四庫館臣才說,故官制之得失,你這個官制設置的好不好,可以知朝政之盛衰也。這個朝政是興還是衰你通過官制就能夠瞭解到,所以這是中國古代的政治體制。那當然我們中國古代是崇尚聖賢政治,都是用聖賢的教法、聖賢的原理原則來治國平天下,這才能夠數千年來我們華夏民族雖然歷經改朝換代,可是這個國家依然能夠數千年來屹立不搖,這和中國傳統的聖賢教育跟聖賢政治是分不開的。

  我國家稽古建官,這個稽古就是考察古代的歷史,稽古建官就是根據古代的經驗和方式來設置這個官制。循名核實,因革損益,時措咸宜。那這也是讚美清朝這個朝代,畢竟這位大臣他的皇上就是君王,就是康熙、雍正、乾隆這些皇帝,當然作為清朝大臣他要讚美我們這個國家大清王朝的官制是做的很好的,是這個意思。所以我皇上朗照無私,這皇上指的就是乾隆皇帝,因為這部《欽定歷代職官表》就是乾隆時期編的,權衡獨秉,擧直錯枉,這是讚美乾隆皇帝他施政這個方面是把國家的政務處理的很好。

  權衡獨秉,擧直錯枉,這個我們熟悉《論語》的經文都知道擧直錯枉這是《論語》當中孔老夫子所說的,他所指的意思就是要選任正直賢良的這些大臣,罷黜奸佞邪媚之人。就是要把這些奸臣呐、小人呐要罷黜,我們選用的都是有德行、有學問的人才,這國家必須要這樣否則的話一旦政治出現混亂整個社會就不穩定。

  宮府肅淸,這是讚美乾隆皇帝這個時代。在清朝這個朝代就是康雍乾時期為什麼稱為盛世?就是這個時代的政治還是辦的很好,這跟康熙、雍正、乾隆這三位君王,是非常英明的君王也是有關系的。尤從來史冊所未有,這是大臣對於自己的君王的讚歎。

  同時為什麼要編輯這部書,就是因為乾隆皇帝有考量到,復念歷朝官制,歷朝歷代的這個官制,典籍具存,這些在史書留下來的典籍當中都是可以查找的到的,宜備溯源流,這個溯就是推求,所以還是要推求它的源流,明其利弊。要瞭解古時候設置這個官制,到底哪個制度最適合我們這個朝代呢?這都要從古代去汲取經驗跟教訓。庶前規可鑑,法戒益昭。

  當然是如此,無論是大唐王朝還是大清王朝,反正歷朝歷代這君王他想要有所作為,他一定是要深刻的去瞭解古代的君王是如何治國的,這些經驗是可以用來借鏡的。所以乾隆皇帝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於是他就下令讓四庫全書館總纂官就是紀韻紀曉嵐,紀韻紀曉嵐他的官職我們剛剛在《四庫全書》的這個表當中就可以看到,大家可以看的很清楚。紀韻就是紀曉嵐他在清朝時期是一位著名的名臣,兼目錄學家、文學家,他的學問相當好。那他除了擔任四庫全書館的總纂官之外,他的官位是做到兵部右侍郎內閣學士。

  這是乾隆皇帝下詔讓這幾位大臣來負責編寫這一部《歷代職官表》,那除了紀昀紀曉嵐之外還有陸錫熊、孫士毅以及陸費墀等等。他們的官職我們在這個表當中都能夠看到,像陸錫熊他是大理寺卿,還有孫士毅他是翰林院編修又擔任山東布政使,這都是他的官職。還有陸費墀,陸費墀他是詹事府少詹今陞內閣學士。乾隆皇帝就任命這些大臣,考證排次,輯綴是編,於是就編輯了這一部《歷代職官表》。分目悉準今制,凡長貳僚屬具列焉。長就是長官,貳就是就是排在第二位的,所謂佐助者叫貳,長貳僚屬都把它列出來,明綱紀也,這在政治的綱紀當中也是很重要,誰是長官誰是排在第二的,這個次序也是不能混亂。

  其兼官無正員,而所掌綦重。這個綦重是很重要的,比如說像軍機處之類的,軍機處是在清朝的時期就有軍機處的設置,它是專門負責輔佐皇帝來處理國家的一些軍機的事務叫做軍機處,像這樣的軍機處也另外有幫它列出一個專門的表,崇職守也,是這個原因。

  另外還有八旗和新疆爵秩,這個八旗制度是清朝特有的一個戶口的編制,那八旗是包括哪八旗?就是有正黃旗、正白旗、正紅旗、正藍旗,此外還有鑲黃、鑲白、鑲紅、鑲藍一共是這八種,來區別滿清時代的戶口,所以有分作滿洲八旗、蒙古八旗還有漢軍八旗這三類,這是清代特有的制度以及新疆爵秩,像這些都是清朝之前沒有的這種官制。

  新疆爵秩就是在新疆這個地方官吏的職位跟品級,這些都是前所未有的,在《歷代職官表》當中也竝詳加臚考,臚就是陳列的意思,《廣韻》當中說臚是陳序也。著聖代之剏建,這聖代指的當然是清朝,我大清王朝這個時代,就是創建的這個官制。遠邁邃古也,這個邃古指的就是遠古,或者有一些官制是古代有而清代沒有的,有一些官制是先設置而後廢除,也都竝爲採掇,這個採掇就是擇取,也都附在《歷代職官表》的當中,別附於篇,備參訂也。

  每門各冠以表,這前面都會有表,表的後面就會詳細的敘述它的建置也就是它的設置。那最開始就是先列國朝,國朝指的就是清朝,它就是由參考《唐六典》的體例,接著就把歷代列出來。並且節引諸書,各附案語。這裡面還有加上清代大臣的案語,來疏證其異同,對於這個官職的異同有把它講述清楚。所以在這一部《歷代職官表》當中,把上下幾千年當中的這種分職率屬之制,分職就是官制當中分掌不同的職務,不同職務的官員他有不同的責任職權,就是這樣的官制是元元本本,罔弗具焉,在《歷代職官表》當中都記載的很詳細。

  在歷史上比如說像將相百官公卿有表,是從司馬遷跟班固所作的《史記》、《漢書》開始的。後來像正史當中的《唐書》有《宰相表》,《宋史》有《宰輔表》,《明史》有《內閣七卿表》,都是沿著它的體例,但是它所記載的只是記載他拜罷年月,就是這些官員他什麼時候任官什麼時候結束,只是記載這些內容,它跟官制無關。

  官制所指的就是,比如像規定官廳、組織權限還有官吏配置權這樣的法規制度叫做官制,這一點在正史當中就沒有記載這麼詳細。且斷代為書,因為這正史它都是只是記載某一個朝代比如說唐朝、明朝,不相通貫,所以這個朝代與朝代之間這個官制的問題就沒有融匯貫通,這樣我們後人要查找的時候也是有一定的難度。

  至鈔撮故實,這個鈔是謄寫,撮則是摘錄。如孫逢吉比如說孫逢吉他有作《職官分紀》這樣的書,又但供詞藻,只是把一些典故引用出來,於實政無禆。總之都有一定的缺陷,但《歷代職官表》就做的就非常好,它發凡起例,發凡起例就是它說明全書要旨,擬定編寫體例叫做發凡起例。悉稟睿裁,這些都是由皇帝來決定的,這個睿旨的就是跟天子有關的,也就是乾隆皇帝親自來裁決。

  包括古今,貫串始末,旁行斜上,援古證今,經緯分明。你看這都是這部《歷代職官表》的優點,參稽詳密,就考證也很詳密,不獨昭垂奕禩,這個昭垂就是昭示跟垂示,奕禩這個禩就是祭祀的祀的異體字,奕禩指的就是世代的意思。為董正之鴻模,董正就是督率改正的意思,鴻有大的意思,董正在《書經》當中就是《尚書》裡面有記載,董正治官。所以這是在官制上面可以說《歷代職官表》它就是做得一個非常好的典範。

  百爾臣工,各明厥職,就是各種官員在他不同的官位上能夠各自明白他的職守和責任。用以顧名而思義,亦益當知所儆勖,這個儆勖的儆就是跟警示的警是相通的,勖就是勉勵的意思,那就是談到這部《歷代職官表》它的價值跟意義。

  我們下面所給大家列舉的例子就是禮部,這個禮部大家看這個ppt是在六零一至一七三,大家可以打開這個一百七十三頁就會看到,這是讓大家通過禮部這個表,能夠看出這一部《歷代職官表》它的編寫的方式。你看它的表就是列在前面的,那我們可以看到這個歷朝歷代,你看從三代、秦漢、後漢、三國一直到元、明,這個禮部整個表就列在前面,因為我們知道在六部當中禮部是非常重要的,這個部門跟教育是有關的,跟中國古代以禮樂聖賢的教化來教化百姓是有關。

  後面有謹案,謹案這個部分就是編者對於官職的一個說明,我們有列在ppt上給大家做參考,這是《歷代職官表》。

  此外伯元先生還介紹了《清季職官表》,這是魏秀梅所編的,是以清季的職官為經,以歷任的官員為緯,它是按時間先後排列的。《清季職官表》它這官職有分中央跟京外的官職兩種,對於這個官職都有比較詳盡的說明,對於清朝時期的職官方面就可以參考這部書。

  最後這個《檢查方言詞匯語音的工具書》,這個大家就可以自己來看工具書之用法的介紹,我們這裡就不一一的來跟大家說明。那我們《漢學工具書》的課程到這裡就告一個段落。

  在這裡我們也真誠回向,希望把講學的功德能夠回向給恩師上淨下空老法師,法體安康,長久住世,六時吉祥,光壽無量。

  同時我們也感恩恩師上凈下空老法師對於我們的慈悲加持與攝受,感恩英國漢學院的勝妙法師和成德法師的慈悲鼓勵,以及各位老師同學們的關心和幫助。

  在此期間也得到了來自澳洲淨宗學院、臺南極樂寺、香港佛陀教育協會各位法師和大德們對我們的慈悲護持,在此也深表感恩。同時感恩影音組、祕書組還有聽打及後製的各位同仁們對我們的協助和護持。

  就在我們這個課程要結束的時候,我們也有看到最近在《人間福報》當中發表的一篇文章,這個文章的上面有一張照片是師父上人,在一九六九年佛光山的第一屆大專佛學夏令營當中的一個合影,我們會看到一九六九年師父上人,就已經與當時的許多的法師和大德居士來擔任大專佛學的講座課程。從這張照片當中讓我們可以深深的緬懷師父上人老人家,一生六十年弘法的歷程,一直到九十多歲的高齡創辦英國漢學院來培養繼起的人才,可以說師父上人一生都是真正在落實教學為先這樣的一個理念,這是為我們做出了一個最好的榜樣。

  所以今天我們從事於儒釋道聖賢教育的弘揚的工作,也是要效法學習師父上人在這六十年超過一甲子的歲月當中,孜孜不倦的以教學為先來弘揚儒釋道的聖賢教育,為我們做出的典範這種身教就是大家學習的最好的榜樣。因此我們願意把講學的這些功德至誠的回向給恩師上凈下空老法師,希望師父上人了能夠長久住世來護持儒釋道的聖賢教育。就是繼續有著師父上人這樣的一個榜樣的力量,我們這個繼起的學人就能夠有一個很大的動力,繼續來完成教學的使命。

  今天的課程就學習到此地,我們也把這個功德至誠回向!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凈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塗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