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學工具書——開啟四庫的鑰匙

  

開吉法師主講  (第二十八集)  2021/6/26  英國漢學院

  尊敬的各位老師,尊敬的各位同學們,大家好!

  今天我們共同來學習《漢學工具書--開啟四庫的鑰匙》第二十八集。

  今天所要介紹的仍然是《檢查文章辭藻的工具書》,並且繼續為大家來介紹《淵鑒類函》這部書。《淵鑒類函》在文淵閣本的《四庫全書》當中,是收錄在子部二百八十八類書類這一冊當中,從這一冊開始就是《禦定淵鑒類函》,往後很多冊都是這同一部書。

  在目次當中會看到它的編訂者是清朝時期的張英跟王士禎,他們是奉敕撰,就是奉君王的敕命來編撰這部《淵鑒類函》。所以在這部書的最開頭,就有康熙皇帝所頒賜的一篇序文叫《禦制淵鑒類函序》,我們來看一下這段文。

  朕幾務餘暇,這個口氣就跟《佩文韻府》康熙帝的序文是一樣的。身為君王本身他每天的生活都是日理萬機的,可是作為一位勤學而又勤政的君王,他並沒有偏廢對於聖賢經典的學習。他談到朕幾務餘暇,也就是在他日理萬機處理國家大事,到了傍晚晚上都還會繼續去讀書或者是編訂一些書籍,有許多書籍最終的審核工作都是由康熙皇帝親自來完成的。在前面介紹的《佩文韻府》當中,我們就能體會到這位君王他這種謙虛好學的態度,孜孜不倦有時候讀書都讀到很晚。博渉藝林,這個藝林是指在古時候收藏跟彙集圖書的地方,收藏典籍這個地方叫藝林,也就是博覽群書。

  康熙帝博覽群書還不是很草率的看過,每攬一書,必盡其全帙。他讀書的態度是很認真的,就是整部書會把它仔細的讀過。這個帙在古時候是指的套裝書,古人都是用線裝書在讀的。他這種很仔細認真的態度,沉潛往復。沉潛是指某一個人他非常深入在某一個領域當中,很專心的去研學,就是反反復複的去研讀這些圖書。身為君王他讀書治學的態度是嚴謹而又認真。 既得其始終條理精義之所存,而文句英華,亦常讀之矣。不但是對於典籍圖書當中的義理跟內涵有所深入,而且對於典籍當中的文句英華亦常讀之矣。

  這個序文前半部分我們上節課有跟大家分享過了,我們這節課開始前面就稍微簡單的略過。

  嘗謂古人政事、文章雖出於二。雖然政事跟文章文學不是一樁事情。在上節課我們有跟大家分享過,古人他對於文學跟藝術等等這些載體,並不只是用來修心養性或者是賞玩並不是這樣的。古人都是很重視聖賢的教化,喜歡用文學藝術這些方式來承載聖賢教化的內容,這就是文以載道、義以載道。然文章以言理,政事則理之發,邇而見遠者也。豈僅以其區區文句之間,而可以自命為學術乎。這一點我們上節課也談到,就是身為一個君王本身,我們前面學習《十三經注疏》還有史部的典籍就能夠體會到,君王學習經典、歷史甚至於研究文學,他的目的跟一般的讀書人還是不盡相同的。

  君王他會衡量如何通過經典、歷史還有文學藝術等等,把聖人的教化推行給天下。就是儒釋道聖賢教育當中的倫理、道德、因果等等的內容,都是通過這種方式推廣到全天下。身為君王他不僅要考慮如何去處理好政務,也要考慮如何通過各種形式把聖賢的政治、聖賢的教化,能夠推廣到他所統領的範圍。

  自六朝乃有類書而尤盛於唐。就是類書這些典籍在我們工具書的課程當中會介紹很多,當然它的功用不相同。有的類書是幫助我們檢查文章辭藻的,有的類書則是幫助我們檢查事物的掌故和事實,也就是查找它這些用典。類書雖然古時候統稱為類書,但在使用上它的作用還是會有所不同,類書在唐朝的時代是很盛行的。此豈非求之文句之間者哉,這些書表面上看是屬於工具書,屬於百科全書式的這些典籍,所以才說是求之文句之間,是這樣的書。

  雖然,這後面有一個轉折,理之所寓,於斯萃焉,弗可廢也。聖賢教育的這些義理,往往是通過這種方式來傳達甚至流傳後世。我們看到有許多類書這種典籍,在文獻學上會存在許多價值。比如唐代人或者是宋代人所編輯的類書,那個時代他們所看到的典籍,有一些典籍到後世就已經失傳了。由於類書的存在,使我們從事於漢學的工作者,還能夠從古代的類書當中去選取出一些失傳的典籍的內容。雖然有時候選取出來之後,全書還並不是很完整,但是這些珍貴的資料卻能夠讓我們看到許多已經失傳的典籍的樣貌。

  下面康熙帝主要是根據儒家的經典來闡釋這個道理。

  昔者孔子之繫易也曰,《周易·系辭上》當中有一句經文說:「方以類聚」。這裡就有這個類,跟類書的類是同一個字。又曰「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則各從其類也」。這裡又有談到類,在諸卦當中則說「其稱名也小,其取類也大」。這是康熙帝所引用的儒家的經典,他用這些經典的內容要來說明什麼道理?我們看下面這一段文就是非常重要的,蓋以天下古今事物之理,畢具於易。《周易》這部書所闡釋的就是天下古今事物之理,從這裡面我們可以瞭解到國家社會乃至於宇宙人生種種的真相。

  而易之為書,因理象物,因物徴辭,以斷天下之疑,而成天下之務者,各從其類以明之。這就談到《易經》這樣一部這麼深奧的聖賢的經典,它的編輯也是因理象物,因物徴辭來斷天下之疑,成天下之務。各從其類以明之,因此從《周易》的這個義理當中,大家可以看到從八卦一直推演到六十四卦,這些卦象它就有一個類的概念。就是用這八卦六十四卦可以包括宇宙當中的萬事萬物,所以這裡才說各從其類以明之。從《易經》的道理來推演,我們就會看到類書這樣的書它不僅僅是用在文學的意義而已,它有更加深遠的價值之所在。

  然則類書之作,其亦不違於聖人立言之意歟。儒家所說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是把立德、立功排在前面,立言雖然是居在末尾它也是不能偏廢的。聖人立言才能夠通過這種形式來教化一切的大眾,所以類書這樣的典籍表面上看像是屬於文學類的作品或者是百科全書式的典籍。康熙帝在這裡就指出了類書它的價值跟意義之所在。它也是承載著聖人立言的用意,通過這樣的典籍也是可以把聖人的教化更好的保存下來、更好的傳播出去。

  接下來這段文我們上節課就學習到這裡,我們再接著看下面這段文。

  書之最著者,這個書所指的是類書。類書在歷史上最為著名的有哪些?有《藝文類聚》、《北堂書鈔》、《初學記》、《白帖》。這個《白帖》所指的就是《白氏六帖》,還有杜氏《通典》。杜氏《通典》就是指唐朝時代杜佑所作的《通典》,這是類書當中最著名的。這當中有一些書我們後續的課程都會介紹。

  宋明以來撰者寖廣,這個寖就是漸漸。雖然唐朝編寫類書這些學者是很多的,可是這種風氣又有影響到後世。宋朝明代以來編寫類書人越來越多,類書編輯完成這個分量也是很大的,後面會介紹宋朝時期的類書。若博而不䋣,簡而能覈者,抑亦鮮矣。雖然類書很多,可是要找到博而不䋣,這個字是跟繁簡的繁是相同的,是異體字。簡而能覈,覈就是嚴謹而信實的意思。類書當中雖然種類很多,可是要找到博而不䋣,簡而能覈,既簡明而又嚴謹,既廣博而又不繁雜這樣的類書,抑亦鮮矣,還是少之又少的。獨俞安期《唐類函》,就是俞安期他所做的《唐類函》這一部類書,頗稱詳括。算是很詳盡,詳括就是詳盡羅致的意思。《唐類函》這部書大致上是祖述歐陽詢的《藝文類聚》。

  稍刪存《書鈔》,就是《北堂書鈔》,《初學記》還有《白帖》,《白帖》就是《白氏六帖》,《通典》杜佑的《通典》而附益之。安期就是俞安期,俞安期他是生活在明朝時代,為什麼他會把他所編的書稱作《唐類函》?我們乍看這個書名會以為《唐類函》是不是唐朝人所編的,實際上不是。《唐類函》是明朝時代的學者所編的。為什麼稱作《唐類函》?以其皆唐輯也,這個輯就是收錄整理的意思,就是它所收錄的是唐朝時代類書的內容。雖然這一部《唐類函》還算是比較詳盡羅致,康熙皇帝覺得這部書還是不錯的。可是它的缺點是因為它所集的都是唐朝的類書這些內容,宋朝的典籍就沒有收在裡面,再就是唐朝之前的內容也有一些脫漏的現象。

  康熙皇帝很希望可以編一部他心裡覺得滿意的類書,他就下令讓儒臣,就是清朝時代的這些大臣。我們看到《淵鑒類函》的編撰者當中是寫的張英跟王士禎。是以張英跟王士禎為代表,而參與編輯的大臣數量還是很多的。我們看文淵閣本《淵鑒類函》就會看到這個名單,參與編輯的這些讀書人至少有幾十位,這個名字都有列在《四庫》當中。但是帶頭的就是張英跟王士禎,他們兩位跟王掞、張榕端是擔任總裁的職務。張英他是經筵講官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禮部尚書在古時候他是跟教育有關。王士禎他同樣是經筵講官,但他是刑部尚書。總之都是部長級的高官在負責這項工作。

  爰命儒臣,逖稽旁捜。這個逖是遠的意思,稽則是考證查考。就是讓大臣們從古時候的典籍當中去廣泛的搜索。泝洄往籍,就是從古時候一直流傳到清朝能夠讀得到的這些典籍,不斷的去搜索資料。網羅近代,也把離清朝比較近的這個時代的圖書資料也進行搜羅整理,從裡面去選取所需的資料。增其所無,詳其所略。所缺的就增補進去,講的比較簡略的把它增補的更加完善。

  參伍錯綜,以摛其異。這個參伍就是摻和錯雜的意思,錯綜也是事情交互摻雜。為什麼?因為類書的編輯就是這樣,比如我們先前在搜索資料,可能是從古到今非常龐大的典籍當中去摘取資料,等到編輯類書的時候又要把這些資料分門別類的,按照這部類書的分類把它分編在各類的下面。所以說參伍錯綜,以摛其異。這個摛就是傳播、傳揚的意思。

  「探賾索隱」,這個詞它是出自於《易經·系辭》,在《易經·系辭》中有一句經文說,「探賾索隱,鉤深致深,以定天下之吉凶」。「探賾索隱」它所指的就是去探求深奧而又隱妙的事理。以約其同,因為這個類書一定是要把同類的資料要編在一起的。因此就需要不斷的去把這些典籍當中深奧而又隱妙的道理,把它截取出來之後,同類的內容就把它編排在一起。

  要之不離乎以類相從,而類始備焉。類書的編輯就是這樣,它就是一類一類的。我們根據類書的分類,就可以非常方便的去查找裡面的內容。比如《淵鑒類函》從第一卷開始就是天部,天部是第一卷一直到第十一卷都是屬於天部。關於跟天有關的內容,像日月星辰、風雨雷雪、露、虹霓等等這些都是歸在天部的內容。根據它的歸類我們也便於查找,在這一類之下我們所需要找的內容就很方便尋找了,它具有百科全書的性質。就是以類相從,而類始備焉。查找類書我們一定要瞭解這部書它的分類是什麼,比如《淵鑒類函》大家從天部開始,就是第一卷到第十一卷就是屬於天部,關於跟天有關系的就要在這個當中去查找,無論是天日月星辰等等相關的內容都是在這一部當中去查找。

  從十二卷開始就是歲時部,歲時部是一直到第二十二卷都是屬於歲時部。跟歲時部有關的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當中的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等。還有清明、中元這些都是在歲時部當中來查找。

  歲時部之後是地部就這樣一點點往下分。我們對於這部書當中分了多少類,每類的下面都包括哪些內容,我們先把這部分的內容掌握住,對於整部書的查找就會相當的方便。

  在《四庫全書》當中九八二至十,一直到九八二至六十二這個部分就是它的一個分類,大概五十二頁的內容都是《淵鑒類函》的目錄,所以我們首先就是要把目錄它的分類搞清楚,要來查找就會相當方便。它的內容是很豐富是包羅萬象。

  書成,就是《淵鑒類函》這部書最終得以編訂完成,它的分量是很大的。它一共是四百五十卷,下面這一句就是對於這部書的評價:夫自有類書迄於今。從有類書以來,這是從唐朝時代,當然類書的編輯並不是唐朝最早的,但唐朝是很興盛的。唐、宋、明一直到清朝,每一代都有政府或者是一些學者在編訂類書這樣的典籍。從有類書一直到清朝康熙的時代,是一千多年的時間。

  而集其大成,可不謂斯文之少補乎。到了清朝相對於前代而言所能夠看到的典籍就更多,在康熙時代以政府的力量動員了這麼多的學者,來編輯一部比較大規模的類書,它可以說是一個集大成之作了。有了這一部《淵鑒類函》,就是學者他沒有辦法在一生當中盡讀天下之書,就像《四庫全書》光是這一套就是一千五百冊,我們怎麼可能看得完?有了類書的存在,觀於此而得其大凡。有了像《淵鑒類函》這樣的書的存在,我們讀這一本書就等於讀了許許多多的天下之書了,它是把其中精華的內容挑選出來,這樣學起來就更加方便。

  在介紹《二十四史》的時候,我們看到《二十四史》這麼浩繁的史書,怎麼可能把它全都讀完,這難度確實很大。

  雪公老人為我們介紹了《禦批歷代通鑒輯覽》,這是乾隆皇帝時代所編的,把從三皇五帝以來一直到明代四千多年的歷史,都在這一部書當中就包括殆盡。所以雪公老人就勸我們學歷史就可以讀《禦批歷代通鑒輯覽》,上下將近五千年的歷史這一部書就把它讀完了。這樣比我們去讀《二十四史》真的是要容易太多了。

  同樣《淵鑒類函》也是具有這樣的效用,作為類書它就是百科全書式的,把各種種類的內容分門別類的把它編輯在一起,真的是提綱挈領。雖然我們不能夠讀遍天下之書,可是有了像《佩文韻府》、《淵鑒類函》這樣的書,我們就可以用最少的時間去掌握非常廣博的知識。

  這裡談到學者或未能盡讀天下之書,觀於此而得其大凡,因以求盡其始終條理,精義之所存,其於格物致知之功,修辭立誠之事,為益匪淺尠矣。格物致知大家對於這個詞並不陌生,這是儒家教導我們修身的功夫要從格物致知開始。修辭立誠這句話也是出自於《易經·乾》,「脩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這個意思是說脩辭立誠一個人寫文章,一定要適切的去表達出真實的意圖,不能夠做一些虛飾浮文,修辭立誠就是這個意思,它是出自於《易經》這部經典。對於《易經》當中所說的「脩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無論是對於格物致知還是對於修辭立誠這一類的事情,為益匪淺尠。這個字是跟鮮是相同,這兩個字是屬於異體字,它的意思就是少。為益匪淺尠,這個尠就是少的意思。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益處是很多的,對於讀書人來講因為這樣的類書,它能夠讓我們對於聖賢的義理,能夠提綱挈領式的去領授。無論是格物致知還是修辭立誠,像《淵鑒類函》這樣的書都可以給我們很大的幫助。這一段就是康熙帝所作的序文。

  我們要掌握《淵鑒類函》這樣的書並且能夠很好的使用它,掌握它的目錄是相當重要的。在目錄當中會看到不同的分類,不同的分類下面又包含許多小類。把目錄掌握之後我們要去選取所需要的素材就非常容易,在《淵鑒類函》當中除了常見的天部、歲時部、地部等等這樣的內容,就是跟宇宙天地之間跟社會國家有關的各項內容都含括在其中。除此之外對於釋教和道教就是佛家和道家的一些內容,它也有所收錄。

  釋教是在第三百一十六卷釋教部一,三百一十七卷釋教部二。這裡就有經、佛、菩薩、僧、戒律、禪定這些概念。

  道教是在道部,道部一、道部二是從三百一十八卷到三百一十九卷,就有道教的一些概念。因此它所搜羅的範圍是相當廣泛的,我們首先是要把這個目錄掌握好,之後在寫作的時候所需要的資料就很容易的查找到。

  接下來看一下《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對於《淵鑒類函》的介紹。

  《四庫提要》談到《禦定淵鑒類函》有四百五十卷,在康熙四十九年由聖祖仁皇帝就是康熙皇帝所禦定的,參與編訂的大臣數量很多,就是把朝廷當中這些有學問的大臣都召集在一起共同來編輯完成。這跟《佩文韻府》的編訂非常相近。除了總裁官張英,他的兒子張廷玉也有在名單當中。張庭玉在這部書裡面他是擔任校勘官,他的官職是日講官起居注翰林院檢討臣張廷玉。總之,皇帝是動用了許許多多的學者,其中有很多都是很有道德、很有學問的這些讀書人。

  在康熙四十九年由聖祖仁皇帝禦定,最後大臣們編輯完成的這些文稿都要呈給君王,由君王再做最後的審定、審核的工作。康熙帝對於這些文化工程他也一點都不馬虎,在白天處理完政務之後,晚上就會非常用心的來讀這些書。

  類書自《皇覽》,這個《皇覽》是什麼?它說類書自《皇覽》以下,舊本皆佚。這個佚就是佚失。

  《皇覽》這部書是三國的時代由劉劭、王象奉敕所編寫的。它有八百多萬字,《皇覽》它是整理五經的群書,把它分類成不同的篇章,這是供皇帝來閱讀的,所以才叫做《皇覽》。因為皇帝他不可能讀遍天下之書,他沒有這麼多的時間跟精力,所以他要讀的內容一定是很精要的。《皇覽》就是把《五經》典籍裡面的書,分類整理成一篇一篇的,這樣皇帝讀起來就很方便,所以叫做《皇覽》。

  《皇覽》八百多萬字這樣的書到現在剩下的已經不多了,它並沒有完整的保存到後世,到現在不到四千字。類書從《皇覽》以下,就是三國以來的類書,舊本皆佚。有許多類書也都佚失,沒有傳世。其存於今者,到清朝時代還能看得到的類書,只有《北堂書鈔》、《藝文類聚》、《初學記》還有《六帖》,這是最古老的。這裡面有的典籍我們後面都會介紹。明朝的時代俞安期把這些類書重複的地方刪掉,把它合併在一起,又加上了《歲華紀麗》。《歲華紀麗》是韓鄂所作的,它是一部唐代的風俗志,俞安期還採用杜佑的《通典》來補足前面這些類書所缺失的。

  這就是《唐類函》,《唐類函》當中對於六朝以前的典籍大致的情況這裡都有搜羅在裡面。武德貞觀之後,僅見題詠數篇,它的內容就不是很多了。故實則概不及焉,《唐類函》雖然編的不錯,可是還是有美中不足之處。

  考《輟耕錄》,這個《輟耕錄》是明朝時期陶宗儀所撰寫的。這部書是雜記、聞見、瑣事。《輟耕錄》當中有記載趙子頫的言論,他說作詩纔使唐以下事,便不古。他的這種言論四庫館臣認為其言已稍過當。稍過當的意思就是超過適當的限度。

  明朝時期李夢陽又提倡復古的說法,他們都希望從古人的典籍當中去吸取這些智慧,但是並不希望去讀近代的書,主張學者不要讀唐朝以後的書。李夢陽他曾經做過一篇《秋望》的詩,其中有一句是「黃河水繞漢宮牆」,下一句是「河上秋風雁幾行」。它末句有用郭汾陽,郭汾陽是指唐朝的一位著名的將領叫郭子儀,末句有用郭汾陽字,就跟唐朝的典故有關。於是就把他自己的稿子刪掉了,沒有編入文籍當中。

  安期,指的是《唐類函》的作者俞安期,他在編《唐類函》這樣的類書,同樣也是以唐朝之前作為時代的斷限。雖然他是明朝人在編類書的時候是這樣來編輯的。在明朝末年的時候,學者還是受到這種復古學風的影響,猶多持七子之餘論也,當然這是他們的一個學術主張了。清朝時代編輯《四庫全書》的學者是覺得不以為然的。然詩文隸事,隸事所指的就是用典,古人寫詩或者是寫文言文的文章,這當中常常是要用到歷史的典故。

  在於比例精切,這個就是說你寫詩寫文,它的重點還是在於這種比例精切這樣的原則,要辭藻典雅,這是它的重點。這個詞藻是什麼?辭藻就是指的經過修飾的精美的詞語。也是常常指引用的典故,或者是詩文當中現有的詞語叫做詞藻。詩文的詞藻它一定要達到典雅這樣的標準。不必限以時代,如果你說我用典一定只能用唐朝之前的,這個其實不是很合理,非常牽強。

  下面舉的例子就是說明他的觀點的,四庫館臣認為寫詩文隸事用典,不必一定要限定時代。就是認為唐朝之前的典故最好,這之後的我都不用,不能夠這樣子做。為什麼?他講到漢朝時期離戰國的時代不遠,漢朝時代的詞賦是很出名的,它所用的典故卻常常用戰國時代的典故。還有六朝離漢朝也是不遠的,六朝的詞賦就常常引用漢朝的典故。唐朝離六朝時代並不遠,唐朝的詞賦也常常引用六朝的典故。清朝這個時代距離唐代已經幾千年了,距離宋代、元代也有幾百年的時間,如果學界的風氣還是認為唐以後的典故不可用,這種說法怎麼能說的通?豈通論歟,通論指的通達的議論。這種觀點並不是一個通達的學者所提出來的,他在道理上是講不通的。

  況唐代類書,原下括陳隋之季。唐代所編輯的這個類書,原下括陳隋之季,從這裡就知道事關勝國,勝國指的是前朝,只要這個事情是跟前朝有關的,比如唐代的前朝就是隋代。即屬舊聞,它主要是屬於前朝的就算在舊文的範圍當中。

  旣欲蒐羅,理宜賅備。你既然想要把這些典故都收集完整,應該要做的比較完備,又豈可橫生限斷,怎麼可以直接限定一個朝代的範圍。就一定說唐朝之前的才能用,唐朝之後的就不能用,這在禮上是講不通的。使文獻無徵,徵就是驗證證明的意思。這是橫生限斷這種做法所帶來的後果。也正是因為這個緣故,康熙皇帝就特地讓儒臣、讓大臣,因就是就,因安期所編,也就是就明朝與安期所編的《唐類函》在這個基礎上,廣其條例,讓這個條例更加的廣博,博採元明以前文章事蹟。把元朝跟明代之前的這些文章事蹟又搜羅進來。

  臚網列目。薈爲一編。臚是陳列的意思,臚網列目就是在編訂類書,總是要把它的不同的分類列好,把每一種不同的材料編在各個不同的類別下面。最後編訂成了像一部百科全書似的書。務使遠有所稽,稽就是考證的意思。近有所考,源流本末,一一燦然。這部類書完成之後人們要考證許多的典故事實,要查找起來就很方便。它的源流本末一一燦然,這個燦然是形容一個東西非常光彩明亮。

  通過《淵鑒類函》這部書,要去查找其中各類的內容,那就一目了然太清楚了。《淵鑒類函》這部書的分量只有《太平禦覽》的一半,它的分量並不是很多。然禦覽,就是《太平禦覽》這是宋朝時期所編的類書。它是以數頁為一卷,在篇帙上是比較繁瑣的。篇帙是古時候計算函套或包裹書籍的單位叫做篇帙,這個篇帙《太平禦覽》就比較繁瑣。兼以密行細字,《淵鑒類函》當中有許多內容有點像小注的形式呈現的。比如有的名詞下面就會用比較小的字來解釋這個名詞的意思,這就是密行細字。

  實際上《淵鑒類函》所記載的內容比《太平禦覽》更多。那下面就是對《淵鑒類函》的讚歎。康雍乾的時代是相當崇尚文化,也是很遵從儒釋道聖賢教育的一個時代。每一代的君王都希望自己這個朝代的文化典章,各方面的成就會超過前朝。所以在這些提要的文詞當中我們會看到,大臣他對於本朝的君王主持編輯的書當然是讚歎有佳。不過這一方面它也是存在客觀的因素,這個書確實編的好,另一方面也有大臣對於本朝的君王讚歎跟褒美的意思在其中。

  我們也是要理性的來看這個文,雖說清朝時代給我們留下的文化遺產是相當豐富的,我們也不能完全以它來貶低前朝,這是我們作為後人的態度。當然這個臣子他編《四庫》這個時候是乾隆的時代,對康熙皇帝留下來的著作他是要大力的去讚美。自有類書以來。前面談到作類書最早有三國時代的《皇覽》,距離清朝已經是相當久遠了。他說自有類書以來,如百川之歸巨海。這一部《淵鑒類函》就如同是百川歸於大海。九金之萃鴻鈞矣,九金指的就是九鼎,九鼎就是夏朝時代的傳國之寶,就是九鼎。九金之萃鴻鈞,鴻鈞是什麼意思?鴻鈞是比喻朝政的意思,國柄跟朝政。九金之萃鴻鈞矣,像九鼎這樣的傳國之寶,它是一個時代一個朝代的象徵,與《佩文韻府》、《駢字類編》皆亙古所無之巨製,就是《淵鑒類函》這部書和康熙帝所編的《佩文韻府》以及《駢字類編》這幾部類書,都是亙古所無之巨製。跟古時候相比這個書是後後勝於前前。這段文就是四庫館臣對康熙皇帝編訂的這個書是大加讚歎。

  不數宋之四大書也,言外之意是說大清王朝的文化典章制度超過了宋朝時期,就是這樣的一個意思。宋之四大書,指的宋朝時代有四大書,這四大書分別就是《太平廣記》、《太平禦覽》、《冊府元龜》和《文苑英華》。其中有幾部我們後面會跟大家做介紹,這個言外之意就是我們清朝的文化水平,是不輸給宋朝文化燦爛的時代。雖然我們清朝是屬於少數民族入主中原這樣的一個政治局面,在文化上我們依然是非常重視漢文化,甚至於我們的文化成就也不輸給前朝,相當有自信。

  關於《淵鑒類函》我們為大家舉一個例子。前面有談到首先要把它的分類的情況搞清楚搞明白之後,再來查找所需要的內容。

  師父上人以前曾經教導過弟子,中國歷史上二十四節氣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這也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我們需要瞭解二十四節氣每一個節氣都是代表什麼意思,每個節氣我們都需要做什麼,希望能夠把這樣的傳統恢復。那我想師父上人做這樣的一種開示也是有他深度的原因的。

  我們介紹《聖學根之根》就講過一個故事,就是章太炎先生他有一次已經很久沒有見到自己的女兒,後來他的女兒去見他,那時候太炎先生是在日本的樣子,可能因為一些原因很久沒有看到自己的女兒。結果見面之後太炎先生並沒有讓他女兒去背誦經典,而是要女兒把二十四節氣背出來。這個故事就是朱鏡宙老居士有記載在他的文籍當中,朱老的全集也是在師父上人的倡導之下,一本一本的在出版。師父上人很讚歎朱鏡宙老居士這一生是沒有白來的,真的是為佛法、為眾生留下了許多寶貴的資料,這些都是呈現在他老人家的全集當中。太炎先生這個故事就是朱老他所寫下來的。

  我們一年當中從立春、春分、立夏、夏至到立秋、秋分、立冬、冬至,這其中還有許多二十四節氣的內容,老人家都希望我們要能夠掌握,並且把這些傳統都能夠恢復起來。也包括清明、中元以及冬至,這些對於中國人來講都是非常重要的,這是祭祖報恩的重要的時期。比如我們要寫文章,這個文章當中需要牽扯到二十四節氣或者牽扯到清明、中元還有冬至,就像以前要參加祭祖之前我們都要先瞭解一下祭祖的意義,瞭解一下為什麼中國古人要在清明、中元跟冬至的時候祭拜自己的祖先。

  這時候要寫一篇介紹性的文章,可是我們又不了解這二十四節氣以及清明、中元、冬至這到底是代表什麼意義,那這些資料要從哪里來找?《淵鑒類函》這個書就可以在歲時部當中來尋找。當我們看它的目錄就會看到歲時部裡面就把從立春、春分一直到立冬、冬至,乃至於一年當中從過年的時候有人日,還有正月十五,到四月份有清明,到七月份有七月七號以及七月十五。七月十五是中元,之後有中秋,再到冬天就有小歲、歲除等等。這些內容就可以在《淵鑒類函》的歲時部當中來查找。

  那再過一兩個月就會到中元的時節,到中元的時節中國人的傳統都是要祭拜祖先。從前在師父上人的倡導之下,我們在世界各地也都參加過祭拜世界各民族萬姓先祖,祭拜中華民族萬姓先祖的祭祖大典。因此當我們想要瞭解一下清明、中元、冬至這到底都是有什麼樣的傳統,就可以在《淵鑒類函》的歲時部當中來找。我們看歲時部的目錄在《四庫全書》九八二至十一這個地方就是歲時部。在第二十卷就是歲時部九當中就會找到七月十五,七月十五所指的就是中元。七月十五之後還有介紹中秋,還有九月九日有介紹重陽節。

  我們就可以開始找《淵鑒類函》第二十卷它所在的位置,第二十卷的歲時部九,就會找到九百八十二至四百四十三。從這裡開始是《淵鑒類函》卷二十,這一頁我們有把它放在ppt上面。從歲時部九就可以看到七月十五日,下面就有七月十五日(一),七月十五日(二)還有七月十五日(三)等等,一直到後面還有七月十五日(四)、(五),最後才是中秋之前,在中秋之前它的內容全都是屬於七月十五的。這裡就會看到從七月十五日(一)開始它所引用的是不同的典籍,七月十五日(一)開始引用的就是道家的經典。就是道家是怎麼來過這個中元節,它要舉辦什麼樣的儀式來超度這些鬼神這一段文就會有記載。

  我們再看到七月十五日(二),這從這段開始就是佛教經典的記載。這段文有把電子檔列在投影片上大家就會看到,七月十五日二這裡就開始引用佛教中的《盂蘭盆經》的記載,那這個故事就是目連救母的故事。

  目犍連比丘看到他的母親過世之後,墮到了惡鬼道當中,這是屬於三惡道之一。佛教是非常重視「孝養父母,奉侍師長」,這是凈業三福的第一條。而目犍連尊者看到自己的母親墮落在惡道,他就很著急想要去救渡他的母親。因為母親生在惡鬼當中是沒有辦法吃東西的,於是目犍連尊者他就拿著他的鉢,這個鉢裡面都裝滿了各種飯菜。於是就到惡鬼道當中,因為目犍連尊者是一位證果的阿羅漢,他有神通力可以到惡鬼道裡面去見到他的母親,他就捧著這個缽要去救他的母親。

  可是說也奇怪他的母親雖然非常饑餓,可是這缽飯卻吃不到嘴裡去。因為這個飯還沒有進到嘴裡就化成火炭了,母親就吃不到這缽飯。這都是惡道裡面會有不同的,因為業力的關係所以她要受不同的報。目犍連尊者他非常難過,於是就回來向佛報告,把惡鬼道中母親在受苦的情況報告給了佛陀。佛陀就跟他說,因為你的母親罪業很深重,並不是你一個人就能夠救的了她,而是需要十方眾僧,十方的這些僧眾出家人的威神之力,在七月十五號這一天就應當為七世的父母以及現在的父母。因為我們過去無始劫以來的父母師長有緣眾生,有很多人還是墮落在惡道當中。

  所以七月十五號這一天就可以為七世的父母,還有現在的父母,凡是他們墮落在惡道當中的人,就可以具百味五果,以著盆中供養十方大德。這時候你把各種美味的飲食還有水果等等就放在盆中去供養十方大德,就像佛所說的這十方的出家人,這裡面有很多是修行證果的,他們的功德之力是很大的。這時候你在七月十五號去供養他們,佛勅衆僧皆為施主,這眾生就是十方的這些出家人皆為施主。呪願七代父母行禪定意,然後受食,就是在這一天來幫助七世的父母,讓他們有墮在惡道當中的這一天都可以吃到飯。

  於是就是靠著佛的威神之力,目犍連尊者他的母親就得以脫離了惡鬼道的苦難。目犍連尊者看到這個情形,因為他是一位孝子,他不但要想到自己的父母也想到所有的父母親。於是目犍連尊者就跟佛陀說,未來世的這些佛弟子如果要行孝敬孝的話,亦應奉㿻蘭盆為爾可否?是不是也可以按照這種方式來超薦自己七世的父母?作為佛弟子應該想到念念要報答父母的恩德。於是佛說大善,這目連尊者的孝心不但是用在自己的父母身上,他會想到天下人的父母親。所以佛陀對他很讚歎就說,大善,故後代人因此廣為華飾。

  後面這個文就是講到後世之人,因為佛典故事當中有這樣的一段公案,所以後人就有了盂蘭盆節的傳統,在每年的七月十五的這一天就廣為華飾,就是佈置的非常莊嚴乃至刻木割竹,飴蠟翦綵,模花果之形,極工妙之巧。於是就有了盂蘭盆節的傳統。其實它最初的起源就是為了報自己的父母之恩,因為父母親沒有聞到聖賢教育,那有可能也會造作惡業並且墮落在惡道當中。於是佛門當中就有這樣超拔父母,能夠報父母之恩的儀式,因此七月十五是一個特別的日子。

  又雲:「有七葉功徳並旙花歌鼓果食送之蓋由此」。這就是盂蘭盆節的由來。在増天竺當中說:「盂蘭此雲倒懸救器」。也就是目連尊者他的母親墮落在惡鬼道的時候,他是非常痛苦的,惡鬼道的眾生沒有辦法吃到飲食,飲食到他嘴邊就化為火炭。盂蘭就是倒懸救器,也就是說目連尊者他把他的母親從惡鬼道當中救拔出來,「如解倒懸之具也」。盂蘭就是這個意思。

  《唐六典》有記載,「中尚署七月十五日進盂蘭盆」。

  後面又有許多典籍當中的記載,比如《唐六典》、《明皇實錄》等等我們就不一一的說,大家可以自己來看。

  我們從七月十五這個例子當中就會看到,在《淵鑒類函》裡面所記載的這些資料是非常豐富的。儒釋道這三教的傳統都有談到,而且各種典籍凡是有關於七月十五的記載都有把它收集在這裡面,這樣我們就一目了然,不用去翻找很多的書就可以直接找到我們所需要的資料,這就是類書給我們的很大的幫助。這之後就是中秋,如果我們想要寫跟中秋節有關的文章,想要瞭解中秋節的由來以及在歷史上中秋節有什麼樣的傳統,以及後來像九月九日重陽節,中國人的禮俗都是什麼樣的。在《淵鑒類函》裡面就可以一目了然看的非常完備。

  前人為我們整理好了資料之後,我們後人可以享受現成的資料。這是在康熙皇帝的時代動用了這麼多有學問有道德的讀書人,為我們彙集出了《佩文韻府》還有《淵鑒類函》這樣的類書。日後我們在學習漢學、傳播漢學的過程中,這些書大家都可以常常的來翻閱。對於我們漢學院的同學們無論是要寫論文或者是日後有機會去做漢學的一些專題的演講,那所需要的資料都可以從古人的類書當中來查找,這就為我們帶來很大的方便。

  後面這幅圖是《報恩孝親法句輯要》,這個也稍帶跟大家做一下介紹。這一部分是在佛教的經典當中把許多跟孝養父母有關的經文彙集在一起,比如《大集經》當中有說:「世若無佛,善事父母,事父母即是事佛也」。就是佛不在世了,那我們要怎麼辦?佛教導我們就要善事父母,我們孝養父母這就是跟孝養佛陀是一樣的,把父母當成佛一樣來孝養。《四十二章經》說「凡人事天地鬼神,不如孝其親矣,二親最神」。不要認為說我天天去求神拜神,神能保佑我,你看《四十二章經》講這還不如去孝順自己的雙親,因為二親最神,這二親可以說比這些神明還要神,這是《四十二章經》的開示。還有《雜寶藏經》說:「於父母所,少做不善,獲大苦報」。

  這也是以前師父上人曾經提醒過我們年輕人,因為我們年輕人年輕氣盛對於「孝養父母,奉侍師長」這一點,在小時候都沒有落實的很好。所以師父上人在許許多多年前就曾經特別提醒過我們,說在地獄當中受苦最重的其中有一項就是不孝父母。就是不孝父母要是墮到地獄裡面,是墮到最深的地獄,那個苦報是很重的。《雜寶藏經》當中說:「少做供養,得福無量」。我們要是對於父母哪怕是一點點的供養,都能夠得到無量的福報。「當作是學,應勤盡心,奉養父母」。因此教導我們一定要盡心盡力的奉養父母雙親。

  《佛說梵網經》當中說:「孝順父母,師僧三寶,孝順,至道之法,孝名為戒」。大家不要想說這個戒好像很高深,實際上我們能夠把孝敬到圓滿,這就是戒。為什麼?佛法當中強調「父母離塵垢,子道方成就」。我們孝盡到圓滿是什麼?我們自己成佛而且帶累劫的父母師長有緣眾生也都共同成佛道,這才是盡到圓滿。因此《佛說梵網經》當中說:「孝名為戒」。在《大方便佛報恩經》當中說:「父母、眾僧,宜應讚歎軟語,常念其恩」。我們對於父母親,還有對於十方三世的一切的出家人應當要「讚歎軟語」,要常常想著他的恩德。因為眾僧就是「僧寶這是出三界的福田」,而「父母則是三界當中最勝的福田」,這是《大方便佛報恩經》說的。

  《心地觀經》說:「父母在堂,名之為富」。什麼是富什麼是貧?父母在堂上這就是富,父母不在這就是貧。「父母在時,名為日中。父母去時。名為暗夜」。如果父母親離我們而去這就如同生活在暗夜當中,「是故汝等,勤加修習孝養父母」。所以我們一定要努力的去落實孝養父母。「若人供佛,福等無異」。就跟供養佛菩薩這個福報是沒有差別的,這是《心地觀經》。

  《佛說孝子經》當中說:「能令親去惡為善,奉持五戒,執三自歸,朝奉而暮終者,恩重於親乳哺之養,無量之惠」。因此當父母親還健在的時候一定要能夠想盡辦法讓父母親有機會接受聖賢的教育,接受佛陀教育,奉持三歸五戒。我們只有用這個來報答父母親對我們的養育之恩。「若不能以三尊之至化其親者,雖為孝養,尤為不孝」。因此對父母不僅是要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身,而且要養父母之志。除了日常生活的照顧奉養之外,最重要的還是要讓父母親能夠聞到佛法。因為聞到佛法這才能夠了生死出三界,得到究竟的解脫。

  下面這一句是《大般涅槃經》:「施三種人,果報無盡」。就是我們佈施佛法講三種佈施,就是財佈施、法佈施跟無畏佈施。要施哪三種人果報最大?「第一就是病人,第二是父母,第三是如來」。那能夠佈施供養這三種人,這個果報是很殊勝的。

  《楞嚴經》中說:「一切眾生,從無始來,在生死中,輪回不息」。在六道輪回的過程當中彼此之間我們都做過「父母、兄弟、男女、眷屬還有朋友、親愛、侍使。易生而受鳥獸等身。雲何於中取之而食」。這是《楞嚴經》教我們不能吃眾生肉的關係就是這樣。

  現在大家看到這世界上為什麼災難這麼多?這個瘟疫,各種天災人禍比比皆是,這跟吃眾生肉殺生的惡業是離不開的。為什麼?因為生生世世以來在六道輪回當中彼此之間都曾經做過父母、兄弟、朋友等等,如果我們現在作為人還是弱肉強食,去吃這些眾生的肉,這是很不慈悲的。萬一你不小心吃到的就是過去生的自己的家親眷屬,如果有這個神通力可以看到過去現在未來,那我們怎麼可能忍心去吃眾生之肉。所以為什麼說要免掉「世上的刀兵劫,除非眾生不食肉」。這是非常重要的。這種災難往往都是跟眾生自身的殺盜淫妄的惡業息息相關,所以遇到災難的時候我們一定要努力的斷惡修善積德累功稱念佛號,才能夠平安的度過災難。

  最後一句是出自於《不思議光菩薩所說經》這裡說:「非飲食及寶,能報父母恩,引導向正法,便為供二親」。這就是剛剛說到的我們孝養父母不僅僅是要養父母之身,而且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很重要。不僅僅是用各種美味的飲食珍寶來孝養父母,最重要是要引導父母學習聖賢教育、學習正法。能引導父母學習佛法把他導向正道,這是供養雙親最好的方法。所以我們會看到佛報母親的恩,是升到忉利天宮去宣講《地藏菩薩本願經》。而佛報父親的恩,則是勸導他的父王念佛求生淨土。這都是佛菩薩為我們做出孝親報恩的好榜樣。

  像《報恩孝親法句輯要》這些內容我們要常常的來學習。這也是七月十五這樣的一個盂蘭盆節,中元節,就是目連尊者他孝敬他的母親的一段公案給我們的啟示。那我們在佛典當中又看到這麼多關於如何報恩孝親的經句,那更是要把它記在心裡常常去落實。

  關於《淵鑒類函》的內容就為大家介紹到此地,大家有機會接觸到這個書可以根據它的目錄,學著來查找這裡面各種各樣的內容。我相信每一位有動手來查找《佩文韻府》還有《淵鑒類函》這類類書,一定都會有很大的收穫。古人編這個書也是符合聖賢的教育,就是符合聖賢人教化眾生的宗旨。因此在這裡面可以學習到許許多多非常美好的傳統,學習到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些倫理道德的教育,乃至因果教育和宗教的教育也會融在其中。所以常常來讀古人的類書對提高自身的道德與學問,這都是相當有幫助的。

  下面接著來介紹另外一部檢查文章辭藻的工具書《駢字類編》。

  關於《駢字類編》伯元先生在訓詁學的課程裡面就談到《駢字類編》的基本介紹,還舉了例子來給大家說明。

  《駢字類編》是清聖祖敕撰,同樣是清朝時代的君王所敕撰的一部書。剛剛有談到過《佩文韻府》、《淵鑒類函》,還有《駢字類編》這些都是康熙皇帝禦撰的。都是屬於類書類的典籍,我們善加利用對於學習漢學的幫助是很大的。

  伯元先生在這裡為我們介紹《駢字類編》是清聖祖敕撰,也就是康熙皇帝敕撰。它是從康熙五十八年開始編輯,一直到清世宗雍正五年才全部完成,前後經歷了八年的時間。

  其中《四庫提要》有介紹這段文我們等一下會學。

  說是編也就是《駢字類編》和《佩文韻府》有什麼不同?它和《佩文韻府》一齊尾字,一齊首字,這是它的差異。就是《佩文韻府》它收的字裡面這些詞是最後一個字是相同的,比如前面所介紹東,無論是兩個字的詞還是三個字、四個字的詞都是把東放在最後一個字,這是《佩文韻府》。

  《駢字類編》正好就反過來,它是把這個字放在第一個字,比如我們隨手翻到的雲字,這是白雲的雲。它在天地門十當中,那就會看到雲後面有雲天、雲日、雲月總之都是把雲擺在第一位。所以它和《佩文韻府》的編法在這點上是有差異的,是互為經緯。經緯就是經線跟緯線相輔相成的,相輔而行。

  《駢字類編》分做十二門,還有補遺一門,所隸標首之字。就是標在開頭的這個字,比如《佩文韻府》的東,在《駢字類編》當中如我們剛剛所舉的雲,這個雲就是屬於標首之字。標首之字有一千六百零四個字,而且它每一條下面所引的內容是有次序的,是按照經史子集這樣的次序來編。這一點跟《佩文韻府》是相同的。

  在《駢字類編》當中所引的書一定會注明它的篇名,所引的詩也會注明它原來的題目是什麼。所以學者根據這個書來查找舊文,隨便找一個字隨手就尋找得到跟這個字相關的內容,所以是很方便的。因此在清朝的時代《駢字類編》跟《佩文韻府》是等量齊觀的。只是說這兩部書編撰的時間有先後的差距,《駢字類編》在康熙的時代並沒有全部完成,是到了雍正皇帝的時代才真正定稿並且刋刻流通。

  《駢字類編》這部書一共是分作十二門,這十二門包括天地、時令、山水、居處、珍寶、數目、方隅、彩色、器物、草木、鳥獸、蟲魚這一共是十二門。瞭解它所分類的這些內容,對查找我們所需要的資料是可以提供很大的方便。而在文淵閣本的《四庫全書》當中《禦定駢字類編》是從子部三百類書類開始,之後有很多冊都是屬於《駢字類編》的內容。

  我們打開文淵閣本《四庫全書》子部三百,大家首先會看到這一冊的目次,在目次當中就會看到它的編者是清朝時代的吳士玉和沈宗敬等奉敕撰,也是奉君王的敕令來編撰的。而在四庫本當中這些參與編撰的官員跟學者的名單都會列在其中。

  那我們一打開除了看到前面的武英殿監修、南書房校對、武英殿總裁等等,在後面大家也會看到原進士臣方苞撰修。方苞的名字我們很熟悉,在前面就曾經介紹過。

  總之,在康庸乾的時代參與這些文化工程的學者,不但是數量多而且他們在漢學國學這個領域也都是那個時代的第一流的人才。

  看目次之後大家會看到負責編寫這部《駢字類編》的大臣的名單,這個名單之後就是凡例,凡例之後就是目錄。關於類書也是和我們學習《四庫全書》一樣,最重要的是先要把它的分類跟目錄掌握。就是首先要知道這裡面都分了什麼類,然後每一類的下面都有包括哪些內容,這樣大家所需要查找的資料就很容易找得到。

  即使是沒有這種索引的幫助,我們看它的原典也能夠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內容。對於它的分類剛剛介紹過,它分類有十二門,十二門下面都包括哪些內容,在目錄當中都是一目了然的,這個內容也是一字一字的都列舉在這裡面。這樣大家要查找自己所需要的資料,就根據它最原始的目錄也可以很容易找到,這就是在沒有後人編的索引的幫助之下查原文,也是可以很快的查到自己所需要的內容。

  下面這一段文就是《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的內容,我們先來看一下《禦定駢字類編》是二百四十卷。這裡介紹是康熙五十八年聖祖仁皇帝,就是康熙皇帝敕撰下令來編撰的,一直到雍正四年完成。於是這部書的頒行就是由世宗憲皇帝,也就是雍正皇帝來寫序並且頒佈流通的。謹案,就是四庫館臣所寫的案語,我們來看一下內容。

  唐以來隸事之書,就是唐朝以來引用典故的書,這個隸事就是引用典故的意思。為什麼叫隸事?就是以故事相隸屬叫就隸事,實際上就是指的引用典故。

  唐朝以來引用典故這類的書,以韻作為綱的是從顏真卿的《韻海鏡源》開始。他所採用的這些書都是齊句尾之一字,而不齊句首之一字。齊句尾之一字就如同《佩文韻府》的用法,而齊句首之一字就是像《駢字類編》是齊句首之一字。惟林寶《元和姓纂》,這個《元和姓纂》我們學過《百家姓》的同學對於這本書就不會感到很陌生。這是在唐朝的時代所編訂的一部很有價值的姓氏學的著作。唯有林寶的《元和姓纂》還有鄧椿的《古今姓氏書辨證》,以及元朝人《排韻事類氏族大全》,這幾部書都是跟姓氏學有關的。

  以四聲二百六部,分隸諸姓。這個四聲就是平上去入這四聲,二百零六部前面學文字聲韻學的基本要籍有介紹過《聲韻學》的基本概念。分隸諸姓,就是古人在編姓氏學的著作的時候也是按照韻聲韻來排的。這一點連明朝時代的《萬姓同譜》也是如此。所以我們要習慣古人的這種排法,就是喜歡按照《聲韻學》的方式來編排書來做分類,這樣是相當方便對古人來講。

  前面所舉的姓氏學的書就是如此,《元和姓纂》、《古今姓氏書辨證》等等,都是用《聲韻學》的方式來編排。用四聲二百零六百部來分隸各種不同的姓氏。就是說姓氏再多,無論是《百家姓》,《百家姓》其實不只是百家,它有五百零四個姓,有單姓複姓。乃至於近代人所研究的姓氏甚至有一萬多個姓氏到二萬多個姓氏,但是姓氏雖然很多,就是這些字的讀音按古人的韻,比如像廣韻分成二百零六韻。就是你的字再多姓氏再多,但是讀音也總是離不開廣韻二百零六韻的範圍。因此用韻來編它就可以把各種不同的內容都可以囊括在二百零六韻當中,這是一種很方便的編排方式。

  那這幾部姓氏書也是如此,它是用四聲二百零六部來分隸諸姓,這個隸就是隸屬的意思,就是把姓放在這個韻的下面。於複姓,複姓就是兩個字的姓或者兩個字以上的姓,對於複姓來講就是齊其首一字,就是按照第一個字來排,使以類從。但是這都是書中的變例,並不是它的通例。

  到了淩迪知《萬姓統譜》,學了百家姓大家對《萬姓統譜》是相當熟悉。這裡面我們覺得淩迪知先生的心量也是很大,他並不是只編的自己家族的家譜,他會想到《萬姓統譜》。就是把各種不同的姓以及這個姓氏當中歷史上曾經有過的著名的人物,他都把它列在一起。而且《萬姓統譜》所收錄的基本上是屬於比較正面的人物。如果這個人他在歷史上的是一個奸臣或者是一個反面的角色的話,他的用詞也非常隱晦。那這一點就和我們傳統編寫家譜是有這樣的傳統,家譜是體現孝道所以要抑惡揚善。你不能說我的家族出了一個大奸臣,不好的這些惡事全部都寫出來,在家譜當中不會這樣。

  寫歷史就是像《二十四史》或者是編年體的史書是善惡中間都會記錄,可是家譜不會的,家譜只記善而不記惡,這是符合中國傳統孝道的原則。也就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就是兒子看到父親做錯了事情,那這時候我們要怎麼辦?要為父親掩蓋而不是為父親去宣揚。你不能到處說父親每天都做了哪些惡事,這就是不符合孝道的道理。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像《萬姓同譜》這樣的書所記載的就是人的善行,至於他的惡基本上就不會去寫或者是寫的很隱晦,這就是《萬姓統譜》。

  《萬姓統譜》在編排的時候也是按韻來編的,所以大家就會根據韻,要找的時候也是根據這個姓氏的韻來查找,就能夠查找的到。那它是隨姓列名,就是一個姓氏下面有多少個名字,一個一個按朝代把它列出來。

  《萬姓統譜》的體例跟《韻府》也是大略相同的,但是它也是以首一字排比其人,這個首一字排比其人也是作為姓氏學的著作必須要這樣做,它是要把同一個姓的人要合編在一起,因此一定是姓氏相同的就編在一起。自然要齊的是第一個字,因為中國人的姓都是第一個字,中國人的姓不像外國人他的姓可能是放在後面的。中國人的姓是放在前面,因此《萬姓同譜》要編的時候它一定是齊首字的,就是以首一字排比其人,非記事纂言之比也。

  而我聖祖仁皇帝也就是康熙皇帝天裁獨運,始剏造是編。你看傳統上雖然有類書的創作,但是康熙皇帝他特別聰明。你看《佩文韻府》跟《駢字類編》它編排的方式就有所不同,《駢字類編》就是採用首一字,一個韻下面第一個字是相同的,跟《佩文韻府》齊尾字這種方式是不同的,這一點也是康熙皇帝,這裡說他天裁獨運,他想到了要編這個《駢字類編》就跟《佩文韻府》一齊尾字一齊首字,這兩部書就能夠相輔相成,互為經緯。這經緯就是經線跟緯線,使得《佩文韻府》和《駢字類編》兩部書互相相輔而行。

  它分十二門,《駢字類編》的分類有天地、時令、山水、居處、珍寶、數目、方隅、彩色、器物、草木、鳥獸、蟲魚一共的是十二門,還有補遺一門是人事。所隸標首之字是一千六百又四,就是一千六百零四。每條索引是以經史子集為次,這剛剛介紹過了就不多說了,我們就順帶過一下。它跟《佩文韻府》是相同的,就是索引的是以經史子集為次第。

  而引書必注其篇名,一定把這個書的篇名列出來,引詩文一定注它的原題,這個詩的原題一定會標起來或者一個題目有好多首詩,一定也會寫清楚是第幾首。所以《駢字類編》的編排,它體例就更加的精密。

  學者根據《佩文韻府》跟《駢字類編》這兩部書來考索舊文,查找舊文就隨便舉一個字就可以查到很豐富的內容,這跟其他的類書相比,有的類書門目很紛繁。就是很大部頭,分類很多,每次你查找一件事情往往它可彼可此,就是它分類上有一些比較模糊的界限。

  猝不得其部分者,就是你一下子又找不到我們最想找的這個部分。其披尋之難易,固迥不侔矣。迥就是的確,的確不侔就是不相等的意思。也就是說《佩文韻府》和《駢字類編》這個書,因為它編輯的更加精細,體例更加精密。所以學者要查找的時候查找起來就更加的方便,就是這個意思。

  今天時間已經到了,關於《駢字類編》原本我們還有給大家舉例子,這個就留待下節課再來跟大家做分享,那今天的課程就學習到此地。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