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學工具書——開啟四庫的鑰匙

  

開吉法師主講  (第三十二集)  2021/7/5  英國漢學院

  尊敬的各位老師,尊敬的各位同學們,大家好!

  今天我們共同來學習《漢學工具書——開啟四庫的鑰匙》第三十二集。首先還是繼續來學習《檢查事物掌故事實的工具書》。

  今天會簡單的介紹一下《古今圖書集成》,《古今圖書集成》這是在清朝的時期清聖祖敕撰。後來蔣廷錫等大臣他們也是奉清代世宗皇帝的敕命,又對這部書進行重新的編校。

  《古今圖書集成》它的分量是很大的,它有一萬卷這麼多。分成了六編三十二典,有六千多部。在每一部當中,它約分彚考、總論、圖表、列傳、藝文、選句、紀事、雜錄,還有外編的這些內容。彚考紀大事,就是這個大的事件如果是有年月日可以記的,就用編年之體仿照《綱目》在前面立書法,並且以按某書某史把它錄在後面。如果是沒有年月可考,或者有一些事物是無關於政典,就把經史放在前面,把子集放在後面。它的選編也是按照經史子集的順序來編的。

  再來還有總論,總論所取的是經史子集的議論。圖表的部分它並不是每一部都有繪製圖表,大概圖用之於禽獸、草木、器用等等,這個是圖的部分。表它就是用在宮度、紀元這些內容當中。此外還有藝文、雜錄、外編等等。

  《古今圖書集成》它在我們現在的類書當中,可以說是規模最大用處也是最廣的。伯元先生在工具書之用法當中,有把《古今圖書集成》三十二典的函數、卷數,把它列成一個表。我們在投影片上面也給大家列舉出來,它所分的六編是曆象彙編、方輿彙編、明倫彙編、博物彙編、理學彙編和經濟彙編,在這六編的下面又分出了三十二典有六千多部。

  《古今圖書集成》因為現在也有做成電子版,這就給我們使用上面也帶來了很大的方便。我們在學習《聖學根之根》的課程,有一些內容也會從《古今圖書集成》當中選取出來。特別是關於姓氏學方面的資料,在這部書裡面也是有收錄的。《古今圖書集成》伯元先生談到,在文星書店也有編一個索引,這個索引就很詳盡便於我們檢索,這部書就給大家做簡單的介紹。

  接下來要給大家介紹的就是檢查十三經的經文的書名,還有篇名的工具書。

  首先要為大家介紹的是《十三經索引》,《十三經索引》是葉紹鈞先生所編的。他把十三經的經文一句一句的分割,按照句首一字筆劃的多少來編,每一字的下面就會注明這句經文是出自於那一部經、那一篇、那一章。它的書名、篇名和章名是作的比較簡易,在卷首有檢字表跟篇目的簡表,所以檢查起來非常的方便。得到這部書就是關於十三經方面的經文,不管是那一個句子都是可以隨手把它檢出來,這就給我們在查找的時候提供了方便。它的段落是根據開明書店的十三經的經文來分的,這個我們後面還會給大家介紹一部叫做《十三經新索引》,等一下在序文當中還會介紹這部書。

  第二就是《群經引得》,這是在一九三一年到一九五零年,在這十九年當中燕京大學的哈佛燕京社,他們曾經編過六十多種的古書引得。伯元先生他為了標題的方便,所以把它合稱叫做《群經引得》。實際上《群經引得》包括了很多內容,例如《周易引得》、《毛詩引得》、《周禮引得》、《儀禮引得》還有《禮記引得》,這就三禮的引得都有。還有《春秋經傳引得》、《論語引得》、《孟子引得》以及《爾雅引得》等等。這些伯元先生就把它合稱作《群經引得》,這個引得實際上是分書來編撰的,而且編次的方法也不是完全相同。其中就是三禮的引得,也就是《周禮》、《儀禮》、《禮記》這個引得三種,主要是查找這個書當中比較重要的辭彙。

  大致上就是以人名、地名、書名還有職官名,還有一些關於典章制度的專名為主。選擇的方法就是以一句為主,就是句子當中它的名詞,還有比較重要的動詞、形容詞都給它做引得。其他如果是虛字還有聯繫詞,這些內容就會把它省略下來。它的每一種引得編輯方法也不太一樣,例如像我們剛剛所舉的三禮的引得。而像《周易》、《毛詩》、《春秋經傳》還有《論語》、《孟子》、《爾雅》的引得,就是逐字的來索引。以字來標目,有的地方也有以詞為目的。所以這個引得是很方便,我們只要記得經文當中任何一個字,都能夠查出這句經文的出處是在哪里。這就是《群經引得》。

  再來關於《檢查十三經經文的書名篇名》,伯元先生還為我們舉出了《詩經索引》這部書。《詩經索引》這是陳宏天跟呂嵐合編的,是書目文獻出版社所出版。《詩經》的索引就是《詩經》這部經典的逐字的索引,也就是不管我們根據《詩經》原文當中的那一個字,都可以查到它的出處。在索引的前面還有列出了《詩經》的原文,這個原文的文字以及分篇、分章、斷句都是以朱熹的《詩集傳》作為依據的,而且是一九五五年所影印的一個宋本的朱熹注《詩集傳》。這是文學古籍利行社所影印的版本。凡是跟《詩集傳》有出入的異文,在這個字的後面也都會做一個標注,同時做一個索引讓讀者從異文當中也可以進行查找。

  這是《詩經索引》,前面所介紹的《十三經索引》、《群經引得》,以及《詩經索引》這都是屬於檢查十三經經文方面的工具書。關於十三經以及它的注疏,在我們這個課程的開頭,就已經有用比較長的時間來給大家做介紹。而這一節伯元先生所介紹的主要還是如何去查找,主要是關於索引跟引得這個方面的。

  我們還有看到這個是在中國國內出版的,有一部書叫做《十三經新索引》。這一部《十三經新索引》它的書名題字,還是趙檏初先生他老人家所提的,而老人家的顧問有一些學者也是我們很熟悉的,如陳元先生、郭錫良先生等等。這部《十三經新索引》它的編委會當中,顧問就有趙檏初老先生,這些老人家現在都已經不在了,但是他們也為我們留下了許多寶貴的文化遺產。

  《十三經新索引》當中有一篇序文,是周祖謨先生所寫的,這篇序文當中周先生為我們講述了葉聖陶所編的《十三經索引》,以及剛剛給大家介紹的《群經引得》,周祖謨先生也有做介紹,我們來看一下這篇序文它並不長。周祖謨先生這篇序文是寫在一九九三年,序文中說這十三經是中國古代經書的匯總,一個總匯。從前有葉聖陶先生所編的《十三經索引》,這個是一九三四年上海開明書店出版的。這部《十三經索引》就是研究古代文史的學者都是必備的。

  葉聖陶先生這部書他是以通行的十三經的課本來作為底本,那個時代我們知道是沒有電腦,所有的這些工作都是要靠人工手寫,可以說是相當辛苦。葉聖陶先生他親自去斷句,然後讓他的家人共同來剪貼才編排而成這部《十三經索引》的。這個工作是很辛苦的,整部書是以經文一句為一條,他就取其中的一句或者一個停頓處的第一個字來編錄。後面就是按照筆劃的多少來排序,一條一條的排起來,每一條他都注明這是出自於哪一部書,出自於哪一篇以及他在開明書店所印行的《十三經經文》是屬於那一章。我們可以想像在民國年間要編撰這樣的一部索引,葉聖陶先生是花了許多的時間,做了很多工作才把它編輯完成。所以這件事情他編輯的時候做起來就特別的繁瑣而艱巨,但是《十三經索引》這部書一出來就得到了大家的認可和歡迎。這是周祖謨先生首先就介紹了《十三經索引》,也就是剛剛我們在工具書的用法當中介紹的第一部《十三經索引》。

  另外周祖謨也介紹了《群經引得》,這是四十年代就是上個世紀的四十年代,由哈佛的燕京學社引得編撰處他們所編輯。到了新中國成立之後,在一九七九年中華書局就影印了清朝嘉慶二十一年的這個《十三經注疏》。這部《十三經注疏》就是阮元他在江西所刻的宋本《十三經注疏》,中華書局是把它影印出版流通。中華書局就把原書有四百一十六卷和一萬多頁,把它縮印成兩大冊,就是裡面又有經文又有注疏,所以翻檢起來也是很方便的。之後中華書局又對於開明書店版的《十三經索引》又重新加以修訂,並且跟阮元所刻的《十三經注疏》這個本子進行對校。就是在《十三經索引》的正文的下面又加上了注疏本的頁數跟欄次。這個本子中華書局是在一九八三年印出來的,這個版本比開明版的原書又更加的方便。就是對於《十三經注疏》的講解在這個版本當中也能夠看得到。

  我們手上所拿到的這部《十三經新索引》,它加一個新,跟葉聖陶先生的《十三經索引》就是差一個字。它的編輯方式就是借用了現代的高科技,它是用計算機電腦來完成的。這種做法就比用手工來編排索引跟引得,可以說就方便很多。這一部《十三經新索引》也是採用中華書局版,阮元的《十三經注疏》作為底本,每一個字的下面都會寫出經文的原句,而且還會注明阮元這個本子的頁數欄次還有行數。這是靠現在新的科技給人們帶來的方便,所以把這部索引叫做《十三經新索引》。我們會看到這個索引它的字是非常小的,就是把整個十三經的索引都是編在一大冊當中,這個使用起來也是很方便的。關於《檢查十三經經文的書名篇名的工具書》,我們就為大家介紹到這裡。

  接下來要介紹的是下一節,就是《檢查古今人名的工具書》這是第五節。伯元先生在《工具書之用法》當中把它分做總傳跟別名兩個部分,總傳有介紹《中國人名大辭典》以及《民國人物傳》等,後面還有《中國文學家大辭典》和《中國美術家人名辭典》這些我們就不做介紹了。別名的部分就有《室名索引》跟《別號索引》,還有《古今人物別名索引》,我們就先來跟大家做一下簡單的介紹。總傳這裡面有《中國人名大辭典》這是由陸爾奎、臧勵龢等這些專家學者一共有二十多個人一起來編撰的,是在商務印書館出版的。

  伯元先生也非常讚歎這部書,我國人名辭典的編撰,商務的這部《中國人名大辭典》是比較完備的。這部書也是在民國年間所編輯的,我們可以想像那個時代是一個戰火紛飛的年代,時局非常動盪,可是這些學者又能夠在這個時期編輯出許多很有價值的工具書。從民國四年開始經過六年的時間才完成的這部《中國人名大辭典》,這部書所收錄的人名就有超過四萬。就是從上古的時代一直到清朝的末年都有收錄。在這個期間凡是經史、志乘還有各家的撰書、金石、文字所記載的人名,不管他是善惡忠奸都會收錄進來。

  這一點跟我們在講《百家姓》的時候,所用的《四庫全書》收錄的《萬姓統譜》,它的編輯方式很不相同。《萬姓統譜》是具有家譜的這個性質,中國人寫家譜一般他只記載善不記載惡,這是寫家譜就有這樣的體例。《萬姓統譜》也是如此,只有在正史當中是善惡忠奸的人物都會有所記錄,家譜因為要提倡孝道,體現出五倫的這種倫常關係。它所記載的家族當中的歷代祖先,就只記祖先的善而不記祖先的惡,這一點就是家譜和史書的編輯是有所不同。

  這部《古今人名大辭典》它收羅的範圍就比較廣,而且無論是善惡忠奸的人物都有把他收錄進去。甚至於少數民族像匈奴、回鶻、吐蕃這些少數民族的人也都有收錄。它關於人名的排列是根據姓氏的筆劃繁簡的次序,如果是筆劃相同它就以部相從。這部《中國人名大辭典》後面還有兩個附錄,一個是姓氏考略,第二就是異名表。姓氏考略就是對於中國各族的姓氏的來源,也做了簡要的說明。所以如果我們有在學習《百家姓》,這部《中國人名大辭典》也是非常實用的一部工具書。

  這是總傳,總傳部分後面伯元先生還有介紹《民國人物傳》,以及文學家、美術家的這些人名的辭典,我們就不在這裡詳細的介紹,大家有興趣可以拿工具書之用法這個書自己來學習。第二個部分就是別名,別名首先就有介紹室名的索引。這個室名的索引是民國時代陳乃乾先生所編的,陳乃乾先生因為他瞭解到在中國古代有許多文人都有別署,比如什麼齋、什麼樓,或者作什麼山人居士等等。有的讀書人一個人就有幾十個不同的號或者是不同的別名,有時候我們要是突然舉出一個名字就不知道這指的是什麼人。所以陳乃乾先生他就收集了大概五千多條的室名,按照這些室名的筆劃的次序來排列。就是每一條當中都會把他的姓名跟時代錄出來,這部書的前面有檢字表後面還有補遺。

  第二同樣是陳乃乾先生所編的,他編了一部叫做《別號索引》。陳乃乾先生他認為古時候的人,他生下來就有一個名,等到他成年行冠禮這時候就有字,還有號,還有別號。宋元以來有的讀書人甚至於一個人的號就有達幾十種別號。於是陳乃乾先生他就採取名人的別號大概有五千多條,來注明他的時代、姓名還有籍貫。這部《別號索引》的體例跟室名的索引是相同的。

  接著第三大家再來看一下伯元先生所介紹的第三部書,關於別名的《古今人物別名索引》。這也是在民國年間陳德芸先生所編,他在這裡就是取了古今人的別名、原名、字型大小、諡法、爵里稱謂、齋舍自署還有帝王廟號。就是把它一條一條的列出來,他總共收錄了七萬零兩百條,用了三年多的時間。這部索引就是《古今人物別名索引》有六十多萬言,所以他收錄的內容也是範圍非常廣的。

  這是伯元先生在工具書之用法當中為我們所介紹的,如何來查找古今人名,有介紹這樣幾部工具書。另外我們在這裡也特別跟大家介紹一部由中華書局所印的,跟人名有關的一部書。叫做《中華民國當代名人錄》,這部書是中華書局所印的。我們在目錄當中會看到它所收錄的人物,是按照這個人物他是從屬於那一種職業範圍來編排。比如在目錄我們可以看到這部《中華民國當代名人錄》一共有三冊,而它的分類就是從黨政人士開始,黨政人士然後是民義代表,接著是學術教育界的人士,再來是科技工程界的人士,接下來是文化界人士還有工商金融界人士,最後則是自由職業人士。這自由職業人士就包括律師、會計師、醫師、建築師等等。這裡所收錄的內容都是名人的傳記簡介,這是在目錄當中就可以看到這整部書的分類。

  這部書就是中華書局所編輯的,這是《當代名人錄》。這個《當代名人錄》就是對於在各行各業,都有卓越成就的知名人士對他們進行介紹。中華書局為了編輯這部書,就曾經請來了十一位知名的專家學者,組成了編輯委員會,來專門編輯這部書。它所收集的人物,是海內外各界的知名人士,有三千七百多人,他們的生平的傳略還有包括他的照片都放在其中。所以就編成了三冊《中華民國當代名人錄》一二三,一共有三冊。三冊加起來大概是兩千多頁,這裡面介紹了三千七百多位當代的名人,他們的生平的介紹都在其中。這部書在它的前面就列出了分類索引,比如他是從事於那一個行業的,我們要是知道,我們要找的是學術教育界的人士,這時候就可以在這個學術教育界的人士當中來查找。

  它的這個索引是按照名字的筆劃的順序,從一劃開始到二劃三劃最後到十幾二十劃都有。我們只要能夠知道他的筆劃的順序以及他的所從事的這個行業,就很容易能夠找出我們所要找的人是在那一冊的那一頁。例如我們翻到的這一頁是關於學術教育這個行業的,我們所要找的人就可以根據學術教育這個行業,他的姓氏的筆劃次序來查找。

  我們在ppt上有給大家列出了兩張圖,這兩張圖就是在這本《當代名人錄》當中所收錄的,這都是學術教育這個領域的。第一張圖要介紹的就是林尹先生, 因為我們常常介紹文字、聲韻、訓詁學這方面的基本常識還有工具書。林尹先生是章黃學派的一位非常知名的學者。他被收錄在學術教育這個部分,大家在投影片上就可以看到林尹先生。這裡有一段文就是對林尹先生生平的介紹,林尹先生字景伊,是浙江瑞安人,民國前二年十一月五日生。他是在北京大學國學研究所畢業,以及北平中國大學國學系畢業。後來他又拿到了韓國建國大學的榮譽文學博士的學位。最初他也是擔任許多大學的教授。在抗擊日本侵略的期間,林尹先生他也有過一段非常壯烈的歷史。他曾經因為漢奸的陷害,最後被抓起來,在上海關了六個月的時間,最後才得以脫險。在這個期間林尹先生也體現出了中國讀書人這種豪邁的氣節,就是不受威逼利誘,這是我們中國人的一種民族精神的體現。

  他被關了六個月之後得以脫險,逃出來之後又繼續在四川大學擔任教授。所以他一直都是從事於教學研究,一直都在大學當中教授這些傳統的漢學的課程。後來在臺灣林尹先生也是在數十年的教育生涯當中培養出了許多學生。有博士、碩士這些學生,可以說是桃李滿天下。最後一段這裡所介紹的就是林尹先生他在學術方面的成就,以及他的師承。因為他從小得到家學的薰陶,奠定了深厚的根基。後來他又在國學大師蘄春、黃侃、季剛之門。就是在黃季剛先生的門下,這是章黃學派的代表人物,特別在聲韻學的方面黃季剛先生是有他的獨到之處。所以林尹先生他就繼承了章黃學派的治學傳統,他在文字聲韻學的方面由得真傳,尤其是得到章黃學派的真傳。

  他一生也有留下了很多重要的著作,這些著作一直到現在就是中文系的學生還是繼續在使用。包括我們現在英國漢學院要入學的時候,關於文字聲韻學的專業課的考試,也是需要參考林尹先生所編輯的《文字學》、《聲韻學》的教材。所以他的著述就很多,有《中國聲韻學通論》、《訓詁學概要》、《文字學概說》,還有《周禮今注今譯》以及《中文大辭典》。這《中文大辭典》有十大本,前面我們曾經介紹過《中文大辭典》。它收錄的範圍是很廣泛,而且對於一個詞的解釋可以說是相當的全面,這是林尹先生。

  投影片當中我們在ppt上面,另外一張照片這是關於師父上人,就是淨空法師的介紹。這部《當代名人錄》我們看在它第一冊的序言當中,這篇序言是寫於民國六十七年,也就是在上個世紀的七十年代出版的。那個時期師父上人他的生平的介紹就已經被收錄在《當代名人錄》當中,由此可見師父上人在教育的這個領域,已經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就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這裡就有介紹淨空法師俗名徐業鴻,是安徽廬江人,民國十六年生。這民國十六年也就是一九二七年,而師父上人他是最初跟隨著當代的大哲學家方東美先生學習哲學,後來又遇到了章嘉大師以及李炳南老居士。由這兩位老師的指導,於是在佛陀教育方面修學了十三年,這是這部書出版的時候是修學十三年。現在師父上人已經是九十五歲的高齡了,在佛陀教育的教學的領域已經超過一甲子的教學,有六十年的弘法生涯了。 所以這一部《當代名人錄》的記錄是在師父上人年輕的時候,而且師父上人是被收錄在學術教育,那這也是師父一生所倡導為佛陀教育正名,正名佛陀教育是教育而不是宗教。

  下面接著說四十八年七月,這是民國四十八年七月出家,法名覺凈,字淨空。四十九年是歷任講師、教授、講座。弘宣大乘教義於臺港各地,現任華藏法施會長,歷年印贈各界善書二十四萬冊。這是在華藏法施會的時間,就印了這麼多的經書典籍。師父一直弘法到九十多歲高齡,在一生當中所印贈的像《大藏經》,還有購買的《四庫全書》、《四庫薈要》以及各種儒釋道的經典善書更是不計其數。所以師父上人一生就是在法佈施的方面,也是為後人做出了很好的榜樣。

  法師首倡佛教正名為佛陀教育,這是師父上人對於佛教的定義,認定它是一種教育而不是宗教的形式。並且指出大乘教學方針在於徹底破除迷信,啟發真智,使能明辨真妄、正邪、是非、善惡、利害,建立理智、大覺、奮發、進取、樂觀、向上的慈悲濟世的人生宇宙觀,才能圓滿達成解決眾生一切苦難,獲得真實永恆幸福的教育目標。所以這一點師父上人對於佛陀教育的定義,就讓我們能夠真正明確佛教是一種教育,佛教是釋迦牟尼佛對於九法界一切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佛陀就是多元文化社會教育的義務工作者,所以他是一位教育家而並不是只有宗教的形式,而是在四十九年的教學的生涯當中,真正落實佛陀教育的本職,那就是教學。

  在民國六十六年初,師父上人就創建中華民族百姓宗祠。那凡我國民居留地,皆應興建。只要有中國人在的地方都應該興建中華民族百姓宗祠。旨在教民誠信忠敬、繼孝思、篤人倫、醇風俗、隆國運、開太平。又指出文言文是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共同語文,為中華文化獨具之異彩,是世界文化最偉大的發明,使數千年前人類智慧經驗的寶藏,與今人結晶成一體,因此必須提倡。這是在六十六年初,也就是上個世紀的七十年代師父上人就已經提出要興建中華民族百姓宗祠,同時提倡漢字文言文。那這一點一直到老人家九十多歲高齡,還創建了英國漢學院來培養繼啟的漢學人才,所以可以說師父上人一生當中都非常重視文化的傳承。

  文化復興,光被全球,惠及一切眾生,咸得和平安樂,強根固本在於此也。這對於文化的復興師父上人就找到了根本,一個是中華民族百姓宗祠,再來就是一定要恢復漢字文言文。而關於中華民族百姓宗祠到後來就在香港成立了全球第一家的中華民族萬姓先祖紀念堂,之後師父上人又在世界各地也都提倡建立中華民族萬姓先祖的紀念堂,所以在許多國家都有建設。到晚年又提倡要舉辦中華民族萬姓先祖的祭祖大典,在每年的清明、中元和冬至都隆重的舉辦祭典。那這個祭典的活動也從東方一直延續到西方,在歐洲國家像英國、法國和德國也都相繼舉辦中華民族萬姓先祖祭祖大典。所以這是找到了中華文化的根本就是孝道,通過恢復中華民族百姓宗祠來提倡孝道。

  師父上人他曾經在臺北中國佛教會宣講《仁王護國般若經》,特別強調教育救世的這個觀念。尤其希望東亞各國發菩提心者,同心一德,攜手合作,為全人類謀求真正和平幸福繁榮的新時代。這也是法師畢生教化的方向,無盡的悲願。這段文雖然是很簡短,可是把師父上人一生弘法教學的理念,可以說概括的非常準確。這部書我們就著重舉這兩個例子,一位林尹先生,一位是師父上人的例子,此外這裡面還有許多當代的名人,他們的生平也都是很精彩,值得大家來參考學習。這部書就介紹到這裡。

  我們看到這幅字是師父上人的一幅墨寶。在這幅墨寶當中就對於佛陀教育的定義闡釋的很清楚。大家會看到佛教是釋迦牟尼佛對一切眾生多元文化之社會教育,這就首先給佛教下了這樣的一個定義。佛陀教育的內容是什麼?是說明宇宙人生真相,十法界依正莊嚴皆由心想而生。這就是一切法從心想生,心善、意善、行善,人人本具此三善。也就是每個人自性當中都具有善德。故言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三世諸佛共同一法身,真誠清淨,平等仁慈,博愛一切眾生,協和族群,融合宗教,至於最勝善利。

  這幅字就是師父上人在七十三歲的時候所寫的,那我們看到在開頭對於佛陀教育的定義就闡釋的很清楚。同時對於佛陀教育究竟所講述的是什麼內容,就在這短短的一段法語當中就已經概括的非常清楚。

  關於《檢查古今人名的工具書》就為大家介紹到這裡。

  接下來我們來學習下一個章節就是《檢查古今地名的工具書》,關於古今地名的工具書伯元先生主要是介紹了兩部重要的圖書。第一部就是《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第二部是《讀史方輿紀要》。

  我們先來看一下《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這部書,是由臧勵龢、謝壽昌等八人編輯,是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它出版的年代也比較早,是在民國二十年,這部《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它編撰了將近十年。所收錄的地名大約有四萬多條,就是從遠古開始一直到現代,凡是中國的地名當中我們所需要查找的,在《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當中,這些學者都參考了各種典籍,進行了調查和甄錄。對於古代的地名就會把它沿革詳細的說明,對於現代的地名則著其形要,古今地名是上下縱橫,古今都很完備的收羅在這裡。

  凡是古今地名以及省府的郡縣、山川、要塞、鐵路、名勝、古跡、寺園等等都有收錄進去。伯元先生在這裡就給我們舉了例子,就是如何來使用這部工具書。比如我們在讀《三國志》,這是《二十四史》當中的一部,在《三國志·王粲傳》當中有王粲、字仲宣,山陽高平人也。如果看到這一段《三國志》的記載,想要瞭解山陽跟高平是在什麼地方,這時候就可以查《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就是在檢字表當中三畫的後面有山,下面注九十四就是表示以山字為辭頭的地名是從字典的九十四頁開始,於是在九十七頁當中就有山陽郡這一條。它說山陽郡漢置,晉改為高平國,它的故治是在今天的山東省金鄉縣西北四十里。另外還有談到是晉置,隋廢,也就是今天的江蘇淮安縣治。這是關於山陽郡的記載。

  接著再查高平縣,高平縣這個高字是十畫,檢字表十畫後面有高,下面注七百七十一頁就是以高字為辭頭的地名,就是從七百七十一頁開始,於是在七百七十二頁當中就會查到高平縣。高平縣這一段記載內容是比較多的,就是從古到今歷朝歷代的沿革都有記載下來。我們會注意到從漢朝還有後漢,後漢時期更治高平侯國。南朝宋時以高平郡來治,北齊郡縣俱廢。它的故城是在今天山東的鄒縣西南。於是根據這部辭典關於山陽郡跟高平縣這兩條的記載,就很容易可以確定漢代就是漢朝時期,山陽郡的高平縣是在今天的山東省的鄒縣西南。

  這是伯元先生所舉出的一個例子,接著他又舉出另外一個例子,比如說章太炎先生有一篇《祭孫公文》,這裡有一句話說「汪是大國,古之丹陽」。這裡就有一個丹陽是一個地名,於是在這部辭典當中可以查到丹字四畫,四畫後面丹字是注一零七,就是表示以丹字為辭頭的地名就是從第一百零七頁開始,於是在一百零九頁就查到了這個丹陽郡這一條。丹陽郡這一段內容就是沒有剛剛所講的高平縣的內容那麼長。於是我們會看到這裡有談到三國吳移置,這是在三國的時代孫權以呂範為丹陽太守,治建業。它的故城是在今天江蘇省江甯縣東南五里。章太炎先生他《祭孫公文》,這段文是在北伐成功之後國民政府奠都南京,這時候就把國父孫中山先生的靈櫬奉安在紫金山麓,所以太炎先生是在這個時候寫的這一篇《祭孫公文》。因此這篇文章當中所指的丹陽,自然就是指的江甯,江甯就是今天所說的南京市,當然關於南京市在歷史上有許多不同的名稱。

  這是《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就介紹到這裡。

  接著伯元先生為我們介紹的是《讀史方輿紀要》。《讀史方輿紀要》這部書是清朝時代顧祖禹所寫的,顧祖禹字景範,他是江蘇無錫人。他是生活在清朝的時代,就在清世主順治十六年。這時候顧祖禹他是二十九歲,他開始編寫這部《讀史方輿紀要》。到了清聖祖康熙十七年,這已經換了皇帝,原本是在順治帝的時代,現在是到了康熙的時代。這一年顧祖禹已經四十八歲了,他從二十九歲一直編到了四十八歲,將近二十年的時間才把這部《讀史方輿紀要》編寫完成。可見得古人制學真的是下了很大的功夫,後來整部書完成之後仍然是有爭議,他又增加一些內容。

  這部《讀史方輿紀要》有一百三十五卷,它的正編是一百三十卷,附錄輿圖要覽有四卷,序例一卷。在正編的一百三十卷當中,最開始的九卷州域形勢,這是屬於總論的部分。所以我們一打開這個部分,對於疆域的分和,形勢的輕重就可以看的清清楚楚,了了分明。然後可以條分縷析,隨處貫通。餘下的一百一十四卷分省紀要,最後七卷當中六卷是專門講河渠水利,有一卷是講天文分野。在《重印讀史方輿紀要序》當中,在凡例當中有談到,之所以要這樣編輯的原因這裡就有說:天下之形勢,視乎山川。如果對於地理從古到今的沿革,如果沒有去考證的話,就不能夠真正的瞭解天下山川的情況。

  這個凡例當中首先是以歷代州域形勢, 先考鏡也。次之以北直,尊王畿也。次以山東山西,這是京室的夾輔。次以河南陝西,重形勝也。次之以四川湖廣,急上游也。這是在長江上游的這一帶。次之以江西浙江,東南財賦所聚也。次以福建廣東廣西雲南貴州,所以對於地理的整個沿革它的闡釋是從北到南,聲教所為遠暨也。又次以川瀆異同,這是講述九州的脈絡,最終是終之以分野,庶幾俯察仰觀之義與。

  另外它之所以取名叫做《讀史方輿紀要》,這裡也有講是地道靜而有恆,故曰方,所以叫做方。博而職載,故曰輿。這是稱作輿。然其高下險夷,剛柔燥濕之繁變,不勝書也。人事之廢興損益,圮築穿塞之不齊,不勝書也。名號屢更,新舊錯出,事會滋多,昨無今有,故詳不勝詳者,莫過於方輿。所以這部《讀史方輿紀要》就是以古今的方輿衷之於史,也就是在歷史當中地理的沿革。即以古今之史,質之於方輿,史其方輿之鄉導乎。這個歷史就是方輿的嚮導,方輿其史之圖籍乎。因此方輿跟歷史它們之間的關係是非常密切的,苟無當於史,史之所載,不盡合於方輿者,不敢濫登也,故曰《讀史方輿紀要》。這一段文主要就是講述《讀史方輿紀要》這部書它起名的由來。

  這部書它的取材從遠的方面來講,從古時候禹貢職方之紀,一直到近來歷朝正史當中的這些文章,甚至於還有談到稗官野乘的說法,所以《讀史方輿紀要》這一部書可以說是我們中國第一部最有系統最為詳實的沿革地理。這是伯元先生在書中對於這部書的高度評價。

  張曉峰先生在《重印》序當中就有談到,《讀史方輿紀要》這部書是我國規模最大,也是最有系統的國防地理的名著。這部書應該怎麼使用?因為這部書它是一部專書並不是字典或者辭典。所以除了它的目錄之外並沒有索引。不過日本人也有編過一部索引,是按照日文字母的排列順序。這部《讀史方輿紀要》既重沿革敘述,對於志名的沿革如果我們並不明瞭的時候,就是查找這部《讀史方輿紀要》就可以瞭解它的詳細的情況。

  在這裡伯元先生同樣也是舉章太炎先生的《祭孫公文》,在《祭孫公文》當中,其實我們這裡可以體會到,為什麼伯元先生他會舉章太炎先生的這個文章,可能也是跟章黃的這個學術的師承與傳統有關。因為伯元先生可以算是章黃學派的傳人,他引用章太炎先生的文章這是非常自然不過的事情。章太炎先生在《祭孫公文》當中所談到的丹陽,我們剛剛已經查到,就是順著伯元先生的舉例,已經知道這個丹陽就是指的江甯,也就是南京。可是關於江甯這個地方在歷史上的沿革我們並不清楚,這時候就可以查《讀史方輿紀要》。它目次的卷二十,江南二,應天府。卷內改成江甯府,查卷二十,江南二這裡就有江甯府。關於江甯府它的記載就非常的清楚,就是從古到今。

  比如在古時候禹貢,江甯府是屬於揚州的範圍,在春秋的時代是屬於吳地。之後又列舉了戰國到秦乃至於漢朝,漢朝的初年江甯府是屬於荊國,後來又屬於吳,又屬於江都國,在元封初年就屬於丹陽郡,於是丹陽郡的這個名稱就在這裡出現了。我們來看這一段《讀史方輿紀要》的文,會看到江甯府在歷史上它的名稱也是每個朝代都有所不同。孫吳從京口把都城遷到了這裡,就把秣陵改為建業。因此南京歷史上有很多不同的稱呼,其中一個稱呼就叫建業。後面還有像升州、金陵府、江甯府、建康府、建康路、集慶路,一直到明朝的初年是定都在此地。就是明朝的都城就是在這裡,稱作應天府,領縣八,今改為江甯府,就是到了清朝的時代它的名稱就是江甯府。

  於是從上面這一段《讀史方輿紀要》的內容,我們就可以看到江甯這個地方從夏朝的時代,一直到清朝時期地理的沿革就已經非常的清楚一目了然。所以太炎先生他所談到的古之丹陽,這個古應該就是指的漢代,為什麼?因為漢朝的時期始治丹陽郡,所以這個古之丹陽就是指的漢朝時期。

  伯元先生對於《讀史方輿紀要》這部書是非常重視的,他認為在大學當中無論是文學系、史學系還是地理系的學生,都應該把《讀史方輿紀要》列為必修的圖書。為了讓大學生對於中國歷史、地理不再陌生,伯元先生也建議大學生在歷史方面就應該把司馬光先生的《資治通鑒》把它讀一遍,而在地理的方面就應該把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讀一遍。把《資治通鑒》和《讀史方輿紀要》這兩者配合在一起,這是很重要的,為什麼?因為歷史跟地理的關係是很密切的,「不知地理無以讀史,不讀史亦無以明地理也」。

  其實我們看到在伯元先生這個時代,因為他是林尹先生的高足弟子,他們這個時代的這些學者在讀書的時期所紮下的這個深厚的經史的根基,也是讓我們現代學生望塵莫及的。我記得伯元先生他應該就是在讀書的時期,就已經把整部《資質通鑒》全部圈點完畢,就像我們圈點《說文》跟圈點《十三經注疏》一樣,他在求學的時代就已經把司馬光先生的《資質通鑒》全部都圈點完成。因此我們在讀章黃學派學者的著作,就會看到像林尹先生、陳新雄先生這一代的學者,他們深厚的漢學功底,這確實就是說在經史典籍的基本功當中,這方面紮下了非常深厚的功夫,他在學術上面才有可能能夠有達到這樣的一個高度。

  這個部分第六節的內容就介紹到這裡。

  接著我們來介紹第七節,就是《檢查歷代名人生卒的工具書》。在這裡伯元先生主要是介紹兩部書,一部是《歷代名人年譜》,還有一部就是《歷代名人年里碑傳總表》。我們首先來看一下《歷代名人年譜》,《歷代名人年譜》是清朝時期吳榮光所編的,這一部是檢查歷代名人的生卒年歲以及歷朝的大事,是這樣的一部工具書。這部書是從漢高祖元年開始,一直到清朝的道光二十三年。區分類聚,分為十卷,最後還附存疑以及生卒年月之無考者有一卷。這部書每年的開頭就是紀干支,因為古人就是用天干地支來記載這個年月日時。所謂時以繫事,所以首先就把干支列出來,之後就是紀年,紀年是掇舉帝紀之要,就是關於這個君王他的國號、帝號、帝名乃至於陵寢的名字,還有偏安帝號等等,都是在這裡面,都是在紀年當中。

  接著就是時事,時事的部分就是把史家所記載的列傳芟繁就簡,就是提出最精要的內容列舉在時事當中。最後就是以名人的生卒,就是把他的年月還有諡法、爵號放在後面。這種編排是若網在綱,真正是所謂繁而不雜,略而不滲。這個年譜是編的非常好,那伯元先生在這裡所舉的這個例子,最開頭就是從《歷代名人年譜》的卷一舉出來。我們來看這個年譜確實是編輯的非常好,看這個年譜也就省掉許多時間,我們就不需要再去用大量的時間去讀《二十四史》當中的原文。通過這個年譜就可以提綱挈領的看到這段歷史。

  比如這裡舉的是《歷代名人年譜》卷一,前面首先就是繫干支,干支就從乙未、丙申、丁酉一直到辛丑、壬寅,一年一年這樣記下來,這是用干支紀年。接下來就是紀年,紀年那我們就會看到前漢、漢高帝元年、名邦,也就是劉邦。諱邦曰國、葬長陵,他安葬在長陵。接下來紀年就從楚義帝元年、西楚霸王元年一直到漢二年,你看漢二年是年閏月已亥朔,自太初未改曆以前,閏皆在歲末,謂之後九月。這紀年我們會一直看下來,楚二年、西楚二年、漢三年、漢四年、漢五年一直到漢八年,所以它是一年一年的排下來。

  下個部分我們來看時事,時事比如在乙未年,這就是漢高帝元年劉邦當政第一年,冬十月,沛公至霸上,入咸陽。蕭何先入秦丞相府,收圖籍藏之。這些故事我們在《聖學根之根》的課程常常會跟大家介紹,你看蕭何他就非常重視要把秦朝的這些圖籍典籍收藏起來,這為以後漢朝要治國平天下奠定很好的基礎。沛公與父老約法三章,就是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大概是這個內容。後面又講到項籍跟張良這些故事。一直到丙申這是漢二年,西楚霸王項籍弒義帝於江中,漢立韓王孫信為韓王。三月,漢以陳平為護軍中尉等等。

  這裡就有談到項籍、韓信,到丁酉漢三年,這時候十二月,隨何以九江王黥布歸漢。漢遣酈食其立六國後,未行而罷。到戊戌漢四年,楚圍漢王於滎陽,亞父範增死。己辛漢五年,這是漢韓信襲破齊,漢立黥布為淮南王。漢以周昌為禦史大夫等等。就這樣它的歷史就一直記載到壬寅,也就是漢八年。這個部分是時事。

  最後我們看生卒這一欄,生卒這一欄在庚子,我們也是剛剛過完這個庚子年,這庚子年對於全人類來說是驚心動魄的一年。在這個年譜當中我們也看到,這裡也有一個庚子年,那這是漢朝時期的庚子年。但是一般的記載是說一到庚子年這就不是一個非常好的一個年頭,往往會有一些天災人禍產生。

  我們看庚子年在最後一欄生卒當中就會看到,西楚霸王項籍已卒於十月,他十月過世。你看這一年有好多人過世,到壬寅,一看這個寅就知道這是老虎,這年就是虎年。壬寅這一年我們看最後一欄就有賈長沙誼生,賈誼在這年生,還有公孫宏也是在這一年生。

  通過這個例子我們就可以瞭解到,吳榮光先生所編的《歷代名人年譜》是如何來編排的,其實對於我們學習歷史這部書是很有參考價值的。那不僅是瞭解歷代名人生卒,你看當中時事的部分對於這個歷史時期的歷史做了概括性的介紹,這讓我們學習歷史也是給我們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接下來第二部書就是《歷代名人年里碑傳總表》,這個表就是薑亮夫先生所編的。薑亮夫先生這部書他把歷代名人的籍貫、姓名、年歲還有生卒年代列了一個總表。是以時代的先後為順序,後面還附了帝王、閨秀和釋道這三個表。這個總表當中它列了一萬兩千多人,他所依據的材料是什麼?有一部分是錄自於錢大昕《疑年錄》、吳修的《續疑年錄》還有錢椒的《補疑年錄》、陸心源的《三續疑年錄》、張鳴珂的《疑年賡錄》、閔爾昌的《五續疑年錄》還有張惟驤的《疑年錄彚編》。你看這個書列起來這麼多,其實都是圍繞的《疑年錄》而來。其他的內容就是由薑亮夫先生,著者所贈諸人,就是大多是採自於漢唐以來各家文籍當中的碑傳,還有雜史、金石、筆記等等,都在備考欄當中一一的注明出來給我們提供做參考。

  這部書就是《歷代名人年里碑傳總表》,它比梁廷粲的《歷代名人生卒年表》,以及前面所介紹的這些疑年錄、這些典籍多出好多倍。所以同類的書《歷代名人年里碑傳總表》是最為詳備的。但是錢大昕先生的《疑年錄》他有他考證的內容,這些考證內容在《歷代名人年里碑傳總表》當中就略過了,所以《疑年錄》伯元先生有談到,還是可以跟這部書並存來做參考的。至於伯元先生舉的例子,我們在這裡就不說了大家可以自己來看教材。

  接著下一節就是第八節,就是關於檢查某一個人他是否在正史當中有傳的工具書,這裡著重介紹的是《二十五史人名索引》跟《二十四史的傳目引得》。就是關於史部的書,前面有跟大家分享過《四庫全書》當中所收錄的《二十四史》,就是所收錄的正史以及編年史,有介紹了一部分的內容。這裡伯元先生所列舉的工具書,主要就是在二十五史當中的人名的索引,以及二十四史的傳目引得。

  我們先來看一下《二十五史人名索引》,這部書是開明書店二十五史的編纂執行委員會所編的。因為《二十五史》是中國史冊的總結集,裡面所涵蓋的人名真的是浩如煙海內容很多的,如果沒有條分綜貫之方,就是讀者在讀歷史就像進入了汪洋大海一樣,你怎麼去查找古人的傳記?這是非常辛苦的一件事情。

  清朝汪輝祖他有一部《史姓韻編》,在這個方面他就開了先河,但是這部書我們現在查找起來會有點不太方便。《二十五史人名索引》就是專門來幫助我們,來查找開明版的《二十五史》當中的人名。但是舊本的《十七史》、《二十一史》還有《二十四史》,以及《新元史》也可以用這個《二十五史人名索引》來查找。凡是《二十五史》當中本紀、世家、列傳所記載的這些人物,全都在這個索引當中可以找到。沒有專門記載只是附在這些傳記資料當中的人物,在這索引當中也有收錄。

  伯元先生所舉的例子我們在這裡也不一一的來說,大家有需要使用的時候,在使用的過程當中自然就可以摸索出查檢的方法,我們這個時間的關係就不詳細的展開。

  第二部是《二十四史的傳目引得》,這部書就是梁啟雄先生所編的,是中華書局在民國二十五年印刷出版。梁啟雄先生他把《二十四史》當中記載的人物,根據他姓名的筆劃編成的引得。在這裡有註明他是見於某史某卷,他的作用就是《二十四史傳目引得》,跟前面所說的《二十五史的人名索引》作用是相同的,但沒有它完備。可是這個引得對於附傳註明見某人傳,對於查索其他版本的《二十四史》是比較便利的,所以這部書仍然是可以跟《二十五史人名索引》共同來使用。我們手上還有一部書叫做《史記索引》,實際上它不只是史記,就是《二十五史》當中的許多史書的索引都有收錄在其中。

  我們今天在ppt上所舉的這個例子就是《史記索引》,這一套索引跟剛剛介紹的《十三經新索引》同樣是一個系列的。

  《史記索引》的書名同樣是趙檏初老先生所題寫的。郭錫良先生是北京大學的教授,他為這部《史記索引》就寫了一篇序文。我們來看一下,《史記》在漢學工具書的課程當中前面有介紹過前四史,首先就是《史記》。這部史學著作是一部非常偉大的名著,這點大家都很瞭解它的歷史價值。郭錫良先生就談到在千多年來,以《史記》為研究對象的專著跟論文不勝枚舉,也有很多為《史記》來做注解,這其中最通行的就是《史記》的《三家注》,就是劉宋裴骃的《集解》,還有唐朝司馬貞的《索隱》,以及張守節的《正義》。當然除了這著名的《三家注》之外還有其他的注本,所以《史記》這是人類文化的精華之一。但是因為它的卷帙浩繁,整部書有五十七萬多字的內容,比《左傳》多出將近兩倍,要熟練的掌握也不是那麼容易的。

  在五十年代以前,這是我們剛剛所介紹過的,就是哈佛的燕京學社引得編撰處曾經編撰過《群經引得》,伯元先生把它叫做《群經引得》,這是因為它的內容很多,包括《尚書》、《詩經》等等,各種引得給各科的研究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後來國內外也有許多引得也都受到學界的關注,但是因為《史記》這部書卷帙很多,要編輯引得是很不容易的。《史記索引》的編者就花了很多年的時間,因為剛好在上個世紀的時候也是借著高科技的發達,人們開始使用電腦就是計算機,由於編制了全套的處理軟體,所以才使得這個《史記索引》能夠借高科技的便利把它編輯出來。《史記索引》編成,郭錫良先生有談到,它必將是對於史學、文學跟語言學多種學科的研究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這個引得就超過七百萬字內容很多,在出版的時候這個跟《十三經新索引》一樣它的字特別的小。這個系列除了《史記》之外還有《漢書》的索引,就是前四史的索引都有編輯出版。

  在這裡我們就再增補一下前四史的索引在這個章節當中。因為伯元先生他所列舉的很多工具書大多數都是從古到今,還有就是民國時期有許多的重要的工具書。但是因為海峽兩岸編輯工具書都是各自朝著不同的方向在發展,所以我們在這裡所舉出的《十三經新索引》跟《史記索引》、《前四史的索引》就是從上個世紀末一直到現在,在中國國內所出版的比較有參考價值的工具書,我們在這裡也一併來跟大家做介紹。關於這節《檢查某人是否正史有傳的工具書》我們也就簡單的介紹到這裡。

  接下來要介紹的是《檢查年月日的工具書》,首先給大家介紹的就是《春秋釋例經傳長曆》,這部書是在文淵閣本的《四庫全書》當中有收錄。其實這本書原本就已經失傳了,是在編《四庫》的時候又重新從《永樂大典》當中把它輯佚出來,因此《四庫全書》的編輯這其中清代的學者也是付出了很大的心血,特別把許多在歷史上已經失傳的典籍又重新從《永樂大典》等類書當中把它輯佚出來,這對保存文化保存典籍都是有著重要的意義。這其中就包括這部《春秋釋例經傳長曆》,《春秋釋例》勞思光先生,我們知道勞思光先生在香港的學界是跟唐君毅先生、牟宗三先生齊名的,都是非常著名的大學者。

  勞思光先生他的手稿有一篇就是介紹這個《春秋釋例》,勞思光先生談到《春秋釋例》這部書,是晉朝時代杜預所撰寫的,有十五卷。杜預他談論春秋紀事之例,他認為分為兩種,一種叫凡例,一種叫做變例。前面的凡例所繼承的就是周公的舊法,後面的變例則是孔子所立的。所以《春秋釋例》這部書就是來解釋,這個例,就是指的凡例變例,就是來解釋它的意思的。勞思光先生談到這部《春秋釋例》,它所引用的古代資料是很多的,對於古史的研究很有幫助。但其立論殊欠理據,這是勞思光先生的點評。原書久佚,也就是《春秋釋例》實際上至少在清朝的時代就已經失傳了,人們已經看不到,但是它失傳的年代可能更加久遠。於是《永樂大典》當中所保存下來的三十篇,以及唐劉蕡的序文,是由清朝的學者把它輯佚出來。同時再參考其他書所引的內容把它補進去,於是就成了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春秋釋例》這個本子。這部書就有收在《四庫全書》當中,它有四十七篇分為十五卷。但是現在所存的本子實際上已經不能夠完全看到杜預所作的《春秋釋例》的原貌,有些內容勞思光先生談到是唐朝人補進去的,所以有的內容並不完全是杜預的原著。

  我們來看一下在文淵閣本的《四庫全書》當中,《春秋釋例》是收在子部一四零春秋類。打開這個目次就可以看到《春秋釋例》晉杜預撰,在這一本當中是從第一頁到三百七十四頁,這個當中都是《春秋釋例》的內容。我們先來看一下伯元先生在工具書之用法當中為我們所介紹的《春秋釋例經傳長曆》這部書,在這當中伯元先生也舉了例子來為我們說明。

  我們來看一下工具書之用法,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當中,這個《春秋釋例》十五卷《永樂大典》本這段文有點長,我們今天時間的關係不一定能夠把它學完,因此先來看一下陳新雄先生在《訓詁學》當中,對於《春秋釋例經傳長曆》的介紹,以及他所舉的例子。這個舉的例子我們從文淵閣本《四庫全書》當中也有把它標出來放在這個ppt的上面。

  《春秋釋例》是十五卷,這是晉朝時代杜預所撰寫的,杜預他認為經之條貫,必出於傳。這個經是《春秋經》,傳是《左傳》,傳之義例,總歸於凡。在《左傳》當中稱凡者有五十,其別四十有九,其實這些內容伯元先生寫在訓詁學教材當中,這些內容也都是出自於《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的原文。《左傳》稱凡是五十,其別四十有九。這段怎麼來理解?就是杜預他認為經之條貫,這個條貫就是分析調理,貫串綜合的意思。必出於傳,這個傳就是《左傳》的傳,就是解釋經文義理的注解就叫傳。傳的義例,義例就是指的他編著這部書,他有他的主旨跟體例,他的主旨和體例就是義例。歸總於凡,這個凡指的就是大旨跟綱要的意思。

  在《左轉》當中所列舉的這個大旨跟綱要,也就是凡有五十,其別四十有九,有四十九。皆周公之垂法,史書之舊章,仲尼因而修之,以成一經之通體。這個通體就是指的全篇文詞的體例。這是在《春秋》這部經典當中,這也就是剛剛我們所介紹的勞思光先生所談到,就說春秋的紀事之例,杜預他認為是有凡例跟變例的分別,凡例主要是承周公之舊法,變例是孔子所立的。因此《春秋釋例》主要就是來解釋這個周公舊法的凡例,以及孔子所立的變例,就是這個意思。

  這個凡例變例,我們來看一下什麼叫凡例,什麼叫變例。《左傳》稱凡者五十,其別四十有九,這是一經之通體,它是孔老夫子繼承的周公當時的垂法,這裡諸稱書、不書、先書、故書、不言、不稱、書曰之類。這些就是屬於變例的範圍,這個變例它是所以起新舊,發大義,這個就叫變例。變例實際上我們顧名思義知道變例的意思就是原則之外的例外,就叫變例。此外也有舊史所不書,就是史書當中沒有記載的,而適合仲尼之意,仲尼也就是孔老夫子,於是仲尼即以為義,孔老夫子就以它為義。非互相比較,如果沒有互相比較,則褒貶不明。故別集諸例及地名譜第曆數,相與為部。先列經傳數條以包通其餘,而傳所述之凡系焉。更以己意申之,就是去把它做解釋,這個叫做釋例。這就是《春秋釋例》當中什麼叫變例以及什麼是釋例,這一段都是《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當中的文。伯元先生所列舉的這一段其實是出自於《四庫提要》。

  這部《春秋釋例》它的《經傳長曆》是在哪里?它的經傳長曆是從卷十到卷十五是經傳長曆,就是第十到第十五卷。這個我們有在ppt上列出來,大家會看到從前面最開頭的部分開始,一直到《春秋釋例》卷十五。這個之中的內容,就是卷十到卷十五這當中的內容就是《經傳長曆》的部分。因為杜預他認為在這春秋時代,兩百多年的歷史當中,其治曆變通多矣,雖數術絕滅,還尋經傳微旨,大量可知。所以他根據這個經傳微旨證據及失閏旨,考日辰晦朔,以相發明,就做了這部《春秋長曆》,就是《春秋釋例經傳長曆》。凡是在經傳當中,證據及失閏違時,文字謬誤,他在這裡面都有把它提出來。雖然未必那麼準確,但是他所列舉出來的就是春秋這個時期當時之曆,這個長曆就是從隱公元年己未正月,一直到哀公二十七年的癸酉十二月。每個月都有著明它的朔日,然後用干支來記錄來表明它的月份的大小。這一點如果我們用《四庫全書》的書影我們有列在這個ppt上面,大家就可以非常清楚的看到每一年,比如後面會舉出的例子就是僖公三十年,僖公三十年從正月、二月、三月一直到十二月,它在《經傳長曆》當中全都有把它列出來。

  這個例子因為時間的關係就是要留待下節課,到下節課我們連同《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的內容,加上這個例證,再來跟大家做說明。這一段文的內容是有一點長也有點深,不過大略的要旨大家就是參考,勞思光先生在他的遺稿當中所講的這段文,大致對於《春秋釋例經傳長曆》這部書就會有一個概括性的瞭解。

  今天的時間已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