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學工具書——開啟四庫的鑰匙

  

開吉法師主講  (第二十五集)  2021/6/19  英國漢學院

  尊敬的各位老師,尊敬的各位同學們,大家好!

  今天我們共同來學習《漢學工具書——開啟四庫的鑰匙》第二十五集。

  前面的課程當中,為大家介紹的是《檢查字義的工具書》。並且首先介紹了《康熙字典》,把《康熙字典》其中有一篇重要的序文跟大家做了分享。

  這節課我們開始來學習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當中,所介紹的《康熙字典》四十二卷。

  《康熙字典》這部書,是在清朝的康熙五十五年,由聖祖仁皇帝所禦定的,也就是康熙帝。在歷史上屬於小學類的典籍,從古流傳到現今,最古老的就是《說文解字》,還有《玉篇》等這方面的著作。但是到了清朝時期,因為隨著時代的演變、歷史的進展,在字書方面新的朝代建立,就需要編訂適用於這個時代的字書。而《說文解字》,因為它是漢朝時期的文字學著作,以小篆咒文為主。而清朝時期已經是使用楷書的時代。其他小學類的著作也是有這方面的問題。

  總之,一個時代真正通用的典籍,這是一個君王掌握了政權之後。我們上節課談到,作為天子他要作禮、製度、考文。考文這個方面就是一個重要的工作。那麽太古老的文字學著作,在現今的這個時代並不適用於所有的普羅大眾,而所通用者在清朝時代,人們比較普遍使用的,有梅膺作的《字彚》,張自烈的《正字通》等等。

  可是,相對於清朝時代的實際需要,有許多小學類的典籍跟著作依然是沒有那麽適用的。所以康熙皇帝,在康熙四十九年就下令讓陳廷敬等大臣,要編訂一部新的字典。這個字典刪繁補漏,辨疑訂訛。這個字是訛,跟訛誤的訛是一樣的意思。這也就是為什麽要編訂《康熙字典》這部書。仍兩家舊目,這個兩家就是指的梅膺作的《字彚》跟張自烈的《正字通》。根據《字彚》跟《正字通》這兩部書當中的舊目,有存在缺漏的地方,在《康熙字典》編訂的時候都對它做了訂正。

  同時《康熙字典》是以十二辰紀十二集。這十二辰也就是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這十二支,分為十二集。在每集當中它分成三個子卷,一共是一百一十九部。

  同時,清朝時代編這部書的時候,還冠以總目檢字辨似等韻,這是便於檢索,各有一卷,殿以補遺備考各一卷。這是《康熙字典》當中所包括的內容,而它部首下面的字是以筆畫的多少來作為順序的,每部當中的字也是如此。然後在每一個字的下面就會先列出《唐韻》、《廣韻》、《集韻》、《韻會》、《正韻》這個讀音。

  而《唐韻》我們在前面介紹《聲韻學》方面的基本要籍也有談到過,因為《唐韻》這部書已經失傳了。到了清朝時期,在《聲韻學》方面就是每個字讀音這個部分能夠一一的徵引,就是徐鉉他在校訂《說文》的時候,所使用的就是《唐韻》的翻切。那麽字當中還會訓釋這個字的意思。接著就是列舉出了它的別音、別譯還有古音,在這些方面《康熙字典》編撰的時候都是引證舊典,古時候的這些典籍它都進行了引證,把它的始末都很詳盡的記錄下來。這就是它在編寫的時候所強調的,所徵引的每一段文都是有根據的,不使一語無稽,這個稽就是準則的意思。如果對於這個字有一些考辯的部分,就在註解當中去呈現。

  再來每個字它一定會記載古體,這個古體就是古時候所用的字體。

  用《說文》例,這個是仿照《說文解字》,改從隸書,它所使用的是隸書。這個跟《說文》的時代就不同,我們知道《說文》這個時代因為秦朝在車同軌,書同文,就是使用的《小篆》來作為標準字體。所以《說文》這個時代以小篆為主,同時每個字又有咒文跟古文。但是在《康熙字典》這個時代則是不同,所以就沒有采用《說文》那個時代的字體。

  用集韻例,兼載重文,別體俗書訛字,這個字還是訛,訛誤的意思。訛字也就是錯字。用幹祿字書例,就是它都是有所本的、有所依據的。皆綴,這個綴就是有連接的意思,在註解當中會呈現出來。後用復古編例,仍從其字之偏旁,還是按照這個字的偏旁部首。別出於諸部,用廣韻互見例。

  總之,我們通過它的說明就可以看出,它所沿用的這些體例都是有所依據的。

  關於增入的字《康熙字典》,在《字彚》和《正字通》的基礎之上,又增加的這些字,它就根據字的筆畫多少列在它的後面。這就是《說文》的新附和禮部韻略的續降例,它所參考的是這種體例。然後還有補遺,補遺是一卷,收稍僻之字,就是比較生僻的字不是常用的字。還有備考一卷是收不可施用之字,就是有些字隨著時代的演變到我們現前的時候它已經不通用了,但這個字在歷史上有存在,所以它就有備考。因此凡是古籍當中所記載的,在《康熙字典》當中都是包括無遺的,它都有把它包羅進去。

  再來有的人他比較拘泥於古義,就是一個字它的古義,這個拘泥就是指這個人的做法特別固執,不知道變通。他拘泥於古義認為,《說文解字》九千字之外都是偽體。所以會產生一些什麽現象,這裏舉的例子音韻必作音均,衣裳必作衣常,這個裳就變成了常常的常。韓愈書為韓瘉,這個病字旁的瘉也是念作愈。那本來韓愈的愈下面是一個心,可是他非要把它做成韓瘉,就是病字邊的這個瘉。還有諸葛亮寫作諸葛諒,這個諒就是原諒的諒。這種用法就是一個朝廷建立政權之後,在文化上要實現全國文字、文化統一的規範。它一定要有一個限定的標準,不能說什麽字任何人都隨便的可以去用,用他的標準來用這是不行的。像以上舉的這些例子,動生滯礙,這個滯礙所指的就是阻礙不通,就是於情於理都是說不通的,那麽這種做法當然是不合適的。

  此外還有一些學者的做法,比如孫休、王起、付奕、段成式等等,他們有的一些用法,在古來是沒有根據的,而用在當今的時代又是不適用的。像這種情況把它保存下來,如果它依然存在字書當中,那麽對於一些讀書人來講,他們會覺得不能夠認同。因此像這種情況就放在附錄當中,而不是放在正文當中,等諸外篇。

  總之《康熙字典》在編訂的時候,所做的這些工作就是希望達到一個什麽效果,就是尤所謂去取得中,就是它選擇一個字的讀音、解釋、義理等等,它的選擇一定是要相當恰當,而不能有所偏執,權衡盡善者矣。就是編訂的大臣,他本身小學這方面的功底要特別的深厚,所以在編訂這樣一個全國性通用的字典,就必須要權衡得失,在選用這些解釋的時候,也要做的很恰當。

  禦製序文,這個禦製序文我們在前面的課堂上已經跟大家分享過了。這個序文也是寫的相當之好,我們每次讀到康熙皇帝的序文,都會覺得這文章寫的非常的棒,從裏面能夠學到很多的道理,而且這個文采也很好。那麽禦製的序文就有談到古今形體之辯,就是一個字從古到今的形體,字形當然有演變的過程。我們看歷史上從《甲骨文》、《金文》一直到《說文》時代的《小篆》,還有後來的《隸書》、《楷書》等等。這個形體它有一個演變的過程,一直到後世就是以楷書為主,這是字形這個方面。

  再來方言聲氣之書,這是聲韻的方面。一個國家不同的地區它會有不同的方言,所謂南腔北調。但是聲音、聲韻的方面一定要有一個統一的規範,就像我們現在這個時代,在中國就是以普通話作為標準,而不是以某個地區的方言來作為標準,這是一樣的道理。無論是文字的形體,還是這個文字的讀音,部分班列,開卷了然。我們讀了這部《康熙字典》,就會一目了然,看的非常清楚、明白。無一義之不詳,無一音之不備。總之,它把一個漢字的形、音、義詮釋的非常完備。信乎六書之淵海,這就比喻它像海一樣的深廣。

  六書就是許慎在《說文解字》裏面所講到的,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註、假借這六書,這個是屬於《文字學》的範疇。七音之準繩,這七音就是《聲韻學》的範疇。我們前面有介紹過什麽是七音,七音就是《聲韻學》上的一個概念,是指的唇音、舌音、牙音、齒音、喉音還有半舌、半齒這七種發音。這是《聲韻學》的概念叫做七音,七音之準繩。所以最後這句結語就是,《康熙字典》無論是從六書《文字學》的角度,還是從七音《聲韻學》的角度,它都是一個清朝所頒布的標準。

  關於這一篇《康熙字典》的提要,我們就簡單的跟大家介紹到這裏。

  我們在看這部《康熙字典》的時候,就想起最近的幾年當中,我記得是從二零一八年十一月的時候,師父上人曾經在法國巴黎,跟法國著名的漢學泰鬥汪德邁老教授見過面,而且還不止一次見面。這樣的一個會見,可以說是東西方的聖哲歷史性的會見。因為在會見當中師父上人就談到,關於《文字學》這方面的一些問題。就中國文化和中國的文字,兩位老人家曾經進行過探討,而且非常難能可貴的是,汪老教授他老人家能夠用流利的中文來講解中國文化,這一點給我們的震撼是非常大的。汪老教授他跟師父上人是同年出生,所以到了今年應該也是九五高齡了,他是法國的漢學的泰鬥。師父上人跟汪老教授見面的時候,兩個人在握手,彼此凝視那種場面特別令人難忘。這是兩位老人第一次見面就特別溫暖的那種場面。見了面老法師就對汪老教授說:【自己從中年之後就非常擔心文化沒有傳人,如果中國文化斷掉的話是非常可惜的事,所以一定要有傳人。】汪老教授也是表示非常同意,因為汪老教授他老人家在法國漢學界是一位著名的泰鬥,他傳承的是法國漢學家沙畹和戴密薇二位學者的漢學思想。同時汪老跟饒宗頤老先生在一生當中還保持著亦師亦友的關系,他談到饒宗頤老先生也是非常註重保護中國傳統的文化。每次饒宗頤先生到法國都是住在汪老教授的家裏,兩個人的關系是非常的好,饒宗頤先生也是汪德邁老教授的老師。那師父上人也曾經跟饒老見過面,並且他跟汪老教授介紹自己早年是跟隨著當代的大哲學家方東美教授來學習的。在這個期間汪老教授也有翻閱師父上人的九十年譜。而汪德邁教授他有談到,中國文化是人類最寶貝的文化,特別是表意文字。就是中國的文字只有中國才有,西方的語言學家他們在這方面沒有深入的去研究。

  汪德邁老教授則是特別談到,文言文是非常有意思的,他很謙虛的說他自己花了好幾年去研究漢字。實際上我們後來了解到在整個歐洲,汪老教授他是第一位掌握《甲骨文》的漢學家,他在漢學領域有七十年的研究歷史。因此他老人家在漢學的研究方面其實是很深入的,可是老人家講話都特別謙虛。老法師也特別強調在現代專門研究文字的人並不多,而研究文字是前途無量的。如果一個時代多幾個大文字學家出現,社會就能安定。當時開吉在現場聽到這句話,內心感到特別的觸動。而且那時候師父上人也很希望汪老教授,能夠到英國漢學院來教學,然後也希望能夠在教科文組織的【凈空之友社】來講解漢學。

  不過,因為老人家畢竟年紀很大了,雖然有這個願望但是後來這個因緣並沒有促成。就是汪德邁老教授他一生跟中國的因緣都非常深厚,我們遇到老人家那年是九十二、三歲的時候,那時候他還經常從法國飛到深圳、飛到北京去開會。所以我們看到傳承傳統文化,傳承漢學的許多老人都是很長壽,而且都是老當益壯,九十多歲還是到處飛來飛去,去開這個漢學的會議。

  師父上人在會談當中就強調研究《文字學》的重要性,並且強調如果這個時代能夠多幾位大文學家出現,這個社會就能夠安定。那在這十年當中如果不傳就斷了,這實際上是非常可惜的一樁事情。那師父也有談到現在中國的年輕人,因為滿腦子都是西方文化,在西方的社會當中,反而已經開始重視中國傳統文化。所以我們中國人真的還是要能夠認識到自己老祖宗文化的價值,希望能夠真正的把這個傳統文化繼承下來。

  汪德邁教授曾經跟著饒宗頤先生三年,在印度斯裏蘭卡和柬埔寨這些地方旅行。有一次他在印度,那時候夏天剛剛下過暴雨,他為了去訪問一座古代的寺院,因為下車的時候整個地都非常的泥濘,雨下的很大。那時候汪德邁教授很年輕,他就背著他的老師,就背著饒宗頤先生淌著水走了一兩百米的路。我們想想看這個畫面真的是特別溫馨,就像我們看到一個孝字,就是兒子背著父親這樣的一個場面。後來饒宗頤先生常常記得這件事情,還畫了一幅畫把當時的情景畫下來。那麽這幅畫就叫伽利洞涉水圖。饒老還提了一句話說:【冒雨遊伽利洞,汪德邁背余涉水數重,笑謂同登彼岸。】後來饒老每次到法國都是住在汪老先生的家裏。

  汪德邁教授提出,他覺得在二十世紀歐洲最偉大的漢學家就是裏約瑟,他對於中國古代科學跟醫學都是有研究的。而老法師則是說中國人知道有科學,但是並不發展科學。接著又闡述中國傳統的教育就是小學教做人,中學教做事,到了大學則是教如何來治國平天下。也就是為社會、為國家、為全天下來服務。

  這就是二零一八年,兩位老人家見面的時候那個場景。那時候我們在現場聽到師父上人所講的,說這個時代如果多幾個大文字學家出現,這個社會就能安定。那時聽到這句話真的是很震驚。後來我們了解到汪德邁老教授,他在研究漢學的領域上最早掌握《甲骨文》,因為他對於文字跟文化能有深入的研究,才使得他在漢學領域能夠有很多獨到的見解。

  汪德邁老人家與法國的大漢學家,沙畹跟戴密微是一脈相承的。湯一介教授,這位湯教授已經過世了。湯一介教授曾經贊嘆汪德邁教授是法國第一大儒。他除了在歐洲是第一個掌握《甲骨文》的學者,而且他在法國傳統漢學的基礎上還吸收了中國國學、日本的漢學以及越南漢學的研究成果。然後他運用《甲骨文》考古學的成果,對中國古代的社會製度,還有中國的思想史、漢文化圈和中國文學的起源進行研究。所以我們看到師父上人和汪德邁教授兩位老人,他們一生的示現給我們的啟示是非常深的。就像師父上人弘法六十年,而汪德邁教授他在研究漢學的領域,進行了七十年孜孜不倦的探索。所以兩位老人為我們示現的都是中國傳統儒釋道教育,這種一門深入,長時熏修的治學精神。所以就有人談到這個會面是東西方的兩位,可以說是聖哲之人的一次歷史性的會見。

  師父上人在招待汪德邁教授的時候,也用他的言行身教為我們體現了,教導我們如何敬老愛老。比如汪老教授來的時候,師父上人旁邊就有侍者,準備了那種特別軟的飯菜。因為知道兩位老人都是九十多歲,吃東西牙口不是特別好。我印象非常深有一道菜就是用老蘿蔔燉豆腐,那是很軟的飯菜來招待老人家。而且中午會談非常開心,結束之後要送汪德邁教授回家。師父上人還特別千叮嚀萬囑咐,說一定要把老人家送回他的家裏,一定要有人陪在身旁。所以我們就同一輛車把老教授送到他的家裏之後我們還下車,然後陪著老人家走上他家,我記得是在二樓。他家裏的書很多,老教授是一個人生活,沒有跟他的子女生活在一起,九十多歲還是自己照顧自己。我們除了陪著老教授下車之外,一直又把老教授送回家門口。這是在照顧老人的方面,師父上人就非常的細心,無論是在飲食方面,還是在這種接送的禮儀上,都有特別教導我們,對於這些老人家要格外的愛護跟照顧。

  在最近的幾年當中,汪德邁教授他的《全集》在中國出版,汪德邁教授的《全集》也引起了許多學者的關註。其中北京師範大學有一位王教授就有談到,他讀了汪德邁教授《中國教給我們什麽》,這本書是在他全集當中的一部書。他談到讀這部書的一個體會,並且介紹了這部書的一些內容。我們也簡單的介紹一下讓大家能夠對於這位大學者,他一生的研究有所了解。

  在《中國教給我們什麽》這部書當中有談到,汪德邁教授他所研究的中國的禮製文化,這也是這部書的一個重點。

  師父上人對於禮製文化的部分,對於禮是相當的重視。尤其是儒家經典當中的三禮:《周禮》、《儀禮》、《禮記》。師父上人一直到去年都還念念不忘,希望能夠有人來弘揚這個《禮記》,弘揚三禮。

  汪德邁教授在《中國教給我們什麽》這部書當中,就談到了中國的禮製文化。老教授通過他七十多年在漢學領域的研究,走出了一條通過禮製,來解釋中國社會製度發展的研究道路。這位老人家他是遠在法國,實際上和上個世紀的三四十年代的中國學界是很相似的。在那個時代有許多歷史學家,比如說像王國維還有郭沫若等這些大學者,他們就是以三禮,也就是《周禮》、《儀禮》、《禮記》來研究中國的製度,而且是用古文字的字理來探討先秦文化。汪老教授也是如此,他是從古文字入手,所以他能夠把漢學解的這麽深,解的這麽透,和他深厚的文字學功底是離不開的。

  在上個世紀就有這些學者,他們是用這種方式,用三禮來研究中國製度,用古文字字理來研究先秦的文化。而這些學者他們大多數也是古漢語跟古文字的研究者。而汪德邁老教授也是同樣從語言文字入手,他所秉承的是在中國近代,國學《六經皆史》,以及以《小學》通經史的原則。這個《小學》我們前面有介紹過,《文字》、《聲韻》、《訓詁學》,這是屬於《小學》的範疇。那麽《小學》它是一個工具,通過《文字》、《聲韻》、《訓詁學》讓我們可以真正的了解,經典跟歷史這些典籍真正的內容。汪德邁教授是沿著中國禮製發展的史實,去梳理各種思想流派。主要就是儒釋道等各家的社會基礎,用這個來解釋中國古代的社會。

  北京師範大學的王寧教授,他就有特別談到汪德邁教授所研究的兩點獨到之處。首先第一點就是通過對《甲骨文》跟《易學》,《易》就是《易經》,對《易學》的研究,對上古蔔筮文化的認識,這是第一點。第二點就是汪德邁教授對於中國古代宗法製度的認識。

  這是王寧先生讀汪德邁教授《中國教給我們什麽》的時候,特別點到的兩個獨到之處。

  首先看汪德邁教授通過對《甲骨文》跟《易學》的研究,這裏既牽扯到《文字學》,也牽扯到《易經》。他對於蔔筮文化的認識,他認為中國文化形成的關鍵時刻,是在商周五丁這個時代。在這個時代是文字創造的時期,文字的創造最開始有甲骨文。這個甲骨文就是通過龜甲占蔔這樣的一個儀式,這個跟《易經》的道理是有關系的。所以汪德邁教授認為在這個主導精神的演變當中,中國思想根據跟西方完全不同的邏輯,經表意文字構建而成。這個表意文字是非常重點的,這就是中國的漢字跟西方的文字不同之處。中國的漢字有許多是象形字、指事字、會意字等等,所以它是一個表意的文字,這和西方的拼音文字是不同的,西方是以拼音文字作為語言的框架。

  拼音文字它是基於口語的基礎之上,這個和中國漢字表意文字是不同的。汪德邁教授在研究當中就特別強調這個文字,中國的漢字它和西方的文字不同之處。他從中國跟西方文字不同的淵源當中,解釋了這兩種不同性質的文字所創建的歷史根源。同時他又反觀拼音文字跟表意漢字,對西方和中國歷史發展路徑的積極影響,這一點就是王寧先生所談到的第一點。

  第二點就是汪德邁教授研究的第二個獨到之處是什麽呢?第二個獨到之處,就是他老人家對於中國古代宗法製度的認識。宗法製度其實就是和中國傳統文化當中的倫理道德是分不開的,就是五倫、五常、四維、八德,跟這樣的一個思想背景是分不開的。

  西周為代表的宗法製度,它是以血緣來作為維系社會的要素,以血統的關系來定親疏、尊卑。但是這種血統的關系我們就會看到,其實他都是離不開五倫的關系,就是從父子有親,君臣有義等等的一直到朋友有信。就是人與人之間都離不開這樣的關系。

  那麽這五倫關系當中,其中就有兩個是屬於天倫。這兩個天倫完全是由血統聯系在一起的,一個是父子,再來就是兄弟。

  中國古時候這個宗法製度,就是以血統的關系來定親疏跟尊卑。有區別生者的【大宗】、【小宗】和分列死者的【左昭】、【右穆】。所以宗法製度就把家族的關系跟國家的製度統一在一起。所以汪德邁教授在《中國教給我們什麽》當中,多次談到宗法製度對於中國社會發展的巨大的影響。我們看到這位老人家對漢學研究了七十年,他老人家能夠從上古時期的文字入手,同時對於上古時期的宗法製度,對於禮的製度來展開研究。他是掌握到了漢學這個領域非常核心的一個內容。

  所以師父上人在這裏引用瑞典漢學家高本漢先生所說的:[漢字不可改,文言不可廢,經書必須讀。]

  我們作為中國人,看到在歐洲的漢學界有這樣的老人,對於漢學進行了一生的研究,同時對於漢字文言文,對於中國的宗法製度,對於中國的禮的文化有這樣深入的認識跟了解。那我們作為漢學的學習者,將來我們也是要走向推廣漢學,去跟大眾介紹漢學的這條道路。所以就要效法學習像汪德邁老教授、像師父上人這樣,一生都是孜孜不倦的在自己所從事的教學與研究工作當中去深入。這樣我們才能夠把儒釋道聖賢教育當中最為核心,最為精粹的精神把它闡發出來。

  這是我們談到了《康熙字典》,所牽涉到了《文字學》領域的研究,就想起在最近的幾年當中,師父上人做過這樣重要的教誨。讓我們對於學習漢學,真正要在《文字》、《聲韻》、《訓詁》上面下比較深的功夫,才能夠通達經典、理解經典。這是一段非常重要的一個啟示。

  下面我們來看在《文淵閣四庫全書》當中,經部二百二十三小學類,這本書所收錄的就是《康熙字典》。在《四庫》當中《康熙字典》的第一冊就是從這本書開始的。

  我們在投影片當中就有給大家展示《康熙字典》的部首。我們所看到的是第二二九至九這一頁。

  《康熙字典》的部首從卷一、卷二、卷三,大家就會看到許多部首都是平常大家在使用工具書當中很常見的。《康熙字典》的檢索也是先從部首來入手。我們要查一個字,在前幾年有一次開吉記得師父上人曾經教我們用《康熙字典》來查教育這兩個字。

  教育這兩個字,首先我們看這個教,部首是攵部,這個攵部就是跟反文是相同的,右側就是它的部首。所以我們就可以通過《康熙字典》的部首先來查攵部,也就是反文是在第幾卷。我們查了之後就看到在卷十二卯集下,這裏就有攵部,這是在二二九至十一頁。這時候我們就可以來翻這部書,我先用文淵閣本《四庫全書》的《康熙字典》來示範,等一下再用另外一部單行本來示範。那我們找到反文是在卷十二,這時候我們就翻到卷十二。之後大家再來數一下,除掉部首之外這個教字還有多少筆劃,那我們就會數到還有七劃。由於《康熙字典》這個教育的教字,它的寫法跟我們現在常見的楷書寫法是有所不同。楷書的寫法大家也可以數一下是多少劃。按照《康熙字典》這個教字的寫法除掉部首之外就是七劃。於是我們就來到卷十二當中,這個攵部也是從一二三四五六七這樣子一直排過來的。

  那我們就找到七,在七的下面大家就會看到是在二二九至五二零這一頁。然後在這下面找就發現在這一頁的下半部分,就找到了教學的教,教育的教這個字。就是在二二九至五二零下半部的中間部分。我們在這裏用紅色的框框給大家框出來,大家會看到教育的教就出現在這裏。這是《四庫全書》的查法,就是用部首。先查部首然後來到這個卷數下面之後再來數一下它是多少劃,去掉部首之後是筆劃是多少劃,然後就在這個筆劃的下面來找這個字,我們就能夠找到。所以大家不要被這個古書的排版嚇到了,覺得這密密麻麻的如何找起。即使沒有註音符號的檢索法或者是漢語拼音的檢索方法,我們通過部首的方式依然是可以在原文當中找到這個字的。這是《四庫全書》當中的《康熙字典》,我們後面還會介紹單行本的《康熙字典》的查法。

  我們看到這個教字,因為這個字就是幾年前師父上人有特別讓我們在《康熙字典》當中查的。我們也來看一下《康熙字典》究竟是如何解釋教這個字。首先它列舉的是古文,這個教字古文的寫法。接著就是《廣韻》,是古孝切。它的反切上字是古,反切下字是孝。接著又列舉的《集韻》、《韻會》等韻書是居效切,它的反切上字就變成了居,反切下字變成效。

  下面是《說文解字》的解釋,《說文》解釋對於教育的教,是解作上所施,下所效也。這個解釋就非常重要,就是這個教育,在上位的人無論是父親還是老師或者是君王,這個上我們可以理解是長上、長輩。那麽長輩他們的言教跟身教,對於被教育者就會產生影響,就會效法學習。

  比如作為兒子,他從小在家裏看到父母是如何來孝敬祖父母的,那麽這種身教跟言教孩子看到眼裏,他自自然然就知道如何來尊敬長輩。這就是父母親榜樣的一個力量,也就是[上所施下所效]。那同樣的道理,在學校老師也是把經典當中所教的這些道理表演給學生看,學生看著老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那他自然就知道如何處事待人接物。

  說到君臣這樣的關系,就是在朝廷當中作為君王他做出的表率,比如我們在《聖學根之根》的課程當中常常提到的周文王,他就是一位孝子。上古時代這些君王有許多都是內聖外王,就是他本身就是聖賢之人,但是他示現的身份就是天子的身份。像周文王他對他父親能夠行孝敬孝,這樣天下的百姓看到君王做出這樣的榜樣,那自然也會效法學習,所以這就是教的力量。就是在上位者或者是長輩,他是怎麽教的,他是怎麽做的,那麽在下位者或者是晚輩,他自然就會效法學習。這就是《說文》[上所施下所效]給予我們的一個啟示。

  下面用《釋名》來解釋,《釋名》我們前面剛剛學過這部書,大家也不陌生。教,效也。《釋名》的訓解會用音訓的方式來解釋。下所法效也,這個跟《說文》的解釋非常接近。下面有《廣韻》、《玉篇》這些教,這些《文字》、《聲韻學》的基本要籍在前面的課程當中的都曾經跟大家介紹過。

  接著就開始列舉了在《周易》,在《尚書》,在《禮記》,《周禮》等等,這些經典當中所引用的這些經文。

  《尚書》有[敬敷五教在寬]。這個五教是什麽意思?這個《傳》有說:[布五常之教]。這個五教可以理解為五常之教。還有禮,禮就是《禮記》。《禮記王製》當中說,[明七教以興民德]。究竟什麽是七教呢?這個七教就有點類似我們現在所說的五倫關系。這個七教所指的就是父子、兄弟、夫婦、君臣、長幼、賓客、朋友。這裏比五倫多出了兩條就是變成七教。

  作為一位君王他在治國平天下,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對於百姓施行教化。那這個教化的內容究竟是什麽呀?這教化的內容就是:五倫、五常、四維、八德這些教育。

  後面內容大家可以自己看,我們在這裏就不一一的,都把它列舉出來。

  剛剛說到七教還有五教,我們這裏所引用的是師父上人的一幅墨寶,這裏就有談到這個教育的問題。就是在古時候後稷教稼穡樹藝五谷。這是因為在上古的時期,處在這種比較原始社會的這種時代。所以人們首先要解決的就是溫飽的問題,如何可以通過種植五谷雜糧,然後讓老百姓的生活得到溫飽。於是後稷教稼穡,就是幫百姓解決這個問題。但是當百姓的生活問題解決了之後,這時候[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就是雖然你現在已經吃的飽、穿的暖,過上非常富足的生活了,可是如果這個時候沒有對百姓施行教化的話,那麽和禽獸又有什麽兩樣?

  聖人有憂之,古時候這些明君聖王這是他非常擔憂的一件事情。於是使契為司徒,這個司徒在古時候是一個官職的名稱,他主要就是負責掌管教育,教以人倫。他所教的內容就是用倫理道德來教導百姓,那是哪些內容?就是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通過這個五倫、五常、四維、八德的教育,就使得人民百姓都能夠遵循,就是每個人在他不同的職責與本分上,可以盡到他不同的義務。教由是興焉,於是古聖先王這種倫理道德的教育就在全天下普遍的開展起來。

  後面所提到的文王母親的胎教,在教育當中這個胎教是非常重要的。這個內容我們在以前《聖學根之根》的課程也常常分享,在這裏就不細談了。通過這段話我們也能夠理解,古聖先王是如何通過五教,通過七教來推行教化的。這就是教這個字在古時候的意思。

  我們介紹完了《四庫全書》的《康熙字典》,接著也給大家介紹一部《康熙字典》單行本,新修《康熙字典》。這部新修《康熙字典》是一部很好的版本。

  林尹先生在這部字典的開頭就有寫一篇序文,同時高明先生也做了一篇序文。這兩位大學者都對於這部新修《康熙字典》相當贊嘆。

  我們看一下林尹先生的這個序文,在開頭的部分就談到我國字書,就是我們中國的字典,自《爾雅》以降,從《爾雅》以來代有撰述。《爾雅》就是十三經之一,它是屬於《訓詁學》的基本要籍,都是幫助我們來解經,來理解經典的。

  字書,林尹先生在這裏給它進行了分類分為兩大類,第一大類就是明文字形音義之本源,就是了解一個漢字形音義的本源,作為研究《文字》、《聲韻》、《訓詁學》的根據。像這類的書林先生所舉的例子,就是《說文解字》還有《廣韻》、《爾雅》,這些書都是屬於第一大類。

  第二大類就是求文字形音義之辨認,成為識別字形、字音、字義的媒介。林尹先生所舉的例子就是《玉篇》、《字彚》跟《正字通》,這些書就是屬於第二大類。

  《康熙字典》它是以《說文解字》和《玉篇》為本,並且收集了諸家之書。它收集了很多各家的這些書,剛剛介紹過有梅膺作的《字彚》和張自烈的《正字通》。所以《康熙字典》就兼有上面兩類字書的功能,這部書就是識字之媒介,檢字之津梁,因此在過去的兩百多年當中《康熙字典》被認為是字書的圭臬。什麽叫圭臬?圭臬就是比喻法度跟典則的意思,就是在字典當中人們都是依《康熙字典》為準的。

  這一部新修的《康熙字典》,是由高樹藩先生他所編輯整理的。這部書所謂新修,新修就是把《康熙字典》存在的一些錯誤,或者問題在這裏都進行了修整,把版本當中這些訛誤都進行了訂正,同時這裏有句讀,我們看原版的《康熙字典》是沒有句讀的。這個新修的《康熙字典》上面又加上了註音。這樣我們學者要查找每個字的時候,讀起來就非常容易,而成為最完善之書。林先生對它很贊嘆。這是為《新修康熙字典》作了這樣的一篇序文。

  我們來看啟業書局版的新修《康熙字典》要如何來查,同樣是用教跟育,因為這兩個字我們用過這部字典給師父上人查過,所以我們在這裏所舉的也是用教跟育這個例子。同樣的道理,單行本的《康熙字典》也是從部首的索引當中來查找。那我們就會查到教字它的反文,就是攵所在的位置是在部首索引四劃這個地方。四劃就有攵這個部首。那我們查到六百五十一頁開始都是攵部的字。

  翻到六百五十一頁之後,再看教育的教去掉部首之後是多少劃?在《康熙字典》當中它是列入六至七劃,於是我們就會找到六百五十五頁這裏,教這個字就出現了。我們看新修的版本要讀起來就非常容易,它有註音符號的標音,同時內尾也做了句讀,然後把每一部書的書名也特別有圈起來。現代人編的字典唯一比較可惜的就是字比較小,因此我們如果是要印給老人看的時候,通常這個字都要把它放大。那時候我們掃描了之後,這個教跟育兩個字就把它放大之後再呈給師父上人過目。就是字比較小一點,但是查找起來是非常容易,而且讀起來也一目了然。

  這個育字也是同樣的方法來查找。因為這個育大家看一下,它的部首就是屬於肉,大家不要想說它是不是月,實際上它下面的這個部首是肉部,不是月亮的月是肉。那我們會查到肉是在部首索引的六劃,以肉為部首的是從一千四百七十四頁開始,於是我們翻到一千四百七十四頁,然後再來數一下這個教育的育,去掉肉字旁之後剩下多少劃,就是剩下四劃,於是就找到四劃。就發現在一千四百七十七頁這裏就有教育的育。同樣這個教育的育的解釋也是一目了然。當然這個字對老人來看也是有點小,所以我們就是把它放大再呈給師父上人過目。

  這個育大家會看到首先就是,《集韻》是余六切,余是反切上字,六是反切下字。音昱,這個昱就是它的同音字,後面就列出了註音符號跟漢語拼音。這個就是高樹藩先生在新修《康熙字典》的時候加上去的。

  後面就開始是《說文解字》,到了義的這個部分就是《說文解字》開頭。《說文》的解釋是,育是養子使作善也。這個善字很重要,我們養育、教育一個孩子,一定要讓他學習良善的教育,讓他做一個好人、做一個善人。凡是這些邪惡不善的都不要讓他看、不要讓他聽、不要讓他學。這就是育。

  這裏還有引用《廣韻》,《廣韻》是解釋,養也。

  你看有一部《康熙字典》,我們就不需要先去查《說文》,再去查《廣韻》不需要一步一步查,在這裏都幫你列出來了。而且對於這個字不同的解釋,以及在經典當中的引文也都列出來,給我們提供很大的方便。

  這裏所引用的是《易經·蒙卦》當中說的:【君子以果行育德】。註解當中說育德是什麽意思?【育德】是【養正之功也】。就是童蒙養正,這是育德的意思。就是在孩子小時候一定就要用倫理道德因果的教育來教導他,也就是現在師父上人所推行的《聖學根之根》的教育。就是孩子在他小時候最開始要奠定德行的基礎,就是從《聖學根之根》入手,這裏面有儒釋道的三個根。用這套教材來進行童蒙養正的教育是非常適合的。我們中國人千百年來都是用這種方式來教育兒女、教育子孫,並且世世代代都培養出了許多聖賢之人。證明這一套教育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因此在童蒙養正的階段就是教他生活教育,同時打好德行的基礎,讓他知道如何來處事待人接物,這是最為重要的。

  之後在《聖學根之根》的基礎上再進一步提升,去學習《四書》、學習《五經》,這是日後他到社會上就知道如何去做事,甚至於到朝廷當中如何幫助君王治國平天下。這些都在中國傳統的經典當中。但是最根本的教育在童蒙養正階段,要先紮好他生活教育的基礎,以及德行的基礎,所以還是從《聖學根之根》開始來教他。

  下面就列舉《爾雅》釋詁說,育長也。還有《詩經》、《尚書》的這些經文,這是第二條。

  我們前面學了這些《文字》、《聲韻》、《訓詁學》的基本要籍,再來看《康熙字典》就覺得這些名字一點都不陌生,像《爾雅》、《釋名》等等,《廣韻》、《集韻》大家都覺得很親切,以前的話會覺得很有距離感。所以漢學工具書這個課程,為什麽在我們以前學習古文獻這個課程,就是一個專業的必修課。

  陳新雄先生是把它列入《訓詁學》的範疇。

  我記得師父上人多年來在教導學生,就是對於工具書這個部分,老人家也是很重視。無論我們在香港的時期或者英國漢學院成立的時期,師父上人都曾經交代要特別訂購這些漢學工具書,這對於我們學習漢學是很有幫助的。

  《康熙字典》我們看到都是引用的《爾雅》,經典則有《詩經》、《尚書》來解釋。這個大家都可以自己看,二三四五六對於這個育還有解釋,生也,覆育也,幼稚也。還有地名,育也有做姓氏學。那麽後面這些內容大家可以自己來學習。

  總之它的引文就很多,所以我們要解釋教這個字、解釋育這個字,除了義理的解釋,從《文字》、《聲韻》的角度來解釋之外。它在經典當中都有哪些引文,我們在《康熙字典》裏面就一目了然。這部書可以給我們提供很多的幫助。

  《四庫》本的《康熙字典》,以及這個單行本的新修《康熙字典》我們就給大家介紹到這裏。

  陳新雄先生在工具書之用法也給我們舉了一些例子,我們簡單的來看一下。

  首先是介紹《康熙字典》,就是剛剛我們在提要當中所看到的,《康熙字典》這部書它是分為十二集。這十二集是按照天幹地支當中的地支,也就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這十二支。分成十二集,每集又有上中下三部。這是在康熙四十年三月開始下令要編修,一直到康熙五十五年潤三月完成。

  它的字體是以許慎《說文解字》為主,並參考《洪武正韻》。對於梅膺作的《字彚》跟張自烈的《正字通》,這些偏旁、假借、點劃有缺略,就是裏面有訛誤的地方都加以訂正。這是對《康熙字典》的介紹。

  下面伯元先生舉了例子,就是這個工具書要怎麽來使用。他所舉的例子就是當我們讀到經典,比如讀到《論語》,會看到陽貨篇當中有一句經文是這樣說的:【好從事而亟失時,可謂知乎】?那麽亟這個字到底是什麽意思?就可以來查一下《康熙字典》的解釋。

  亟這個字它所屬的部首是二,二部它是屬於子集上,於是在字典的子集上二部查這個亟。亟字的筆劃就是像我們剛剛查那個教一樣,是要把部首去掉之後再來數余下的筆劃是多少劃。那麽就查到它是六劃,於是在二部六劃當中就可以找到亟這個字。那麽伯元先生這種查法就是跟我們剛剛在《四庫全書》本當中的查法是一樣的。不像單行本,單行本會有一些檢字的方法。比如說是部首查字法或者是註音符號的查字法。但是如果只是《康熙字典》原本的話,那我們就是要根據它的部首和筆劃來逐步的查找。

  查到這個亟字之後,看這個亟的解釋前面也是《集韻》、《韻會》、《說文》這些解釋,然後接著又有《詩經》、《左傳》等等的解釋。

  下面有一個又,也就是亟還有另外一個解釋。是《廣韻》跟《集韻》當中還有一個讀音,就是並去吏切,那它的解釋是什麽?是頻數也。通過對於亟這個字《康熙字典》當中的解釋,我們就會了解這個字它是一個多音字。它有兩種不同的讀音,第一個讀音就是棘,意思是敏疾的意思。第二個讀音就是唭,這個讀音有兩個意思,其中一個意思是解釋作頻數,那麽下面它所引的《孟子》【亟問亟餽鼎肉】,也是屬於這個意思,也是屬於頻數的意思。

  我們再看《論語·陽貨》篇這句經文,【好從事而亟失時,可謂知乎】?那自然根據上下文就知道,《論語·陽貨》篇的這句經文,這裏的亟也是應該要解釋做頻數,什麽是頻數?頻數就是常常屢次是這個意思。如果不知道亟這個字它的部首是什麽,伯元先生教我們也可以按照它的筆劃來查找,就可以找到亟這個字。下面它說子上,就是子集上,這時候就到子集上去查找。這個子集上就是子醜寅卯十二地支,它分成十二集。這是伯元先生在《檢查自己的工具書》這一節當中給我們所舉的例子。

  大家在使用這部書的時候,通過反復的去檢索跟查找會發現這部《康熙字典》是非常好用的,傳統上許多老一代的學者他們都會用到《康熙字典》。

  開吉大概在九歲的時候,就是小學三年級。不記得是從哪裏就得到了這部《康熙字典》。那時候天天在翻,就覺得這個書是做什麽的呢?那時候九歲好像對於古書有一點陌生,但現在已經幾十年過去了,再想想覺得自己也很幸運,從小就可以有機會學到漢字文言文,學寫毛筆字,又能夠學到《三字經》、《弟子規》這樣的童蒙的這些經典,也是小學三年級的時候老師就已經開始教導我們了。然後又有機會得到《康熙字典》這樣的書,感覺當中也許這也是老祖先冥冥當中在加持跟護佑,讓我們從小還是有機會來接觸漢字文言文,接觸傳統文化並且打下了一定的基礎。所以現在再跟大家共同來學習,就會覺得特別的充實。

  下面這個投影片就是經部二二三小學類,當中引的這個投影片就是給大家看一下,字典它並不是全都是字。你看這裏也有圖,比如它是分四聲法,用這個圖把平上去入這四聲為我們解釋的很清楚。它說平聲,上面是一個手,分別有平上去入這四個部分。它說【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烈強,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收藏】。我們看到這個圖對於平上去入這四聲就很有概念。所以《康熙字典》它所搜羅內容也是很豐富。你看下面還有《明顯四聲等韻圖》,這個大家在學習《聲韻學》的時候都是可以使用到的。所以《康熙字典》這部書對我們來說,如果我們善加利用,它是可以成為我們的好幫手,也可以成為大家的好朋友。關於這部書我們就介紹到此地。

  接下來是介紹一下《經籍籑詁》,我們先來看一下伯元先生的解釋。

  《經籍籑詁》這部書是按照詩韻來分卷的,一共是一百零六卷。它是清朝時期的學者阮元所編寫的。

  阮元字伯元。我們看到這裏也會覺得非常巧合,因為陳新雄先生他的字也是伯元。我們在《訓詁學》當中看作者簡介,陳新雄字伯元。他的字跟阮元的字是相同的,那同樣也是在漢學的領域都是時代的大學者。號蕓臺,他是江蘇儀征人。阮元先生在擔任浙江學臺這個官職的時候,他編訂的這部《經籍籑詁》,親自手定體例,整部書的體例他親自確定下來之後,並且逐韻增收,按照這個韻來增收。總匯名流,分書類輯,前後總共做了兩年才編輯完這部《經籍籑詁》。

  阮元這位大學者大家印象最深的,就是他曾經做過《十三經註疏》的校勘,這個對於我們學習《十三經註疏》是很有幫助的。同時代的學者王引之就曾經贊嘆阮元的這部《經籍籑詁》,稱贊他說:【展一韻】,這個韻就《聲韻學》的韻,打開一個韻【而眾字畢備】。各個不同的字就完備。【檢一字】,檢索一個字【而諸訓皆存】。這個字各種各樣的解釋都編輯在其中,【尋一訓而原書可識】,找這個訓解就可以看到他的原書。經典的原書是如何的,就可以看的很清楚。【所謂握六藝之鈐鍵】,這個鈐鍵是什麽意思?鈐鍵所指的就是事物的核心跟關鍵。對於六藝這個六藝也可以理解做六經,就是這部書它做《經籍籑詁》這個經就是經典。所以我們要學習儒家的經典對於這些字的解釋,用《經籍籑詁》這部書是很實用的。【廓久流之譚奧】,這個譚奧就是紳士的意思,引申為深奧之處。

  伯元先生在這裏給我們舉的一個例子,就是如何來查《經籍籑詁》。比如我們讀《禮記·中庸》,就會在哀功問政章當中看到這樣一句經文,【日省月試,既廩稱事】。對於【日省月試,既廩稱事】,我們大家以前要是背四書,對於這句經文都很熟。它就是在《中庸》當中,在宋朝時期就是朱熹朱夫子把《中庸》從《禮記》當中提出來編入了《四書》,所以大家對這句經文應該是相當熟的。

  那這裏【日省月試,既廩稱事】的【既】,它到底是什麽意思?大家覺得好像要解起來有困難,這時候就可以查《經籍籑詁》來幫我們了解這個意思。如果我們知道【既】這個字它是平上去入四聲當中,是屬於去聲,它是五未韻,這時候就可以在五未韻當中找到【既】這個字。找到【既】這個字大家可以看到阮元的對它的解釋非常詳盡,而且引用的都是經典,就是儒家經典。比如《論語》、《尚書》、《谷梁傳》,還有一些史書像《史記》,還有我們在《文字》、《聲韻》、《訓詁基本要籍》當中介紹的這些書,像《方言》、《廣雅》等等都有引用。

  到最後大家會看到有一個解釋說,【既】這個字讀為餼。《禮記·中庸》當中就有一句經文說【既廩稱事】。那我們就知道這個地方這個【既】不讀作【既】了,它應該讀作系。

  伯元先生說如果大家對於詩韻並不是很熟,就可以查目錄索引來查找。

  關於這個【既】字讀為餼,那麽究竟餼是什麽意思?我們在字典當中給大家查出來,餼有五種基本的意思。首先餼這個字是表示饋贈來客的米糧跟谷糧。就是客人來的時候我們要招待客人,那這時候肯定要招待客人吃的,讓他吃的飽。所以這裏的米糧、谷糧這些糧食的作物,用來饋贈客人的就叫做餼。這個是餼的第一個意思。此外這個餼還有饋贈,也做一種活的牲畜,這種牲畜是供祭祀用的牲畜,那這種牲畜就叫做餼。因此它也有活牲畜的意思或者是飼養餵養都有這個意思。這是《經籍籑詁》。

  再來就是《經傳釋詞》,《經傳釋詞》的作者就是剛剛我們看伯元先生引用王引之贊嘆《經籍籑詁》這句話,王引之就編了這部《經傳釋詞》。《經傳釋詞》作者是清朝時期的王引之,這個書一共有十卷,王引之他從九經三傳跟周秦兩漢的典籍當中,凡是語助之文也就是虛字。我們知道《文言文》當中有實字跟虛字,《經傳釋詞》主要就是查找虛字的意義,是這樣的一部專門的書。就是所謂的語助之文。王引之把它收集整理之後,編訂成書一共有一百六十個字。前人所沒有談到的他就補進來,或者有誤解的他進行訂正,如果說這個虛字是很容易理解的,他就沒有特別再做解釋。因此《經傳釋詞》這部書就是專門來查找虛字的意義。

  伯元先生在這裏也引用了一個例子,比如李善在註解《昭明文選》有一段文,這段文是《司馬子常·報任少卿書》,被收在了張明太子的文選當中。這段文是這樣的:【假令仆伏法受誅,若九牛亡一毛,與螻蟻何以異,而世又不與能死節者】。這個與字就不能夠用正常的解釋來解釋這個字。於是就在《經傳釋詞》裏面查找,就會查到與這個字是在第一卷當中。我們就會看到與在這裏也是有很多解釋,比如鄭註《禮記》說與,及也,與猶以也。下面說家大人曰:與猶為也。家大人曰:與猶謂也。

  這個家大人是誰?家大人就是王引之的父親王念孫,所以父子二人都是清朝時期的大學者,這裏這個家大人曰就是王念孫。

  他的父親王念孫說:與猶謂也。在這裏就引用了《大戴禮》的文,還有《曾子事父母》篇。李善本的《昭明文選·報任少卿書》也在這裏面,這裏就引用了這段文:【假令仆伏法受誅,若九牛亡一毛,與螻蟻何以異,而世又不與能死節者】,就是言世人不謂我能死節也。這裏的與就是謂的意思,

  王氏父子就是王念孫跟王引之把這個與字解釋為謂。那這個解釋就非常順了。伯元先生說它是文從字順。但是一般人對與這個字的意思並不了解它有一個謂這個解釋。

  這是《經傳釋詞》我們也是給大家簡單的介紹到這裏。

  接下來要介紹的關於一部《檢查字義的工具書》,我們還要介紹一下《中文大辭典》。

  《中文大辭典》雖然伯元先生沒有把它放入《檢查字義的工具書》當中,但是因為《中文大辭典》這本書本身就是伯元先生的老師林尹先生以及高明先生所編寫的。

  在早年師父上人在弘法的時候所到之處幾乎都會有一套《中文大辭典》。

  這《中文大辭典》非常好用,之前我們在做《地藏經科著》,在查找裏面的這些難字生詞的時候,那個時候就是用《中文大辭典》一個字一個字的去查。後續有一些異體字查不到的時候,陳新雄先生的師弟,就是劉克雄教授那時候剛好去香港講學和交流。劉教授就教給我們如何去查找異體字,也是用他的大師兄陳新雄先生編的這個《異體字字典》。所以那時候是用《中文大辭典》跟《異體字字典》,最後把《地藏經科註》這裏面的生字這些內容,把它全部都查找清楚,才能夠錄製有聲書。所以《中文大辭典》這套書我們就印象非常深。

  它的原書這個字也是比較小,但是後來也有出電子版所以查找起來也很方便。那麽這部書就是林尹先生跟高明先生所編的,是在十冊當中收了五萬多個單字。它的詞匯有五十三萬條,那麽裏面對於字詞的解釋加起來一共是六千多萬言。因此在近代這個《中文大辭典》可以說是一部篇幅最多也是最完備的一部中文辭書。《中文大辭典》它對於每個字的形音義都進行了考證,而且是把古今的文獻都有把它引入其中。同時還查找了許多辭詞書跟類書,就是要把每一個字的解釋,解釋的非常的精準非常精確,同時又註明了它的出處。在《中文大辭典》當中有許多古今的這些文物、人名、地名都會有所收錄。因此這套書對於我們學習漢學也是有很大的幫助,我們在最近這幾十年來跟隨師父上人去聽經聞法,就會看到師父上人無論是在那一個國家,身邊常常都會備這一套《中文大辭典》。

  在師父這一代,就是老一輩的學者當中,《中文大辭典》是相當有影響力的。

  在這裏我們引用《中文大辭典》給大家舉一個例子。就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這個仁愛的仁字。這是在經典當中常常出現的,特別是孔孟學說。所謂【孔曰成仁,孟曰取義】。那麽孔老夫子他老人家教學的重點,孔孟學說主要就是以仁義忠恕,作為孔孟學說的最核心的思想。所以我們要了解這個仁,以及這個仁字在不同的經典,不同的典籍當中有什麽不同的解釋。那查《中文大辭典》這個解釋就太完備了。

  我們在投影片上有列舉了仁字的各種不同解釋,那麽從親也;愛也;一直到長養萬物曰仁;還有憐也;忍也;還作同情;潤也、濕也;還做德教、德化、善政;一直到仁還做人也、人心也;仁也作心之本體;還作愛之理、心之德;修己曰仁;諸德之總稱;還有有也。你看到這都還沒解釋完,這解釋到第十四條。仁還作什麽?第十五條看到有德之人,也作仁;還有猶存也。第十七條是跟五行相配,就是冬、春、乾、木、陽氣都叫做仁,那這裏就舉出了五條。再來你看十八果核當中之人,也做仁。比如說這個杏仁,這也作用仁字。第十九與人通;二十與民通;二十一它引用古文,古文作忎。上面一個千下面一個心。二十二姓也,就是仁也作姓,是文王的後代一個復姓叫做虔仁氏。

  我們看光是一個仁愛的仁,在《中文大辭典》裏面解釋了二十二條。這是相當完備,我們在經典當中只要看到這個仁字就可以來對照,它到底是屬於那一個解釋。後面還有解字。

  我們來看一下仁這個字,在《中文大辭典》裏面它是先從部首註音跟反切來做解釋。然後接著就開始解釋這個仁,有多少種不同的意思,我們剛剛有一條一條幫大家列舉出來。

  先看第一個,親也,愛之也。這個仁作親,作愛之也。就是從《說文解字》開始就是這樣解釋,《說文》解釋說仁,親也。以親來解釋仁。所以《禮記》當中說仁以愛人。這個仁就是親的意思,就是愛之也。那麽《禮記·記經解》當中說上下相親,謂之仁。因此這個仁就是作親來解釋。

  第二仁是作愛。我們常說仁愛,那這裏大家會看到引用的文非常多。從《尚書》、《詩經》一直到《國語》,《國語》這裏有仁,文之愛也。還有《莊子》說愛人利物,謂之仁。所以這就是仁作愛來解釋。

  師父上人這裏有一幅墨寶就是對於愛的詮釋,我們曾經在《聖學根之根》的百家姓當中把這個愛字,師父上人對於它的一個詮釋給大家做過分享跟講解。師父的解釋是非常透徹的,我們在這裏就不細說了。

  下面說長養萬物曰仁。就《老子》的天地不仁,這個仁就是長養萬物的意思。

  第四是憐,憐惜的憐。

  第五是忍,在劉熙的《釋名》有說仁,忍也。好生惡殺,善含忍也。所以這個仁字在這裏作忍。

  第六是同情,仲弓問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論語》當中的經文,那麽仲弓問仁這裏的仁,就解作同情。第七是潤也,濕也。

  八是德教、德化、善政。《論語》當中說【如有王者必世而後仁】,這個仁就指的是德教、德化的意思。

  第九人也,人心也。《孟子·告子》上說仁者,人心也。這個仁愛的仁是解作人心的意思。

  第十是心之本體,比如《論語》當中有一句經文說,【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那麽這個仁就要解釋作心的本體,就是性,性也、理也這個意思。

  十一仁也作愛之理,心之德。

  十二是修己曰仁,這也是在《論語》當中說顏淵問仁,那麽孔老夫子回答說【克己復禮為仁】。而這裏的仁就是修己的意思,也就是克己復禮這個意思。

  第十三是諸德的總稱是仁。

  第十四是有也。

  第十五是有德之人,《論語》當中說【泛愛眾而親仁】,這個在《弟子規》當中大家都很熟悉這個經文,這裏的仁就解釋作有德之人。

  第十六猶存也,在《禮記》當中說【郊社之禮,所以仁鬼神也】。這個仁是動詞,是存的意思。

  第十七就是跟五行相配,比如說東方曰仁,春也叫仁,春為仁。《禮記鄉飲酒義》當中說【假之仁也】,這個仁就是春的意思。第三就是乾為仁,如《易經》【小人不恥不仁】,這裏的仁就作乾。第四就是木為仁,如《大戴禮記》宗伯之官以成仁,這個仁就作木來解釋。第五是陽氣,陽氣作仁。

  還有剛剛說的這個杏仁,就是果核當中的仁,也作仁。

  第十九與人通。就是與人類的人是相通的。

  第二十與民通,就是與人民的民是相通的。

  第二十一古文作忎,這是用古文的寫法。

  最後二十二仁也作姓,這是《姓氏尋源》當中有說文王的後代有虔仁氏,就是周文王的後代。這個仁姓是出自於虔仁。所以這個仁字一共有二十二個解法。這麽完備的在這部辭書裏面給我們解釋出來。

  這個解字的部分大家可以自己看,它是會意字、形聲字還有會意兼形聲,這是根據不同的《文字學》的著作,來定這個仁字到底是屬於會意字、形聲字還是會意兼形聲,這些說法都有。

  根據《說文》是會意字,但是如果根據《說文·繫傳》則是形聲字。根據《說文·通訓定聲》就是會意兼形聲,總之都是可以解的在這六書當中。

  我們後面列的這個參考網站,這也是非常重要,這是教育部的《異體字字典》。也就是我們之前在查《地藏經科註》這些生字,有很多字是在《中文大辭典》這麽大部頭的書裏都查不到的。

  於是劉克雄教授就教我們凡是查不到的字就可以用這個《異體字字典》來查。這是他的師兄陳新雄先生也就是伯元先生,他是林尹先生的高足弟子,他帶領一批學者用了十多年的時間完成了這部教育部的《異體字字典》。因為那時候我們在查《地藏經科註》,很多字查不到,我們跟劉教授一起在圓桌上用這《中文大辭典》一個個去找,很多字都查不到。那時候劉教授他也沒辦法幫我們解決這個問題,後來又過了可能有一兩年,結果當劉教授又來的時候,就是劉克雄教授再度來到香港他就跟我說,我幫你找到辦法了,我的大師兄陳新雄先生帶了一個團隊花了十幾年的時間,就做了這個教育部《異體字字典》。這個搜羅相當完備,你要是查不到的字就在這個《異體字字典》裏面查。如果連《異體字字典》裏面都查不到,那就可以斷定這個字是個錯字,是這麽肯定。

  後來許多年當中我們就常常用到這個《異體字字典》,真的是相當相當的好用。所以這裏我們把《凈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當中的生字註音註解,後面有一個參考網站把它列出來,就是教育部重編《國語詞典》跟教育部《異體字字典》,特別是《異體字字典》對於我們漢學同學要查找古文當中的異體字,這個字典是非常好用的。大家自己有去使用的話就會感受到它的無窮的魅力。那今天的時間已經到了,我們今天的課程就給大家介紹到此地,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