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學工具書——開啟四庫的鑰匙

  

開吉法師主講  (第二十四集)  2021/6/16  英國漢學院

  尊敬的各位老師,尊敬的各位同學們,大家好!

  今天我們共同來學習《漢學工具書——開啟四庫的鑰匙》第二十四集。在前面的課程我們所學習的是訓詁學的基本要籍,今天還是繼續來跟大家介紹,在訓詁學方面都有那一些很實用的典籍。

  第一部是要為大家介紹劉熙的《釋名》,關於劉熙的《釋名》伯元先生在訓詁之基本要籍當中,首先為我們介紹的是《釋名》的作者以及他所處的時代。

  劉熙的《釋名》,這是一部語源學性質的書,在《隋書·經籍志》當中就有記載,《釋名》有八卷,是劉熙所撰寫的。流傳到現在的《釋名》,在作者這個部分也是題漢徵士北海劉熙成國撰,說明它的作者就是劉熙。《館閣書目》當中也說漢徵士北海劉熙成國撰,推揆事源,釋名號,致意精微。而《崇文總目》則是說,熙,這個熙就是指劉熙,即物名以釋義,來解釋萬事萬物的意禮。顏之推也談到劉熙制《釋名》。

  在歷史上還有一部是劉珍的《釋名》,這一點我們後面在看《四庫全書總部提要》,也有提到這一點。但是劉珍的《釋名》沒有傳到後世,在著錄當中也沒有見到這部書。劉熙的《釋名》在著錄當中常常會出現。關於這個問題有許多學者像錢大昕先生他們都有曾經考證過,《釋名》這部書在歷史上有可能存在兩部不同的《釋名》,但是劉珍他所撰寫的《釋名》很早就已經失傳了。流傳到後世的就是劉熙的《釋名》。這個書的名字相同,作者的姓也相同,所以在歷史上也曾經出現把這兩部書搞混的現象。

  伯元先生就有談到,劉熙他所處的時代應該是在漢朝的末年,或者是在三國曹魏受禪之後。總之,就是在漢朝末年三國初年是劉熙所處的時代。錢大昕先生認為劉熙是漢朝末年的名士,在建安時期他避地到交州,他所撰寫的這一部《釋名》在吳這個地方就廣為流傳。

  伯元先生所談到的第二個方面,就是關於《釋名》的內容以及它的體例。《釋名》顧名思義,釋就是解釋,名就是事物之名。《釋名》這部書就是解釋事物之名,為此而做的一部書。這部書一共有二十七篇,它的分類跟《爾雅》大致略同。實際上我們要是仔細看它的內容,《釋名》和《十三經》當中的《爾雅》它們之間的內容差異還是很大的。我們在《四庫全書薈要》經部第七十八冊小學類當中,大家看到這個投影片上面,就是《釋名》的目錄。從第一卷一直到第八卷,我們可以看到它的內容在目錄當中顯示得很清楚。比如第一卷它所解釋的就是天、地、山、水等等,從第二卷開始有釋州國,第三卷從釋姿容開始,還有第四、第五卷,就有釋言語、釋衣服還有釋床帳、釋用器甚至於釋疾病,所以它所包羅的範圍是挺廣泛的。

  在分類方面它跟《爾雅》相比雖然是略同,可是內容的差異還是比較大的。《釋名》它在內容方面大體已經超出了《爾雅》之外。畢沅曾經說過《釋名》這部書,他對它的讚歎是,強調《釋名》是《爾雅》、《說文》之後不可少之書。《爾雅》作為《十三經》之一,雖然是小學類的著作,但是也被尊奉為經。《說文解字》在文字學上的價值和意義是不言而喻。而《釋名》這部書它作為《爾雅》、《說文》之後不可少之書,也說明它在歷史上,在訓詁這個方面的重要地位。它是參校方俗,考合古今,晰名物之殊,辨典禮之異。我們從它的內容各個方面可以看到,它確實也是包羅萬象。它所辨析的名物典禮這些內容,有的時候還超出了《爾雅》跟《說文解字》之外。即使是同一個名物典禮,卻有不同的稱謂,這也是存在的。

  我們知道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時代的更替跟改變,很多事物雖然是相同的,可是它的名稱卻會產生各種不同的變化。同樣有的事物雖然它在稱謂這些方面是相同的,可是我們知道聲韻從古到今,它會產生一個變化的過程。隨著聲韻言語的流變,同樣的稱謂但對於它的解釋也是會有差別。伯元先生也有舉出例子,同樣是解釋天,在《說文》跟《釋名》當中對於天的解釋就有所差別。《說文解字》是說,天,顛也。《釋名》當中則說,天,顯也,在上高顯也。《釋名》的解釋就更加的詳盡。又山在《說文解字》當中說,山,宣也。宣氣散生萬物。而《釋名》當中解釋,山,產也。產生萬物。這些在《說文》跟《釋名》之間都有對同樣事物的解釋,都會有所差別。

  《釋名》這部書它是在《爾雅》和《小爾雅》產生之後的三百多年才出現。《釋名》出現的年代跟《說文解字》相比,是在《說文解字》之後大約一百年。所以它對於當時這個名物典禮的一些解說,就很有參考價值。在《釋名》當中所解釋的名物典禮,經過學者的統計一共是有一千五百零二件事情。雖然相對於宇宙當中的萬事萬物而言,這一千五百零二件事情當然還不夠完備。可是對於漢朝末年這個時代所出現的這些名物典禮,我們通過《釋名》這部書也能夠了解一個大概的情況。

  至於《釋名》這部書它的條例,伯元先生是根據顧千里的《釋名略例》把它分做十例。如本字例,疊本字例,這裡都有舉出例子。比如本字例,冬曰上天,其氣上騰與地絕也。就是以上釋上,這是本字例。還有疊本字例,比如春曰蒼天,陽氣始發,色蒼蒼也。用蒼蒼來解釋這就是疊本字例。他一共舉了十條並且也舉出了許多《釋名》當中所出現的例子。這個同學們可以自己來讀來參考,我們就不一一的來做解釋。

  伯元先生所談到的第三點,就是關於《釋名》的材料來源,跟訓詁學對它的一個研究方法。在《釋名》劉熙的自序當中就有談到,夫名之於實,各有義類。就是這些名詞《釋名》要解釋的這些名物典禮,都有各自不同的分類。百姓日稱,這些名詞都是老百姓在日常生活當中常常會使用到,而不知其所以之意。但是對於這些名詞它所以然的意理,卻不能夠真正的了解。劉熙就撰寫了《釋名》這部書,裡面就包括了天地、陰陽、四時、邦國等等,以及一些老百姓平常所用的這些器物。論序子歸把這部書的名字稱作《釋名》,它一共是有二十七篇。

  伯元先生在這裡就有談到,《釋名》當中的這個名,它和《說文解字》的文以及字是非常近似的。但是《釋名》和《說文解字》著書的一個側重點是有所不同的。《說文解字》的文是從察形就義,《說文》是根據小篆或者是古文咒文它的形體來說解它的義理,而字是從形聲孳乳的角度來講,這是《說文解字》。而《釋名》的名就是指的審聲正讀來說。劉熙在《釋名》的這部書當中,他希望把各種不同的事物的名稱,以及這些名稱雅俗不同的名號,來做一個探索性的解釋。來探求讓人們可以明瞭這個名詞內在的所以然的道理。劉熙所用的方法就是從先秦以來的、傳統的訓詁方法之一,在《釋名》中所使用的方法,也是用聲音來推因求原。我們在前面有談過,就是一個字它的形、音、義,都是密不可分的,有的人覺得說這個字的意思就是意思,聲音就是聲音。其實並不是這樣,它的聲音跟它的義理之間是存在一個內在的關係,這就是劉熙為什麼能夠通過聲音來推因求原。通過這種方式來探求事物典禮命名的一個本源。劉熙所做的《釋名》這部書在我們中國的語言史上,是一部很了不起的著作。伯元先生讚歎它是奠立起了一塊新的里程碑。

  《釋名》二十七篇,我們這後面有用《四庫薈要》的目錄給大家列舉出來。從卷一一直到卷八,這裡面有二十七篇的內容。從釋天、釋地、釋山、釋水、釋丘一直到後面卷八釋疾病、釋喪制等等,它的內容是很豐富的。劉熙他所採取的解釋,就是採用用同音字或者音近的字,同音就是指它的讀音是相同的,音近是指它的讀音是相近。通過同音字和音近字來推因求原,這就是音訓的方法,通過音訓的方法來解釋這個詞的意思。《釋名》這部書研究的方法主要用音訓的方法,來探求一個字它的字義的語源。什麼是音訓呢?音訓所指的就是用語音相同或者相近的詞來說明另外一個詞的意義。《釋名》這部書就是一部音訓的專著。

  劉熙在《釋名》這部書當中所解釋的,並不是一般老百姓在日用平常當中所用的這些詞語。劉熙的《釋名》所解釋的詞語主要是名號、典章、制度、天干、地支等等這些詞語,就是他來做音訓的對像。董仲舒曾經說過,名則聖人所發天意。就是我們看到這些聖賢人所傳下來的經典,也是通過語言文字,通過這些名詞來承載聖賢教化的意思、意義。不可不深觀也。所以名也是非常重要的。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當中就曾經說過,君者,元也。他對於君這個詞的音訓就不是對於一般的詞的這種解釋,一方面用音訓的方法來解釋君這個字,就是君者、原也。君者、原也,君者、權也,君者、溫也,君者、群也,這就董仲書在《春秋繁露》當中對於君的解釋。他不僅僅是用音訓的方法,而且他的這種解釋同時也指出了為君之道,就是究竟什麼是為君之道,他在這裡就有解釋出來。

  在《釋名》當中用音訓來解釋意思,伯元先生為我們列舉出了它主要的幾種方式。比如劉熙用方言的轉變來解釋一個詞,像<釋水>當中說,兗州人謂澤為掌。他也會用音義遞估的方式,或者是同意僻框的方式,或者是複音詞解釋單音詞的方式,還有先用一個字來釋義,然後再加形容詞來做解釋,或者是先用一個單字音訓釋義它的意思,然後再加以解釋。我們在《釋名》當中就可以看到例子,比如釋天他就有談到日跟月,什麼是日什麼是月呢?日,實也。光明盛實也,這是對日的解釋。月,月缺也。這個月有陰晴圓缺,滿則缺也。就是月亮到了滿月的時候它就開始虧缺了。所以他用缺來解釋月,用實來解釋日。

  還有劉熙在釋地當中說土,什麼是土地的土呢?他說土,吐也。吐生萬物也。所以大地它是滋長萬物,它能夠養育萬物,這就是土。《釋名》的音訓還有一種方式就是,一個字有數訓,就是有幾個不同的解釋。除了在語音,就是讀音方面的關係之外,它的義,義就是它的意理、意思,也是有兼通的,所以都會把它一起舉出來。

  在<釋地>當中就有談到這個地,大地的地。地者、底也。其體底下載萬物也。這個大地是承載著萬事萬物,有許許多多的這些生物都是從大地當中生長出來的。不僅是植物還有包括像地裡的礦物等等,也都是從大地當中所生髮出來。亦言諦也,五土所生莫不信諦也。易謂之坤。就是在《周易》當中,地就是坤,天就是乾。坤,順也。上順乾也。這就是在<釋地>當中對於地的解釋。這是伯元先生所談到的《釋名》的材料來源以及它的研究方法。

  第四點就是要談一下《釋名》的貢獻跟影響。《釋名》這二十七卷當中所收的詞,跟《爾雅》相比是廣泛很多,《釋名》的解釋完全是從音訓的角度出發的。這點跟《爾雅》是不相同的,雖然《爾雅》有的時候也會採用音訓的例子,可是《釋名》完全幾乎每一條都是採用音訓這種方法。這就有很多例子了,比如<釋天>當中對天的解釋,豫司兗冀以舌腹言之。天,顯也。天是顯。在上高顯也。你看這個天是高高在上的,青徐以舌頭言之,天,坦也。坦然高而遠也。這就是釋天,你看它的解釋這裡面都是用音訓的方法來做解釋。伯元先生有舉出很多例子,具體的內容我們可以自己來讀《釋名》的內文就能夠了解到這種音訓的方式。

  《釋名》這部書在中國的語言史上它是很有參考價值的。關於這一點伯元先生有總結出三條。它的價值第一條就是有很多的訓詁,這個地方就不是指音訓的部分,《釋名》的訓詁有很多內容都可以跟《爾雅》跟《說文解字》來相互證明。特別在《釋名》當中有許多跟名物、典章制度還有風俗習慣有關的這些內容,這一點在中國的文化史上是具有很大的價值。這是它的貢獻跟影響的第一條。

  第二條就是《釋名》即使是在應用音訓這個方面,仍然是反映出一個詞比較古老的意義。比如景,景色的景。下面註解說所照處有竟限。從這裡就可以看出景這個字它的本義所指的就是日光。又比如眼睛的眼,它的註解說童子限限而出。從這裡可以看出,眼它的本義就是眼珠的意思。像這些在詞彙的發展史上都是很值得珍視的現象,這是第二點。

  第三點就是音訓這種解釋名詞的方法,它所用的這個字,就是同音字或者是讀音相近的字來解釋另外一個字。於是它們之間在聲韻的方面就會存在關係,有的時候它會是雙聲,什麼是雙生呢?就是它的聲母是相同的。有的時候它也會是疊韻,疊韻就是指韻母是相同的。這種音訓的解釋方法,就可以借著它的這種解釋來驗證跟研究古音系統,這是訓詁學比較專業的研究方式。不過我們在使用《釋名》這樣的書,主要還是通過這部訓詁學的基本要籍來幫助我們理解經典,學習經典。

  伯元先生最後就有談到,音訓這種解釋的方法雖然它有的時候存在主觀的成分,但是音訓的具體內容也是不能夠一概否定的。這一點伯元先生是從聲韻學比較專業的角度來談這個問題。為什麼呢?就是當一個事物它在最初確立這個名稱得名的時候,也許它確立這個名稱是任意的。可是當一個詞演變成幾個詞的時候,它就不再是沒有意義,在語音的上面它們之間就會發生關係。

  伯元先生有列舉在《釋民·釋親屬》,<釋親屬>這對於中國傳統文化也是很重要的一點。為什麼?因為古聖先賢教我們都是用倫理道德因果來教導。親屬比如父子兄弟,這些都是跟五倫五常的關係有關的。在《釋名》的<釋親屬>當中就有說父之弟曰仲父,仲,中也。位在中也。我們都知道古人有伯、仲、叔、季這個說法,看他是伯、仲、叔、季就知道他在家裡是排行第幾。仲父之弟曰叔父,叔,少也。這個叔就是仲父的弟弟叫做叔父。這是伯元先生有列舉的一些例子,他可以體會到劉熙在做《釋名》的時候已經探索到了語言,就是每一個詞它的意義跟語音之間的關係並不是偶然的,這個問題也是值得我們再進一步去探討的。這是在訓詁之基本要籍當中伯元先生,有介紹了這四條關於《釋名》的解釋。

  在《四庫全書薈要》剛剛提到過,《釋名》這部書它是被收在了經部第七十八冊的小學類。我們現在所列舉出來的目錄的部分,大家就可以很清楚的看到《釋名》,這裡都有收錄了哪些內容。

  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當中,四庫館臣也為我們介紹了《釋名》這部書,我們來看一下這個《提要》的文,這段文它並不是很長。《釋名》一共是八卷,這個我們剛剛有看到從卷一一直到卷八。在《四庫》當中所收錄的是內府藏本。《釋名》是漢朝時期劉熙所撰寫的。劉熙字成國,他是北海人。他的這部書是二十篇。四庫館臣在這裡就有談到,它是以同聲相諧,這就是剛剛給大家介紹的音訓的方法,就是說它所解釋的這個字所採用的就是它的同音字或者是音近的字來做註解,這個是同聲相諧。推論稱名辨物之意,就是通過音訓的方法來解釋漢朝時代所見到的這些名詞。中間頗傷於穿鑿,當然有一些地方存在一定的牽強附會之處。但就如伯元先生所說的,它表面上看起來存在一些主觀的成分,可是實際上從語言的這個角度來講,一個詞它的意義跟語音之間確實是存在著一定的關係,這個問題是可以進一步的來探討的。然可因以考見古音,就是音訓的方法,這就是剛剛伯元先生談到《釋名》這部書它的價值的第三點,可以借由《釋名》這樣的一種音訓的方式來驗證跟研究古音的系統。這一點四庫館臣也有特別強調。有去古未遠,也就是劉熙所處的時代是漢朝末年,和先秦時代就是和孔子、孟子所處的時代相距並不是太遠。他所解釋的這些器物亦可因以推求古人制度之遺。就是通過劉熙在《釋名》當中對這些名詞對典章、典禮、制度的解釋,我們可以通過這部書來了解古人制度之遺。

  這裡他有舉例子比如《楚辭九歌》。《楚辭九歌》薜茘拍兮蕙綢。王逸的註解當中說拍搏壁也,搏壁這兩個字一般人看到這個詞就不知道這到底是什麼。來看《釋名》這部書有釋床賬篇,那就知道以席搏著壁上,這個就叫做搏壁。孔穎達在《禮記·正義》他是以深衣十二幅皆交裁謂之衽。什麼是衽呢?就是深衣十二幅皆交裁,這個叫做衽。這是孔穎達在《禮記·正義》當中所解釋的。而在《釋名》的釋衣服篇當中就有解釋,衽,襜也。什麼是襜?這個襜就是指工作的時候圍在身前的衣物。就是我們在工作的時候前面要圍個圍裙,或者要圍一些可以防止把衣服弄髒的衣物,這個就叫襜,這個襜字它是讀一聲。所以衽,襜也,在旁襜襜然也。這一點跟《玉藻》當中所解釋的衽當旁者,是可以互相做證明的。

  在釋兵篇這裡面有解釋,釋兵篇說刀室曰削,室口之飾曰琫。什麼是琫?這個琫它是讀三聲,在古時候琫這個字是代表佩刀鞘口上面的事物。就是古人帶佩刀上面有一些黃金或者是美玉來裝飾它。裝飾不同的金或者玉是代表一個人的身份是不同的。從這裡我們看到古時候其實這種五倫的關係,比如說君臣、父子等等這種五倫的關係,從衣服以及所使用的物品上面就可以分出尊卑上下。

  段玉裁註解的《說文解字》玉部有解釋說,這個琫,佩刀上飾也,就是佩刀上面裝飾的這個物品。天子以玉,就是天子他的佩刀上面的裝飾物就是玉。諸侯以金,就是諸侯他的佩刀上面裝飾的就是黃金。通過這個佩刀上面的裝飾就可以區分出天子跟諸侯他身份的不同。下末之飾曰琕,這個琕它的意思就是珍珠,這把佩刀在鞘口上面的裝飾是金跟玉,它裝飾在下面的就是珍珠是這個意思。通過《釋名》的解釋,這段解釋四庫館臣有提到,它也能夠證明《毛詩詁訓傳》之譌,它的譌誤。因此《釋名》對於一些名詞的解釋有很多都是很有參考價值的。

  吳韋昭,就是韋昭他曾經做過一部書叫做《辨釋名》,在《辨釋名》當中他有糾正《釋名》這部書當中的一些錯誤,但是可惜的是這部書並沒有流傳下來。但是《經典釋文》就曾經引用一條,釋名雲古者車音如居。你看這個車字古時候的讀音有讀作居而不是讀作車,所以居人也。今曰車音尺遮反,舍也。這後面有註解,說《釋名》這部書本來是做古者曰車生如居,言行所以居人也。今曰車,車舍也。行者所處若居舍也。這是陸德明大略舉了這裡面的一段文。又取文義顯明,加入了音尺遮反,就是古人用反切的方法來注字。這個尺遮反,尺跟遮就是它的反切上下字。韋昭說車古皆因尺奢反。車這個字古時候它的讀音都是注作尺奢反。這個尺奢反也是用反切的方法來註解車這個字的讀音。後漢以來始有居音。就是一直到後漢之後車這個字才有了居的這個讀音。

  這個案就是四庫館臣在下面做的一個解釋,何彼穠矣之詩。這個詩以車韻華。桃夭之詩,《詩經》當中這個桃夭以華韻家。這個家在古時候並不是讀作家的,就是家庭的這個家在古時候,古音讀作姑。我們看到幫哥哥續寫《漢書》的班昭,班昭人們都叫她曹大家,她第三個字是家庭的家但是不念家是念姑,不要念成曹大家是念曹大姑。所以這個家字古時候的讀音是念姑。華古音敷,則車古音居。這個車就是車子的這個車,在古時候它的讀音是讀作居。更無疑義。熙就是劉熙,劉熙所說的並沒有錯誤。韋昭他所辨的,我們前面說過韋昭他曾經作過《辨釋名》,就是把《釋名》當中存在的一些錯誤把它糾正過來,但是通過《經典釋文》當中所留下來的這一條,韋昭的書已經失傳了,四庫館臣根據《經典釋文》當中的一條,發現其實韋昭他所修正的地方不一定修正的很正確,可能他也存在把劉熙《釋明》當中本來是正確的東西,他把它解釋錯了,所以亦未必盡中其失也。

  從這裡看到劉熙他所作的這部訓詁學的重要典籍《釋名》,還是很有它的價值的,經得起考驗。別本或題曰逸雅,就是《釋名》這部書也曾經被稱作《逸雅》,為什麼稱作《逸雅》?這就是因為在明朝的時代,郎奎金他把《釋名》這部書跟《爾雅》、《小爾雅》、《廣雅》還有《埤雅》合在一起刊刻,這部書叫做《五雅》,因為《爾雅》、《小爾雅》、《廣雅》跟《埤雅》這個書名當中都有一個雅字,於是他就把《釋名》改成為《逸雅》,這樣的話這幾本書全部都有雅這個字。但是這並不是它本來的面目不是它本來的名字,所以四庫館臣並沒有採用郎奎金的這種稱呼。

  下面又談到劉珍,就是我們剛剛有提到的《釋名》這部書歷史上還有一部同名的著作,是劉珍所寫的。在後漢書的劉珍傳當中就有談到,劉珍撰釋名五十篇,來辨別萬事萬物的稱號。他的書名跟劉熙所寫的這個《釋名》的書名是相同的,而且兩個人又都姓劉。鄭明選作《秕言》,這個秕言是一個書名。就是鄭明選的一部著作,頗以為疑,他覺得非常懷疑。但是歷朝歷代相傳,人們都說《釋名》這部書是劉熙所作,並沒有引用劉珍所作的《釋名》。這就是劉珍所作的《釋名》很早就已經失傳了,不得以此書當之也。鄭明選又稱這部書是二十七篇和今本不和。鄭明選他是明朝萬歷時代的人,不應別見古本。可能就是他一時記錯了,把二十記成二十七,這也是有可能的。但是四庫館臣他不敢完全的確認,所以這裡用一個歟就是表示一個疑問的意思。這就是《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當中所談到了《釋名》這部書,這部書在文淵閣本的《四庫全書》當中,是被收錄在經部二一五小學類當中。我們如果要參考這部書《四庫薈要》跟《四庫全書》所收的都是在經部小學類。那我們就很方便來查找。

  下一部要為大家介紹的訓詁的基本要籍就是《廣雅》。關於《廣雅》這部書我們首先還是看伯元先生對這部書的介紹,首先就是為我們介紹《廣雅》這部書的作者。《廣雅》是魏張揖所撰寫的一部書,在《魏書》當中就有記載,式上表曰:魏初,博士清河張揖。張揖他的幾部著作都有記錄下來,有《埤倉》、有《廣雅》還有《古今字詁》。

  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這裡也有談到,這個我們等一下會介紹。他在太和年間官做到博士,其名或從木作揖,然證以稚讓之字。就是我們看古人的名跟字,到底他的名跟字應該怎麼讀或者怎麼寫。我們要了解一個古代的文化現象,就是古人的名跟字他們之間是在意義上會有一個關聯性的。通過這一點我們就可以來判斷他的名和字的讀音以及寫法。《四庫提要》這裡談到說有人把他的名字寫錯了,寫成木字旁的這個字。我們再看他的字,他的字叫做稚讓,有個讓字。古人的字和名之間他們是有意義上的關聯的。那這裡既然是禮讓的讓,說明他的名一定是提手旁的,就是揖讓的揖。只有他叫做張揖才能夠跟稚讓這個字它的意義上可以有關聯性。

  張揖所寫的這些作著作,到現在依然有傳世的就是《廣雅》這部書。王獻唐先生認為張揖是做這部《廣雅》來接續《爾雅》,作《埤倉》是補《三蒼》,作《古今字詁》是繼《說文》。這是王獻唐先生的看法。

  伯元先生也談到張揖他作這部《廣雅》確實是繼續《爾雅》而做的。因此《廣雅》這部書就是訓詁學方面的一部基本要籍。

  第二再來看《廣雅》的內容。《廣雅》還有一個名稱叫做《博雅》,在《四顧全書總目提要》就有談到,因《爾雅》之舊目,也就是說《廣雅》是繼《爾雅》之後而作的一部訓詁學的重要著作。博採漢儒箋注。張揖是生活在魏這個時期,離漢朝的時代比較近,他所採用的就有漢朝學者的註解,以及《三蒼》還有《說文解字》這些書,以增廣之,在這個基礎上又更進一步的來增廣。

  於揚雄方言,揚雄方言我們在前面的課堂當中曾經跟大家介紹過,就是名字很長的那部書《輶軒使者絕代語釋別國方言》簡稱《方言》。舊題是揚雄所做的,他對於揚雄的《方言》這部書也是備載無遺。隋祕書學士曹憲,曹憲為它作的音釋,作了註解。因為隋煬帝叫做楊廣,所以在隋朝的時代就不能夠叫它《廣雅》,這樣就是用到了皇帝的名字,就需要避諱。在隋代因為曹憲作了這個註解,就把它改名叫做《博雅》。廣跟博它的意思是相近的,所以一直到現在《廣雅》也叫做《博雅》。這兩個名稱同時都有使用。實際上《廣雅》就是《博雅》,《博雅》就是《廣雅》它其實就是同一部書。

  前面有張揖他的《進表》,當中就有談到凡萬八千一百五十三文就是一萬八千一百五十三文,分為上、中、下。伯元先生有談到他根據各家所引的《廣雅》的文,皆具在今本,無所佚脫。知道《廣雅》這部書在各家所引的這個文當中,卷數有所不同,而這個書的內容是沒有差異。

  王念孫先生他在《廣雅疏證·序》的文中曾經說過,昔者周公制禮作樂。這個周公就是孔老夫子最佩服最讚歎的西周時代的一位政治家。周公他作《周禮》,他制禮作樂,這對後世的影響是很深遠的。爰著《爾雅》,就是《爾雅》當中我們在前面提過有一些內容相傳就是周公所做的,有一些內容就是孔門的弟子所作。因此,《爾雅》這部書他的作者不只是一個人。至於舊書雅祭古訓,未能悉備,網羅放失,將有待於來者。

  《爾雅》當中所記載的這些名詞的訓詁,我們知道其實有許多名詞術語隨著時代的改變,也是在不斷的增加當中,也是在變化當中。於是將有待於來者,就是需要有後人來繼續增補,使它作的更加的完善。這個工作在魏太和年間由博士張稚讓,張稚讓就是張揖,由他來完成。他繼兩漢諸儒後,因為他是生活在魏這個時代,這是三國的時代。他距離兩漢的時期這個時代並不是特別的久遠。於是他繼兩漢時代的這些讀書人之後,張稚讓就是張揖,他又參考了許多的典籍,徧記所聞,分別部居,依乎《爾雅》。他是繼續《爾雅》而做的這部《廣雅》,凡所不載,就是《爾雅》當中所沒有記載的,悉著於篇。這在《廣雅》當中就把它增補進去。其自《易》、《書》、《詩》、《三禮》、《三傳》,這也就是儒家的經典。儒家的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就是從儒家經典,經師之訓以及《論語》、《孟子》、《鴻烈》,這個《鴻烈》就是淮南鴻烈,還有《法言》的註解以及《楚辭》、漢賦之解,甚至還有讖緯之記,包括一些小學的著作,比如《倉頡》、《訓纂》還有《方言》、《說文解字》等等。從這裡可以看出《廣雅》這部書它所引用的這些典籍範圍是非常廣的。從經典的註解一直到小學的書,還有《論語》、《孟子》等等都有含括在其中。蓋周秦兩漢,就是周秦兩漢這個時代古意的保存,可據以證得失,其散逸不傳者,可藉以窺其端緒。這點就可以看出《廣雅》這部書在訓詁學的角度上來說,它是做出了非常重要的歷史貢獻。這個就是第二條《廣雅》的內容。

  我們再來看第三條就是《廣雅》的體例。《廣雅》這部書所解釋的名物一共是有兩千三百四十三件事情。雖然很多地方是和《方言》相同的,但是漢朝之後的一些訓詁的名物在《廣雅》當中也是有所體現。從這裡看出從《方言》到《廣雅》這個時代,社會的文化也是在進步當中。既然《廣雅》這部書是為了增廣《爾雅》而作的,所以它所撰著的體例跟《爾雅》也是大致相同。

  胡樸安先生就《廣雅》原書整理得二十二例。這二十二例篇幅比較長,我們在這裡就不做詳細的介紹了,同學可以自己來學習參考。

  我們來看第四個大的專題,就是關於《廣雅》的註本。因為《廣雅》是繼《爾雅》之後訓詁學方面的一部重要的著作。在這裡著重跟大家介紹的是王念孫先生的《廣雅疏證》,在清朝時期研究《廣雅》最有名的,就是王念孫先生的《廣雅疏證》。

  伯元先生在這裡列舉了王念孫《廣雅疏證》六個主要的特色。第一個特色就是考究古音,來求得古義。這點我們在講音訓的時候就有談到,古時候在做註解,一個字它的讀音跟它的意義是不可分割的。對古音進行考究從而了解這個字的古義,這是王念孫做《廣雅疏證》的第一個特色。再來引申觸類,不限形體。第三是只求語根,不言本字。第四是申明轉語,比類旁通。第五是張君誤采,博考證失。這就是張揖他在作《廣雅》因為他一個人的力量就收羅了這麼豐富的材料跟內容,難免會有一定的缺失,這一點王念孫在《廣雅疏證》當中的就有把它指出來。第六點是先儒誤說,參酌明非。

  關於王念孫先生的這部《廣雅疏證》,段玉裁先生是非常讚歎的。他認為《廣雅疏證》能夠以古音得精意,天下一人而已,他對王念孫讚歎到這個程度。

  在阮元的<與宋定之書>當中也有談到,懷祖先生之於《廣雅》,若膺先生之於《說文》,皆注《爾雅》之矩矱,什麼是矩矱?這個矱就是尺度標準的意思。誠非虛譽,就是對《廣雅》這部書有了非常高的一個評價。這是伯元先生在訓詁基本要籍當中為我們所做的介紹。

  《廣雅》這部書在文淵閣本的《四庫全書》當中是收在經部二一五的小學類。我們打開經部二一五《四庫全書》這個本子,從二二一至四二五這一頁開始就是《廣雅》的內容。這一冊的書當中就收羅了許多訓詁學的重要著作。包括《爾雅註疏》、《方言》、《釋名》還有《廣雅》都是在這一冊當中。

  我們再來看一下《四庫全書》的總目題要,這段文比較簡短我們來跟大家一起來學習,有些內容剛剛已經有介紹過了。《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就是《廣雅》這部書一共是十卷,收在《四庫》當中的版本是內府藏本。這部書是魏這個時期張揖撰寫的。揖字稚讓,剛剛介紹過他是清河人,在太和年間做到博士。關於他的名字究竟是木字旁的這個楫還是提手旁的揖,四庫館臣根據他的字來推證,一定是提手旁的這個揖。因為稚讓這裡有一個讓,如果說是提手旁這個揖就是拱手行禮的意思,讓就是禮讓,它和稚讓就可以相對應。如果是做木字旁,這個意思上就說不通。在這裡教給我們就是對於古人的名跟字應該如何確定,也是可以用這個方法,就是古人的名和字在意義上一定是會有相近,是會有關聯性的。

  後魏江式論書表當中說,魏初博士清河張揖,著《埤倉》、《廣雅》、《古今字詁》,這幾部書都是張揖的著作。究諸埤廣,增長事類,抑亦於文為益者也。這是他的著作。對於他所作的《古今字詁》這部書,我們剛剛有提到過王獻唐先生認為張揖是以《廣雅》續《爾雅》以《埤倉》補《三蒼》,那《古今字詁》就是繼《說文》。

  對於他的《古今字詁》這部書,四庫館臣是有這樣的評價的。方之許篇,或得或失矣。是式這就是江式,後魏的江式。江式他認為張揖的著作當中《埤倉》跟《廣雅》的價值,超過他的《古今字詁》。但是《埤倉》跟《古今字詁》這個書都已經散失,也就是說在歷史上失傳了,到了清朝編訂四庫的時代,這兩部書已經看不到了,而流傳到後世的只有《廣雅》。

  在古時候圖書要刊刻流通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一件事情,所以真正能夠傳世的著作一定是經歷了歷史、經歷了歲月的考驗,真正有價值的才能夠流傳到後世。當然這其中也有一些客觀的因素,比如說戰爭、政治的一些動亂等等,也會影響到一部典籍的流傳。但是真正有價值的一些著作也是經歷了歷史跟歲月的洗煉之後,人們認為它真是有價值所以才把它保存流通下來。

  《廣雅》這部書是繼續《爾雅》而作的,其書因《爾雅》舊目,博採漢儒箋註。就是對於漢朝時期的讀書人所做的註解也是他有參考的內容。還有《三蒼》、《說文》這些書都是文字聲韻訓詁學這方面的著作,小學類的著作他都有參考,還有包括揚雄的《方言》他也都有備載在《廣雅》當中。

  隋代的祕書學士曹憲做的音釋,剛剛有提過為什麼改做《博雅》就是為了避諱,避君王的諱。因為隋陽帝叫做楊廣,這個廣字就不能用,這是在隋朝的時代改成的《博雅》,其實是一部書。《博雅》跟《廣雅》這是一部書的兩種不同的名稱,為什麼會改就是為了避諱的關係。張揖《進表》,他當中就有談到是萬八千一百五十文分做上中下。《隋書·經籍志》也做三卷,這個跟張揖的表所談的是相合的。註解當中說梁有四卷,《唐志》也說是四卷。《館閣書目》又云今逸,但存音三卷。憲所註本,《隋志》作四卷。《唐志》則作十卷。你看這個卷數,它們之間就存在著一些差異,參錯不同。

  張揖這個書本來是三卷。《七錄》給他記作四卷。這是因為後來在傳寫的時候把他三卷當中的篇目分開。憲指的就是隋朝時代的曹憲。曹憲在為《廣雅》做註解的時候,注四卷,這是梁代的這個本子。後來因為文句比較繁瑣所以又把它分作十卷。後來又嫌這十卷也太瑣碎了,怎麼辦呢?又把它並成三卷。就是看各家所引的《廣雅》的內文,跟今本所看到的內容是相同的。就是這本書從張揖他作完了之後,到了四庫館臣在編輯《四庫》的時候這部書並沒有佚失,裡面的內容在歷史的流傳當中並沒有失傳的內容。

  從這裡就可以知道它只是歷史上記載這個卷數有差異,實際上書的內容還是沒有差異的。《館閣書目》所謂的逸者,逸者是他的沒有註解的本子。就是存音三卷,這也就是曹憲他在隋朝的時代所註解的本子。張揖的原文實際上是附了註解了,他並沒有散逸也沒有缺失。而今本仍然是十卷,就是後人又把它分成十卷,這樣才能夠跟《唐志》相合。考唐元《度九經字樣》序,裡面有稱這個音字改反為切,就是說古人在註解的時候用反切法,並不是始終都是用反切這個詞的,有的時候是用什麼什麼反,有的時候是用什麼什麼切。他這裡就是把什麼什麼反改成的什麼什麼切,這是在唐朝開成年間的時候所做的修改。雖然曹憲從隋朝來到唐朝,他在貞觀的時期曹憲依然還在世,但是遠在開成之前。現在所看到的今本,往往是說某字某切。這個四庫館臣覺得還是有一點疑惑的。這就是說《廣雅》在傳抄的過程當中存在臆改的問題,可能不是曹憲的原本。通過這個蛛絲馬跡就可以推斷出這個本子在流傳的時候是不是有存在傳刻的時候有人妄加修改的問題。所以使得後人看到這個本子不完全是隋朝曹憲的本子。

  這是《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關於《廣雅》這部書的幾個問題,在這裡都有特別做了說明。這裡就有提到張揖作者的名字的問題,還有提到《廣雅》這部書的卷數的問題,以及曹憲所做的註解等等。這些問題都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當中為我們做了說明。關於《廣雅》這部書我們就介紹到這裡。

  下面這個《急就篇》我們只是把它列舉在此地,讓大家了解一下小學類當中也有這樣的一部書。因為我們前面在學習《聖學根之根——百家姓》,就有用到這個《姓氏急就篇》,《姓氏急就篇》是王應麟先生作的註解。什麼是《急就篇》?這個《急救篇》是漢朝時期史游所撰寫的,顏師古在唐朝時期作了註解,王應麟在宋朝時代做了補註。《急就篇》是按照姓名、衣服、飲食、器用等等,把它分類編成的一些韻語,這些韻語有三句、四句、七句等等。《急救篇》這本書在古時候是給兒童識字用的,也叫做《急就章》。小學類這裡面剛好有這部書,我在這裡只是把它列出來給大家做參考。

  到這裡為止關於訓詁的基本要籍我們就全部給大家介紹完了。我們在學習漢學,研究漢學乃至於日後同學們在講解傳播漢學的時候,這個文字聲韻訓詁的基本要籍還是非常重要的。無論我們是講解經典或者是要查找一些事物的典故,很多的內容都是需要參考到文字聲韻訓詁的基本要籍。這樣我們在說解的時候,我們對於一些古文的解釋才能夠準確,才能夠客觀。

  這也就是為什麼師父上人有特別強調,我們除了紮好《弟子規》、《感應篇》和《十善業道經》的三個根,這是德行的三個根之外,同時學習漢學的同學也要紮好學術的三個根。這學術的三個根就是文字、聲韻、訓詁學。有了德行的三個根加上學術的三個根,師父上人有特別指示和開導我們,強調說如果學術的三個根有紮好的話,日後我們學習經典到一定的程度,就能繼續不斷的向上提陞。但是如果這文字、聲韻、訓詁的三個根沒有紮好,我們學習經典到一定的程度,可能就沒有辦法再提陞上去了。這是師父曾經親自交代我們,所以有一段時間在聆聽這些教授的文字聲韻訓詁課程的時候,師父上人都非常重視我們的學習,常常在關心和詢問我們現在學習的進度,學的怎麼樣了。

  因此在漢學工具書的課程當中,我們根據伯元先生訓詁學課程的架構,在這當中把文字聲韻訓詁學的基本要籍為大家做了介紹。希望日後同學們在學習的過程當中,這些典籍都能夠伴隨著大家,給大家在學習漢學的路上提供很好的幫助。希望大家都能夠跟這些典籍成為好朋友。對於古人的經典,它的用字、讀音還有解釋,有了這些基本的典籍之後我們在解釋的方面就能夠更加的準確到位,而且能夠更加的深入。這部分的課程就進行到這裡,下面我們就開始進入工具書之用法這個部分。

  下面的這個課程實用性會比較強,大家在研學的時候需要使用到的這些工具書,我們手頭上有許多都是必備的工具書,在這裡就會陸續的跟大家做介紹。當然我們的介紹有的會介紹詳細一點,有的就會簡略的來做介紹。有一些部分內容還是會圍繞《四庫》裡面有收錄的這些典籍。《四庫》之外的這些典籍,有的部分我們就會相對簡略的介紹。同學們要學習的話就可以參考伯元先生關於工具書之用法,在這裡每一步都有為我們做分析,為我們做介紹。

  工具書的用法第一節就是從檢查字義的工具書開始。我們在這裡還是先給大家列出當時在編輯《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的生字註音註解。後面參考書目其中就有辭書類。辭書類大家所看到的像林尹、高明先生的《中文大辭典》。還有高樹藩先生的《正中形音義綜合大字典》,同樣是高樹藩先生重修的《新修康熙字典》等等。還有《辭源》、《大辭典》。《大辭典》是三民書局的。以及《漢語大字典》、《漢語大詞典》,像這些我們是列在這個參考資料的生字註音註解這裡,實際上也是給我們要學習漢學同學提供一個參考,在辭書類像這些都是我們非常常用的。

  下面就開始先來跟大家介紹《康熙字典》。《康熙字典》在《四庫全書》當中它的名稱叫做《御定康熙字典》。因為《四庫全書》是在乾隆時代編輯的,這個《康熙字典》既然是聖祖仁皇帝這個時代所編訂的,所以就加了一個御定這兩個字。在《四庫全書》當中《御定康熙字典》是從經部二二三開始,這也是在小學類當中。經部二二三就是《御定康熙字典》(一)。後面的(二)之後就在《四庫全書》當中。這裡目次當中就有寫到,清朝時代張玉書還有陳廷敬這些大臣奉敕撰,奉敕僎就是由皇帝下詔來編寫的《康熙字典》。

  後面這就是關於《康熙字典》,聖祖仁皇帝也就是康熙皇帝有一篇序文叫做《御制康熙字典序》。首先就談到《易》傳曰上古結繩而治。上古時期因為沒有文字,文字是在軒轅黃帝的時代,倉頡造字才有了文字這個載體。在沒有文字發明,這個文化的載體還沒有發明出來之前,在上古的時代是用結繩的方法來記事的。後世的聖人易之以書契,這個書契就是文字。軒轅黃帝時代倉頡造字,這是一個驚天地泣鬼神的一件大事。為什麼?有了文字之後我們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才得以保存下來,它是文化的載體,是經典的載體。百官以治萬民以查,就是古聖先王在治國平天下的時候,這個文字也是很重要的。所以為什麼軒轅黃帝要命倉頡造字。為什麼像秦始皇統一中國這時候,除了統一度量衡之外也要統一文字,全國都是採用小篆為通行的文字。這就是文字對於一位君王治國平天下來說是相當重要,全國上下文字要統一,他在管理百官,百官在治理萬民,這文字都起著重要的作用。

  周官,周官是指的《周禮》。周官外史,外史這是一個官名,外史這個官職主要是掌管記錄君王所下達的命令。就是君王他要把命令下達給京城之外的地方,這時候就是外史在負責的。外史他還掌管四方邦國的志書和三皇五帝的典籍。所以說外史掌達書名於四方,這個外史就是一個官職,他是掌理四方邦國的志書。這是在周公這個時代,就是先秦的時代就有了這個官職。

  保氏,保氏也是周朝時代就有這個官職。他是周代的職官,下大夫,屬於地官司徒。就是我們看《周禮》,就會看到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這都是《周禮》當中的內容。保氏他是屬於地官司徒。保氏在周朝時期除了保氏之外,還有師氏,這個師就是老師的師。師氏跟保氏這兩個官職都是同時掌管小學教育,教國子之職。他們是主管教育的,他們是負責教導國子。同時這個保氏他又還有另外一個職責,就是要負責勸諫。比如周朝時期君王如果他做的政事有什麼過失,他就要進行勸諫。因此他又是一個諫官,你看他同時又負責教育,同時對於君王的勸諫、進諫也是他在負責的。我們可以想像到保氏這個職責,他一定是一個既有德行又有學問這樣的大臣來擔任的。

  養國子教以六書,他是負責教育的,所以他在教導國子的時候,就要教以六書。這其中考文列於三重,考文這個詞我們在《禮記·中庸》當中就有背過這句經文,「非天子不議禮,不制度,不考文」。天子他作為一國之君,治國平天下,他除了要日理萬機去處理國家政務之外,你看《禮記·中庸》當中就有談到,「非天子不議禮,不制度,不考文」。換句話說像議禮、制度還有考文這些工作都是由天子,都是屬於他的職責範圍。蓋以其為萬事百物之統紀,這個統紀就是綱紀的意思。而足以助流政教也。這句話非常重要,這就講出康熙皇帝在下定要作這部《康熙字典》的時候,他就提到了這一點,蓋以其為萬事百物之統紀,就是綱紀。而足以助流政教也。那這些君王都認識到了文字的重要性。

  為什麼說漢字文言文這是我們古聖先賢留給後世子孫最為寶貴的一個文化資產。這個文字是從軒轅黃帝的時代,創造出來之後代代相傳。我們中國人都是使用這個漢字,雖然在歷史上有經歷過字體的一種轉變。例如說從甲骨文到金文到小篆到後來的隸書、楷書、行書。雖然它的字體有一個歷史的演變過程,但是漢字從古到今還是一個非常穩定的文化的載體,經典的載體。因此這個漢字就是對於一個君王治國平天下來說就是相當重要。你看康熙皇帝他不是無緣無故要編訂這部《康熙字典》的。這是作為一個明君,他要把天下治理好,這個考文就像作《康熙字典》這樣的文化工程,這是必不可少的一件事情。

  古文篆隸隨世遞變。這就講了字體在歷史上,小篆、大篆、隸書、楷書、行書等等。世世代代這個字體雖然在改變。至漢,就是漢朝時期許慎他就作了《說文解字》這部書。不過《說文解字》畢竟是一部文字學的著作,它在說解上面主要是強調字義,在讀音這個方面相對來說就不是它的主體。故世謂,世人們說漢儒識文字。就是漢朝時期的讀書人,對文字的說解是很深刻的很透徹的。這一點之前四庫館臣就有談到。漢朝的讀書人,儒家的這些讀書人在解釋經典的時候,在訓詁這方面是做的非常好。宋朝時期的儒家學者則是比較著重義理這方面,而不是子母。這就講到讀音了,這一點因為《說文解字》畢竟是文字學的著作,它不是聲韻學的著作,它比較強調的是文字、字義。

  江左之儒識四聲而不識七音。這個四聲就是平上去入這四聲,我們之前在介紹聲韻學的基本要籍有跟大家介紹過這個基本概念。而不識七音,什麼是七音呢?七音也是聲韻學的一個概念。聲韻學當中把脣、舌、牙、齒、喉還有半舌、半齒這七種發音叫做七音。七音之傳,就是七音它其實跟佛教的關聯是非常大的,就是聲韻學這個學問跟佛法傳入中國以及佛經翻譯這個方面是有很大的關係。在歷史上有許多聲韻學的這些學問,都是跟佛教的出家人有關,這也是佛教課程的其中之一。也就是說七音之傳肈至西域。就是佛經是從西域傳入中國,當然西域的範圍它除了是印度之外,還包括今天的中亞、西亞這些地方。以三十六字為母,這就是三十六字母。縱為四聲,橫為七音,而後天下之聲,總於是焉。這裡就談到聲韻學的概念了,就是對於一個字的解釋不僅是在文字義理本身,它的聲韻也是很重要的。這就是為什麼後世會有《廣韻》等等,這些聲韻學的著作出現,還有《集韻》等等。這就說明聲韻對於一個文字來講,除了義理之外聲韻也是相當重要的。所以這個形、音、義都是離不開關係的。

  嘗考《管子》之書所載,就是《管子》這部書當中所記載,五方之民其聲之清濁高下。《管子》中就有記載五方之民,就是四面八方這些老百姓,全國各地的老百姓。我們知道一個國家它的幅員廣闊的時候,每個地方都有它不同的方言,老百姓講話的聲音會有清濁高下的不同。各象其川原泉壤淺深廣狹而生,這就是為什麼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會有這樣的讀音跟這個地方的自然環境,川源泉壤的不同是會有關聯性的。故於五音必有所偏,得則能全備七音者鮮矣。就是在五音這個方面,不同的方言一定是會有不同的側重點。能夠全備七音,七音都很完備的這個就很少了。這就是厯代相傳,取音者所以不能較弱畫一也。

  但是作為一個君王來講,各個地方南腔北調沒關係,可是當一個政權,就是清朝康雍乾這個時代,政權到了滿清人手上的時候,就需要有一個全國通行的讀音。就像我們現在要用普通話來作為標準,用北京話來作為標準等等。就不能說南腔北調各用各的音,而是全國要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康熙皇帝這個時候就需要做這項工作。

  從《說文解字》這部書出現之後,在文字學方面有一些重要的著作,比如梁代的《玉篇》、唐代的《廣韻》、宋代的《集韻》、金朝的《五音集韻》,還有元朝的《韻會》,明朝有《洪武正韻》。《洪武正韻》有收在《四庫全書》當中,前面的課程有給大家看書引。這些小學的著作文字聲韻學的著作,都是流通於當世。衣被,這個衣被就是加惠於人的意思,衣被後學。這些書無論是《說文》、《廣韻》、《洪武正韻》等等,它們對於後人有很大的幫助,這就是文字聲韻學的這些著作。

  其傳而未甚顯者,尚數十百家。前面所列舉的這些是比較著名的,但是還有許許多多的文字聲韻學的著作,它們默默無聞甚至消失在了歷史的煙塵當中,也是很多的。當其編輯皆自謂毫髮無憾。就是它在編寫的時候都覺得自己編的很完美了,可是後來的讀書人再去評論它的時候,輒多同異,這個輒就是總是,其他後世讀書人對於他的優點跟缺點,自然也會有他們的分析,會分析的很清楚。這裡面比如他所收的字有存在繁省失中,所收的字不夠恰當,或者所引用的這些書比如四書五經、《十三經》等等。古時候的字書都是要引用經典經文,有的書所引的就是濫,這個濫就是過度,疎這是疏忽,濫疎無准。就是所引的這個經書可能校訂的並不是那麼準確,或者引用得不恰當,或者一個字有很多意思,但並沒有很詳細的把它列出來。或音有數切,這個音就是讀音,讀音古人用反切。一個字的讀音會有不同這種情況,比如說多音字等等這也是存在的,在讀音方面有的字書可能註解的並不是那麼完備。

  康熙皇帝他作為一個大清王朝的天子,也是很有雄心壯志。在字典方面他的期許是希望能夠有一部善兼美具,可奉為典常。這個奉為典常,典常就是常規、常法的意思。而不易者,他希望編出一套比較完美的字典,能夠讓人們都來奉行的,這是他的期望。朕每念經傳至博。就是說雖然我們現在看到的這些經典,還有經典的註解,到清朝時期前面我們介紹《十三經》跟它的註疏,這個內容是非常豐富的。音義繁賾,這個賾就是繁多幽深。據一人之見,守一家之說,就是個人的一家這個說法,未必能會通罔缺也。這也就是四庫館臣常說的門戶之見,個人的說法未必能夠完全沒有缺陷,於是康熙皇帝就讓大臣從古時候留下來的這些典籍當中,悉取舊籍,按照次第進行編排,並且對於每個字的讀音意思都進行解釋。他所根據的就是《說文解字》還《玉篇》,同時還採用了《廣韻》、《集韻》還有《韻會正韻》,除了這些文字聲韻學的著作之外,其他的字書,要是一音一義可以採取,可以採納的。他也都會把它採納到《康熙字典》當中來。至諸書引證未備者,就是有的書引證方面不是很完備,它就從經史百子,還有就是漢朝以來一直到明朝這些詩人文士所述,這麼多的典籍當中都是旁徵博引,每一個字的字義讀音還有引證,都使它有所依據。

  然後古今形體之辯,就是一個字從古到今這種形體的,辯就是分辨,辨別的意思。方言聲氣之殊,就是這個字的讀音雖然在各個地方有很多方言,讀音有所不同,但是當他編定了這個字典之後等於說是朝廷統一的規範。部分班列,開卷瞭然,所以這部《康熙字典》一打開就一目瞭然。無一義之不詳,一音之不備矣。康熙皇帝的期望是使得這個《康熙字典》當中每一個字的義理都闡發的很詳盡,而且讀音也都解釋的很準確、很完備。

  凡五閱歲而其書始成,經過了這麼多年這部書是在康熙四十年開始修,到五十五年也就是一七一六年這個時候才完成,總共是五年的時間,才完成就成為這部《康熙字典》。

  於以昭同文之治,俾,這個俾就是使的意思。俾承學稽古者,這個稽古就是要考察古時候的這些文字、典章、制度等等。得以備知文字之源流,對於這個文字從古到今這些義理,源流通過《康熙字典》就可以很清楚的了解。因為這個是皇帝頒佈天下的,所以這些官府吏民,吏民就是官府當中的官員還有老百姓。在清朝的時代就有文字聲韻讀音這方面的統一規範。這對於君王治理天下也是很重要的,這也有點像秦朝時候所謂書同文、車同軌,這樣的一個政治的舉措。

  這是《康熙字典》序文,讓我們了解這部字典的由來。今天因為時間的關係,關於《康熙字典》我們後面會舉例子,跟大家分享如何查找《康熙字典》當中的字,這些內容就留待下一節課再繼續來跟大家做分享。我們今天的課程就學習到此地,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