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學工具書——開啟四庫的鑰匙

  

開吉法師主講  (第二十二集)  2021/6/12  英國漢學院

  尊敬的各位老師,尊敬的各位同學們,大家好!

  今天,我們共同來學習《漢學工具書——開啟四庫的鑰匙》第二十二集。在前面的課程當中分別為大家介紹了文字學的基本要集和聲韻學的基本要集。對於文字、聲韻學的相關工具書,大家就有了概略性的認識。

  前面的課程我們介紹了聲韻學的基本要籍,為大家介紹的是《廣韻》。《廣韻》這部書在《文淵閣四庫全書》當中,是收在經部二三零小學類,我們在目次當中就會看到《重修廣韻》這部書。它的作者,是宋朝時代陳彭年以及邱庸等學者,奉敕就是奉朝廷的敕令而撰寫的。在下面的課程還要繼續介紹的《集韻》,也是收錄在文淵閣本的《四庫全書》的經部二三零,它也是歸屬在小學類,所以我們要介紹的文字、聲韻、訓詁學的基本要籍,在《四庫》當中大部分都是收錄在小學類,就是經部的小學類當中。

  在前面的課程當中,我們採用陳新雄教授也就是伯元先生的《訓詁學》,這裡面介紹的訓詁之基本要籍。已經為大家介紹了《廣韻》的作者和《廣韻》的內容。其中關於《廣韻》的內容這個方面,也簡略的介紹了《廣韻》四十一聲類,《廣韻》四十一聲紐的正聲、變聲,還有四聲及《廣韻》韻目相配表;《廣韻》的陰聲、陽聲和入聲;還有《廣韻》的等呼,《廣韻》的二百九十四韻類和《廣韻》的二百零六韻的正變。介紹的都是最基本的概念,因為我們這個課程不是聲韻學的專門的課程,因此詳細的內容,要在文字、聲韻、訓詁學的課程當中再來學習。

  上節課,我們講到了《廣韻》二百零六韻,它的音讀的問題。伯元先生就有談到,《廣韻》二百零六韻,它的分韻,它有古今嚴格的緣故,從古到今這個聲韻,它有一個發展跟演變的過程。在我們現前的這個時代,如果要考證古音它的音讀。就是古音它究竟是如何讀的,實際上是存在相當的困難。

  像清代的學者段玉裁先生,他曾經為《說文解字》做過註解,這是一位古音學的大家。他能夠分析出支脂之三個韻是屬於不同步,這已經非常了不起了。可是關於音讀這個方面,他依然是沒有辦法,真正推求出古音的音讀。

  西方的漢學家就是瑞典的高本漢先生。他曾經在中國音韻學研究以及考訂《切韻》韻母隨讀表,這個當中他定《廣韻》的二百零六韻的音讀,這是高本漢先生,他最早就是從西方的語音學的學理,來構擬我們中國隋唐的古音,就是隋唐時代的讀音。那麼高本漢先生把它稱作是中古音。

  伯元先生在這裡就有談到,高本漢他所構擬的中古音雖然也存在一些準確的地方,可是依然有很多是值得懷疑的、是可疑的。關於這一點呢,林尹先生根據林語堂的考訂,他也下了這樣一個結論,就是高本漢他關於《廣韻》的音讀的假定,實際在根本上已經動搖了。

  我們知道中國在古時候所用的標註一個字讀音的方法,它是用反切,這個反切的方法,在許多文字、聲韻、訓詁學的這些基本要籍,這些著作當中,大家是常常能夠看到的。反切是從漢朝末年最初創作出來,從漢朝到隋朝,隨著時代的變遷,以及隨著這些著作的撰寫者他的不同,以及一個是時間上再來就是空間上,空間上也有地域的這種差異。因此這個古音它順應著時間和空間的差別,它一定是會產生變化的。更何況在隋朝的時代,像陸法言他所編訂的《切韻》,他是論古今、通塞南北、是非而定。這個古今,它就是一個時間的概念,古今就是從古到今,而南北?南北就是一個地域的概念,是一個空間的概念,這個讀音因為古往今來時間的變遷,以及南來北往不同地區的讀音的不同,它一定是會隨著時間空間的轉變而發生變化的。

  陸法言他做的韻書,林尹先生就有談到,他並不是根據當時口齒而別,當時即使是當時的人來讀,它的這個讀音也不可能是分別的這樣的精細的。所以陸法言當時所做的這個《切韻》,是那個時代的一個標準韻書,而並不是那個時代的標準音,林尹先生就有特別談到這個重點。這是中國和外國,它本身在文字構造方面就有所不同,而且制學系統也是有所差別的。高本漢先生,他雖然是用了他這種西方語音學的學理來構擬隋唐時代的讀音,但是他沒有認識到我們所介紹林尹先生所說的這種差別,高本漢先生他認為二百零六韻韻部就是二百零六音,就是這樣一個概念的錯誤。所以導致高本漢雖然他研究的方法是很好,但是在根本上就產生了錯誤。這點就是章黃學派聲韻學的代表人物,林尹先生他所做的一段評價。

  伯元先生在這裡,他有提出他個人的一個觀點,他認為《廣韻》這二百零六韻,像隋朝時代還有宋朝,陸法言跟陳鵬年這些學者,他們既然可以用二百零六種不同的漢字來作為韻目,從這個角度來設想,伯元先生有談到,也可以考慮用二百零六種不同的語音符號來代表這《廣韻》的二百零六韻。就是拿它作為辨別的符號,這個也是很合理的,《廣韻》這二百零六韻他本身就是書寫系統。

  像我們以前都背過,就是東冬,我記得是竺家寧教授,就有教大家唱過這個歌,讓大家很容易就能夠背下來。所以《廣韻》的二百零六韻,它本身就是一個書寫系統。書寫系統它主要的目的而不在於它正確地韻值,而最重要是在它的系統本身。因此伯元先生對於《廣韻》的二百零六韻按照十六色的次序,對它進行了構擬。當然這個構擬它也是屬於聲韻學課程的範疇,我們在這個課堂上就沒有詳細的再跟大家做說明。

  接下來要跟大家簡單做介紹的,就是跟《廣韻》有關的重要的著述,著重介紹陳澧的《切韻考》。陳澧他在《切韻考》的序文當中就有談到,他認為切韻的舊法應該要從陸法言的《切韻》來考求。雖然《切韻》到我們現在這個時代,他已經失傳了。但是它存在《廣韻》當中,於是陳澧就去《廣韻》的切語上字,把它系聯為雙聲。這個雙聲就有四十類,什麼是雙聲,雙聲就是聲母相同這個部分。那麼他就系聯為四十類。同時他又取了切語的下字,把它系聯為美韻或一類、二類、三類、四類。這個就是陸法言它的韻書的舊法。

  陳澧先生他就有談到說,制小學,這個小學就是指的文字、聲韻、訓詁學。我們現在其實學習這個文字、聲韻、訓詁學的目的,也是希望通過這個小學的工具來幫我們真正的打開經典的寶藏。為什麼?像《四庫全書》當中的許多經典,以及這些經典的註解,它距離我們的時代都很久遠了。即使是這些經典,就是後人所作的注,很多都是漢朝以及唐朝時代的註解。如果我們對於文字、聲韻、訓詁學沒有打下一定的基礎的話,以我們現在的程度來理解古代的經典,就會存在很多的困難和障礙。

  我們現在需要有一定的小學的基礎。這個小學就是文字、聲韻、訓詁學。但這不是目的,這個目的是為了幫助我們解經。也就是師父上人所期盼的,將來漢學院的老師、同學們都能夠講解《四庫全書》裡面的經典,講解《群書治要》。要真正打開這個經典寶藏的鑰匙,這文字、聲韻、訓詁是必不可少的工具。而陳澧先生在這篇序文當中就有談到,制小學,必識字音。這個聲韻是很重要的讀音是很重要的。

  這個讀音,我們在介紹後面聲韻學的基本要籍的時候,還有訓詁學的基本要籍。大家會發現,其實古時候很多的小學類的著作,他有時候解一個字的字義,是用音訓的方法,就是它的解法是跟這個字的讀音有關。所以讀音在我們理解經典的這個方面是佔著很重要的作用。而識字音必習切語,因為古人就是用反切來註解讀音的。陳澧他著這一部《切韻考》這部書,就是讓我們明瞭陸法言所做的《切韻》。以吾師孫氏之傳音,這一段就是陳澧《切韻考》的序文。這是關於《廣韻》的一個重要著作。

  第二點,伯元先生就有介紹到他的條例。也就是系聯的條例。雖然陸法言他的《切韻》的書已經失傳了。而到唐朝的時代,孫愐所著的《唐韻》也已經失傳了。在宋朝時期,陳鵬年這些學者,他們做了《重修廣韻》,他依然是提陸法言傳本。陸法言就是《切韻》的作者。所以我們現在根據《廣韻》來考證陸法言的《切韻》,還是可以了解它大概的面貌是如何。

  關於這個切語之法,我們首先就要了解什麼是雙聲,什麼是疊韻,什麼是清濁,還有平上去入。這個是一個基本的概念。

  什麼是雙聲?因為反切它是用兩個字來定一個字的讀音。這裡就有反切上字跟反切下字,因為它是兩個字,第一個字就是反切上字,第二個字就是反切下字。而反切上字跟它所切的字是雙聲,這個雙聲就是指它的聲母是相同的。

  反切下字跟它所切的這個字是疊韻的關係。疊韻的關係就是它的韻母是相同,還有它的讀音。也就是平上去入也是相同的。因此上字就是反切上字,它所定的是清濁。而反切下字,它所定的就是平上去入。這是關於反切的一個基本的概念。切語的上字,跟所切的字,它既然是雙聲的關係,也就是聲母相同這個關係,跟這個切語上字同用、互用、遞用,這些字它的聲一定是同類的。就是根據這個原則,係聯為切語上字四十類,這四十類有編程表要把它列出來。

  這個反切當中切語下字跟所切的字,它們之間是屬於疊韻的關係。切語下字,同用、互用、利用者,它們的韻也一定是同類的。根據這個原則,系聯為每個韻的一類、二類、三類、四類。編程表這是橫列,就是在橫列當中能夠看出來。

  《廣韻》當中同音的字它不分兩個切語,這個就是陸法言在做《切韻》的時候,他當時所用的舊例就是如此。而切語上字既然系聯成同類,但是也有同類而不能系聯的這種現象產生。這是因為他的切語上字兩兩互用,是這個關係,這都是陳澧先生的系聯條例。

  我們現在考《廣韻》一個字有兩種讀音的情況,互助切語。它同一個音的兩個切語,它的上面兩個字,它的聲一定是同類的,這也有許多例子可以證明。

  切語下字它系聯為同類,但是也有它實際上是同類卻不能夠系聯的。這是因為它的切語下字,兩兩互用的緣故,這個也有很多例子。以上就是陳澧他所做的這個系聯條例,這個系聯條例對於《廣韻》的研究是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力。根據陳澧的系聯條例,就能夠分清楚反切上字跟反切下字的類別,這對於古聲紐、古韻部也是具有很重大的影響。

  章黃學派的章是章太炎,黃就是黃侃先生,就是黃季剛先生。黃季剛先生,他就曾經說過,說定為十九侃之說也前無所因,然基於陳澧之所考,這個陳澧就是指的我們現在所介紹的《切韻考》的作者,使得由此。這是黃季剛先生曾經講過這樣的話。

  關於《廣韻》這是一部聲韻學的著作,在這部著作當中,它除了聲韻學方面的貢獻之外,實際上我們學習姓氏學,有些時候也可以參考《廣韻》裡面的註解,為什麼呢?因為《廣韻》它對於有一些姓氏的解釋,也是很珍貴的資料。

  比如我們在講解,跟大家分享《聖學根之根》的《百家姓》這個課程,有很多姓氏我們所選用的註解,就是《四庫全書》裡面的註解。一個是王應麟先生的《姓氏急就篇》,還有一個註解就是《萬姓同譜》,這都是收錄在《四庫全書》當中。而《姓氏急就篇》有的時候王應麟先生也會特別講,在《廣韻》當中有什麼解釋?也會把這個《廣韻》的解釋用在對于姓氏學的註解當中。當然這一點,就是說四庫館臣在提要裡面是對《廣韻》這個做法有所批評的,這個原因就是有的時候《廣韻》的這個註解,它對于姓氏的解說寫的內容太多。這就不符合韻書的標準,因為它是一個聲韻學的著作,它並不是類書,就不能說像百科全書一樣包羅萬象,把很多內容都寫進去。畢竟韻書具有韻書的一個體例,但是我們也不難理解,畢竟《廣韻》這部書是出現在宋朝這個時期,宋朝是文化很發達的一個朝代。而且在姓氏學方面,宋朝的許多學者都非常重視家譜。

  比如像師父上人 ,這個徐氏,有徐氏家譜。徐氏家譜前面的序文,就有朱熹朱夫子所做的序。

  姓氏學還有家譜,在宋朝時代朝廷上下也都非常提倡的。這個跟儒家的教化在宋朝時期產生很深的影響是有關的。

  因此《廣韻》它作為韻書,這裡面還含有很多姓氏學方面的資料跟線索。我們想這也是有它存在的一個時代背景,因為你尊崇儒家的教育,一定就是要尊崇孝道。那麼孝道這家家戶戶的祠堂,每個姓氏它的源流,這都是跟推行孝道的教育有關。我們在講解《百家姓》有的時候也要參考到《廣韻》這部書,因為《廣韻》就有談到姓氏學,每個姓氏它的源流在這裡面也記載的很清楚,用《廣韻》來做參考,這是很有參考價值的。

  我們在這裡就舉一個例子,這是在講解《百家姓》的時候講到蔣這個姓氏。蔣這個姓氏,王應麟先生在《四庫全書》子部十一《姓氏急就篇》這個註解當中,就有談到蔣氏周公之子,伯齡方蔣。就是周公的兒子伯齡被封在蔣這個地方。於是後世的子孫。就以國名蔣作為姓氏。其中王應麟先生最後就有談到,漢朝時代有一位蔣姓的代表人物叫蔣降兮,這個這個記載是出自於《廣韻》。

  我們就用《四庫全書》的《廣韻》,來給大家查找一下蔣這個字。我們同學手上的這個《廣韻》的本子,可能也有單行本,查找起來就更加的方便。首先我們知道這個蔣在《廣韻》當中,它是養地三十六。我們要先確認一下這個字,平上去入它到底是讀什麼音,比如說它是上平聲,如果是上平聲,就可以從廣韻的卷一開始找。到了卷二,我們看到卷二開始就是下平聲。這就是平上去入,這個平聲它有分上下。我們看到蔣這個字,它是屬於上聲,上聲在《四庫全書》本當中的《廣韻》,它就是收在卷三。我們翻到《廣韻》卷三,從《廣韻》卷三開始這就是上聲就收錄在這裡。這個蔣呢?它是屬於養第三十六。於是我們在《廣韻》的卷三就可以查到養第三十六。到養第三十六我們就可以在卷三當中去找養第三十六是在什麼位置?就從這個二三六至三零九這一頁,就是《廣韻》卷三開始。我們就往後找,往後找就會找到三十六養是在二三六至三三八這一頁。之後在三十六養第下面,很快就找到蔣這個字。蔣這個字在《廣韻》當中的註解是國名,就是在古時候蔣它是蔣國,它還不是姓氏的時候,它是一個國家的名字。很多姓氏都存在這個情況,比如說徐這個姓氏,它也是跟徐國是有關的。

  蔣它是國民亦姓,蔣它也是一個姓氏。《風俗通》當中說,周公之胤,這個周公之胤,就是周公的後世。所以蔣這個姓氏,它的祖先就是周公,也就是西周這個時代,這位忠心耿耿的大臣,也是孔老夫子最為佩服的一位聖賢之人。蔣這個姓氏就是周公之胤,就是周公的後代。又漢複姓。漢有曲陽令蔣降西。這句話就是王應麟先生在《姓氏急就篇》當中,引用的這個漢蔣匠熙,也就是漢朝的時代,有一位曲陽令,曲陽令就是他的官職叫蔣匠熙。最後說又子羊切,這子羊切就是蔣這個字它的反切。這是給大家舉一個例子,就是我們在講《百家姓》的時候,也曾經在很多姓氏的介紹上面用過《廣韻》這部韻書。

  我們PPT上面這裡還有《萬姓統譜》,《萬姓統譜》在最開始凌迪知先生也都會先介紹這個姓氏的源流。凌迪知大家可能不一定很熟悉,但是對於他的兒子凌濛初,大家可能就比較熟悉。凌濛初就是《三言二拍》其中二拍的作者,凌迪知就是凌濛初的父親。

  蔣這個姓氏在《萬姓統譜》當中就有介紹。樂安商音周公第三子,伯齡封蔣,以國為氏。這就是蔣這個姓氏的由來。就是周公的第三個兒子叫做伯齡,他被封在蔣這個地方,於是就以蔣國的蔣作為姓氏。

  國在汝南期思縣,傳言凡蔣、邢、茅,就是蔣姓,邢姓還有茅姓,這三個姓氏,都是周公之胤,這個胤是同印。為什麼在《四庫全書》本當中,這個胤會少一個筆畫呢?這個原因也是跟避諱有關,為什麼?因為雍正皇帝,他的名字叫胤禛。因此在《四庫》編寫的時候,除了要避我們前面遇到的像玄燁的玄,除了要避玄,所以鄭玄都叫做鄭源,或者叫鄭康成,而不會叫鄭玄,這是在《四庫全書》裡面都是必須要避的諱,就是清朝的君王。那麼胤也是一樣的,就是胤禛,就是雍正皇帝。所以這個胤就少一個筆畫,胤就是子孫相承續的意思,所以蔣姓,邢姓和茅姓這三個姓氏,都是周公的後代。

  《萬姓統譜》裡面也有這段文,這裡所說的周公之胤就是出自於《風俗通》,《風俗通》的記載,在《廣韻》裡面就有記錄。

  我們在PPT上,給大家展示的還有《新校宋本廣韻》,這個是洪葉所出的。查找的方法,跟我們查找《四庫全書》是一樣的,比如說我們在最開頭這個《廣韻》韻目辨檢表就會看到平聲上,平聲下,上聲。就是平上去入它分開之後,我們在上聲就會找到養第三十六,養第三十六,它是標註三百一十頁,所以我們打開三百一十頁在這裡,三十六養這個地方就會看到蔣這個字,我們用紅色的框框把它框出來,大家就一目瞭然。

  內容剛剛已經讀過了,用四庫本這個《廣韻》給大家讀過了。因為這個洪葉的本子,它是新教的宋本廣韻,因此我們會看到它上面也有很多眉注上,有很多內容是方便在學習聲韻學的時候,方便使用的,這是一個單行本。關於《廣韻》的介紹我們這節課就補充到這裡。

  下面要為大家介紹的另一部聲韻學的基本要籍,就是《集韻》。

  集韻我們首先來看一下,伯元先生在訓詁的基本要籍當中,就有給大家介紹《集韻》這部書。《集韻》首先就是集韻的內容。《集韻》這部書,它一共是十卷。它平聲有四卷,上聲去聲跟入聲各有兩卷。而它的字數是五萬三千五百二十五字,這就比《廣韻》多出了二萬七千三百三十一字。所以宋朝之前,在典籍當中所出現的這些字,可以在《集韻》當中充分的體現出來。

  伯元先生對於《集韻》這部書的評價是,這部書可以說是集傳統韻書大成之作,這是一部集大成的著作。而《集韻》也是從陸法言的《切韻》以來,最後一部傳統的韻書。它有很多地方在《廣韻》的基礎上有所變更,就是《廣韻》的不拘有所變更。王應麟先生在《玉海》當中曾經介紹過。關於《玉海》這部書,我們後面的課程在檢察事物掌故事實的工具書,這個部分就會跟大家介紹《玉海》。

  王應麟先生他其實對於中國傳統文化也做出了特別重大的貢獻,我們學習了《十三經註疏》,這裡面有的註本就是由王應麟先生,因為他的大力的保存,才把漢人的註解保存下來,而不至於失傳。而且像《三字經》,就有《說法三字經》,這部童蒙的經典是王應麟先生所作的。我們講《百家姓》用的也是王應麟先生的註解。此外他還有《玉海》這部書。像宋朝時期,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就是王應麟先生把他提拔起來的,這也是一位了不起的學者。

  王應麟在《玉海》當中說,《集韻》十卷,這是景祐四年,就是宋朝時期,由翰林學士丁度等承詔撰,承詔也是奉皇帝跟朝廷的詔令而撰寫的。在寶元二年九月,《集韻》這部書完成之後,就進獻給朝廷,到了十一日進呈頒行,就是朝廷正式的就把《集韻》這部書頒行天下。

  在《集韻·韻例》當中就有談到,先帝時,這就是講《廣韻》這部書是在《集韻》之前,那個時候呢,編輯《廣韻》的時候就已經讓陳彭年和丘雍這些學者,他們根據隋朝時代陸法言所作的韻書,也就是《切韻》舊為刊譯。

  到了景祐年間,宋祁,那麼宋祁這個人,那大家如果學過這個童蒙課程應該也不陌生,有大宋小宋之一就是宋祁。還有除了這個宋祁之外,還有鄭戩這個字念減。鄭戩,這些都是參與編寫的學者,他們對朝廷提出了一個建議,認為陳鵬年和丘雍,他們所做的這個廣韻,多用舊文,繁略失當,就是存在這樣的問題,因此有重修的這個需要。於是朝廷下詔,就讓宋祁還有鄭戩,這些學者與國子監直講賈昌朝、王洙這都是參與的學者,就對於《廣韻》這部書重新做修訂。負責人就是刑部郎中知製誥丁度,就是由丁度來負責,此外還有禮部員外郎知製誥李叔為之典領,就是他們負責來編輯《集韻》這部書。今所撰集,務從該廣。此外對於《集韻》當中所收集的各種經典歷史諸子還有小學的這些書,因為它編韻書的時候也要參考很多參考資料,對於引用的這些參考資料,也一定要考核,這些字的準確度等等,要反覆的去校定參定。

  這個韻例,它一共講了十二條,這十二條我們就不一一的全部介紹,因為它這個內容比較長。就舉個例子,比如說《集韻》字訓的部分,它是按照許慎的《說文解字》來做的。許慎沒有收錄的內容,就參考其他的書。古文見經史諸書可辨識者取之,這是它的第二個條例。就是古文的部分,在經典歷史這些典籍當中,能夠清楚地辨識,比如它不存在這個校勘的這些問題。就會把它取進來,這是第二條。第三點就是經典當中,比如說這個字它是一個多音字,它有各種不同的讀音。那麼先儒傳授各欲名家,今並論著,以梓群說,就各種不同的說法,他也都會採納。還有凡姓望之出,舊皆廣陳名系。這就是《廣韻》存在的一定的問題,就是清朝時期的學者對它也是有有所批評的,就是韻書本身,它最主要還是就是把一個字,它是什麼意思,以及它的讀音要解釋清楚,它不是類書,不是百科全書,所以有一些太冗長的部分,就不應該收錄太多。這裡他就談到姓旺之初,就是關于姓氏學方面的內容,就是如果你講得很詳細、很豐富,這對於一個聲韻學的著作來講,不符合它的體例。而且看起來復類譜牒,看起來就很像是這個家譜這樣的內容,所以在《集韻》編輯的時候,這個部分只說某姓,就不會像《廣韻》這樣講很長的內容。還有字有成文,相因不釋者,今但曰闕,以示傳疑,這都是屬於它的十二個體例之一。那這十二個體例,我們就不一一的介紹,這內容比較長。

  下面還是《集韻》的韻例的內容,述夫宮羽清重,篆籀後先,這宮羽清重就是屬於聲韻學的內容。篆籀後先,篆就是《小篆》、《大篆》,籀就是籀文。篆籀後先所指的就是文字學,這方面的解釋。總括包並,在集韻當中,它既有聲韻學的內容,也有文字學的內容。種別彙聯,列十二凡住於篇端雲。所以前面它一共有十二條,就是像我們現在所說的凡例等於是這樣的意思。字呢,它這裡一共是五萬三千五百二十一。把它分成十卷,朝廷下詔,給它取名叫做《集韻》。這就是《集韻》的內容。

  再來,伯元先生在這裡列舉出《集韻》跟《廣韻》的異同,也就是《集韻》這部書跟《廣韻》,他們之間有什麼相同的地方和有差異的地方,有把它列出來。《集韻》的韻數跟《廣韻》是相同的,但是韻目它和《廣韻》、《禮部韻略》都有異同,就是彼此之間是存在差異,而不是完全相同的。第一,就是獨用同用之注。景祐年間,這是戴震先生在《聲韻考》當中就有談到在景祐年間,與賈昌朝請,就是他的向朝廷請求,韻窄者凡十三處,許令附近通用,這裡有談到。伯元先生在這裡有列舉了,根據前學嘉寓韻目表所附改併十三處表。這個如果有拿到這個課本,可以自己來參考。

  《廣韻》獨用、同用例的舊第,跟現在通行的這個《廣韻》,就是在伯元先生著作當中所列的這個表,和現在通行的《廣韻》還是不同的。這點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講得就很詳細,我們後面會給大家做介紹。

  第二,就是韻中收音之殊,它所收的音之間的這種差別。它每韻當中所收的音,《廣韻》跟《集韻》有差異的地方是很多的。伯元先生有列了十條,這個大家可以自己來學習。

  再來,改類隔為音和,在《集韻·韻例》當中就有談到凡字之翻切,從前是以武代某,以亡代茫,這個情況叫做類隔,到了《集韻》這個時代,它全都用本字。凡是《廣韻》是類閣的部分,在《集韻》這部書當中都改成音和。這是第三。

  第四,就是盡刪互注切語,就是把互注切語刪掉。在《廣韻》當中一個字兩個讀音,這個互注切語《集韻》當中,就對它進行刪除,這是第四點。

  第五,就是字次先後有序。在《廣韻》這部書當中,同韻當中,一個字的先後,是比較雜亂的。比如你要查找的時候,就會有點不方便。而《集韻》它根據聲紐發音的類別,來安排這個字的先後次序,它韻字前後相屬這種安排,它是有受到等韻的影響。這一點伯元先生也有列表來列舉它們之間的不同,就是用《廣韻》、《集韻》來對比。

  第六,就是《集韻》它有改進切語上字。《廣韻》它切語上字,就是反切當中第一個字,叫切語上字,它往往跟所切的字聲調是不同的。而《集韻》往往會把它改成同一個聲調,比如平聲字,它的反切上字就用平聲,上聲字反切上字就用上聲。《廣韻》當中,只有三等字反切上字是自成一類。其它的一、二、四等在這方面就沒有加以區別,這是第六點。

  第七,就是反切上字增多。《廣韻》的反切上字,它是四百五十多字,到了《集韻》這個時代,《集韻》它的反切上字就增加為八百六十多字,這幾乎是廣韻的一倍。

  第八,就是字音的多寡有所不同。《廣韻》它所說的反切一共是三千八百七十五音。而《集韻》它一共有四千四百七十三音,所以它一共有增加了五百九十八音。這是字音多寡的不同。

  第九,是聲紐的數目有差異。這個《廣韻》的聲紐,根據陳澧跟黃侃,黃侃就是季剛先生他們所考證的《廣韻》的聲紐是四十一聲紐。而《集韻》它的聲紐根據白滌洲<集韻聲類考>所考定的是三十九類。跟《廣韻》的四十一類就不同。這是《集韻》跟《廣韻》的異同。伯元先生就有列舉出了九條。

  接著我們看第三就是介紹關於《集韻》的重要著作。《集韻》的重要著作伯元先生主要是介紹了方成珪的《集韻考證》這個著述。

  再來就是黃侃黃季剛先生的《集韻聲類表》。《集韻聲類表》,黃季剛先生,他在<切語校字>後面有一段文,這段文呢,我們看了也覺得特別感動,就是民國時代的學者,他們治學的態度跟精神,確實是讓人很佩服。文中他談到這個丙寅,就是民國15年,黃季剛先生,在人日,人日是什麼時候呢?我們過年的時候都會知道正月初七,這一天就是人日,季剛先生,你看正月初七,雖然已經破五了,但是它還是在過年的這個期限,就是中國古人過年最晚可以過到二月二龍抬頭,那至少也要過到元宵節是吧?可是他在人日,就是正月初七,這是一般人都還在過年的時候,季剛先生就是黃侃,他每天白天要接待一些客人,很多俗世雜務需要去忙去應對,等到這些客人都離開之後,到晚上他就開始讀書,一直讀到深夜,五鼓他才睡覺。所以這個<切語校字>他就有寫一段文談到說,筆至夜漏五下乃畢,就是他連夜的在讀書,在寫書。這還是人日,人日是正月初七,因為人日就是每個人都是這天生日,我記得好像就是女媧造人的這個故事演變過來的。

  我們以前在新加坡,馬來西亞這些南洋的國家,師父上人在新加坡講經,在南洋這一帶弘法。我們去聽經的時候,像過年到了正月初七,大家都是要出去吃飯,都還是過年的時候都很開心,大家覺得這一年到了這些重要的節日,有些長輩也會帶我們到外面去吃飯,然後教導我們很多道理。就是這樣的一個年節的時候,季剛先生在完成他這部著作,他還是等客人離開之後,他就一直讀書讀到深夜,同時也在繼續編寫他的這個著作。我們看民國時代的學者,他這個治學的態度,真的是讓我們特別感動。

  其實儒釋道的聖賢的教育,我們要發心來承傳,要弘揚,也是要下一番苦功夫,就像師父上人年輕的時候,經常讀書讀到半夜,深入經典,不下一番苦功夫,怎麼可能能夠把這個經典的堂奧,它最深奧的這個道理能夠真正領會呢?所以天道酬勤,上天它都會給予報酬最多的就是勤勞的人,絕對不會給一個懶惰的人,不會把這個福報賜予他,這福報賜予的都是特別勤學好學的人。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更何況像我們的資質稟賦,跟季剛先生跟章太炎先生比起來,又差的太遠了。所以一方面我們底子就不好,如果後天還不肯勤學,還特別懶散懈怠的話,什麼時候才能成才啊?真像古人說的,待到驢年,就是十二生肖沒有這個驢,一直到驢年你才能夠成就。

  通過這段文可以看出,為什麼章黃學派他在文字聲韻訓詁學當中能夠有這麼大的成就,除了自身的稟賦之外,除了年輕的時候,童蒙時期所打下的童子功的功夫之外,後天的勤奮跟努力都是分不開的。

  關於黃季剛先生,他的這個著作《集韻聲類表》。伯元先生有一段評價,他說,夫宋元等韻圖表,就是宋元以來的等韻圖表,這些文字聲韻學家,自古以來,都沒有人以聲類作為綱。而以聲類為綱的,就是從蘄春的黃季剛先生開始的,就是從黃侃開始的。自有黃侃先生的《集韻聲類表》之後,從這個表當中就可以了解《廣韻》跟《集韻》這兩部韻書,它韻部的開合,以及它每個韻所包含的聲紐也是有出入的。這是伯元先生關於《集韻聲類表》的評價。季剛先生他《集韻聲類表》也有單行本,他有提出來是民國二十五年開明書局有影印本。關於《集韻》伯元先生的介紹,我們就為大家分享到此地,當然介紹的也都是最基本的概念,因為我們也是強調,畢竟我們這個課並不是文字聲韻訓詁學的專業課,所以也只能點到為止,日後如果有同學要再深入的話,這個可以再去聽一些老教授所講的這些課程。

  在《四庫全書》當中《集韻》這部書,同樣收錄在文淵閣本《四庫全書》的經部二三零,就是在小學類這裡,在《重修廣韻》的後面就是《集韻》。我們在目次當中會看到是宋丁度等學者,他們是奉敕撰,這也是朝廷下詔來撰寫的。

  這是在四三三,就是我們在PPT上有展示給大家看。大家打開到四三三這一頁,開始就是《集韻》的內容,在這裡跟大家介紹一下《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的介紹。舊本所提的《集韻》十卷,它是宋朝時代的丁度,有幾位大臣奉敕撰,是朝廷下了詔令來編寫的,那麼前面有韻例剛剛有給大家介紹過,它一共是十二例,十二條韻例。

  這裡就有談到景祐四年,太常博士直史館宋祁,宋祁就是宋朝時代的大宋小宋,這是兄弟二人其中之一,太常丞直史館鄭戩,這都是宋朝時代的學者。他們提出陳彭年丘雍所做的《廣韻》,多用舊文,繁略失當,這是《廣韻》還是存在一定的問題。所以朝廷就下詔讓宋祁,還有鄭戩這些學者以及國子監的直講賈昌朝和王洙一起來修訂這部《集韻》。刑部郎中知製誥丁度,還有禮部員外郎知製誥李淑為之典禮,由丁度和李淑他們負責來編寫的。這段文就是我們剛剛有介紹過《集韻·韻例》當中,介紹這部集韻的成書的經過。同樣內容在晁公武的《讀書志》當中也有記載。但是司馬光先生的《切韻指掌圖》,在序文當中還有一段話。這個《切韻指掌圖》我們在後面有給大家列舉出來,我們可以自己來做參考,這部書在《四庫全書》當中是收在文淵閣本《四庫全書》的經部二三一小學類,我們打開就會看到《切韻指掌圖》,宋朝司馬光所撰寫。明朝的邵光祖檢例。

  我們前面談到這個書,也有跟大家分享過,古人他做學問是全方位的,可以說是全能型的學者,所以不要覺得司馬遷好像只做了《史記》,實際上司馬遷在漢朝時代,他還有參與製定過《太初曆》,這是天文曆法的部分。另外像司馬光先生,我們不要以為他只有《資治通鑒》這部書,這《切韻指掌圖》也是司馬光先生所撰寫的。

  古時候的學者,他在經史等各個方面,包括小學,就是文字、聲韻、訓詁學等方面,這個基礎基本功都是特別紮實,特別深厚。不要說儒家的學者,就是佛家、道家的這些出家人,漢學的底子也是相當深厚的。為什麼說天人師,即使皇帝有問題來向你請教,像古時候這些儒釋道的修行人,他們也都能夠協助君王來指導他們如何治國平天下,所以這是對於世出世間法都是有相當的深入。

  這《切韻指掌圖》我們可以自己來拿來做參考。後面還有《洪武正韻》,這是收錄在文淵閣本《四庫全書》的經部二三三小學類,這也是一打開它就會看到明朝時期的《洪武正韻》。像這些文字聲韻學的著作,都是在經部小學類當中所收錄的,我們這裡衹是把書引列出來,詳細的內容大家有需要學習的時候就可以找來做參考。

  這裡《四庫》館臣所用的這一段文,就是出自於司馬光先生的《切韻指掌圖》的序。在這個序當中他說,仁宗皇帝,也就是宋仁宗詔,下詔翰林學士丁公度。我們看司馬光先生寫的文章,很能夠感受到,文如其人,之前給大家分享的司馬光先生要把《資治通鑒》進獻給皇帝的時候,寫的那段文字,就體現出了一個忠臣,對於君王這種忠心耿耿,那種謙虛謹慎的態度,就是在他的文字當中字裡行間所流露出來的。謙光逼人,所以真正有學問的人,都是這樣的態度。通過他的語言文字寫的文章就可以看出這個人,他的平常的做人就是如此。這裡他也是丁公度李公淑,對人都是尊稱,雖然同樣是宋朝時期的學者,你看司馬光先生,他稱這個同時代的學者,也是一種很恭敬的稱呼。這裡實際上就是丁度跟李淑這兩位學者,增崇韻學,他做《集韻》這部書。自許叔重而降,這個許叔重就是指的《說文解字》的作者許慎。凡數十家總為集韻,最終編輯完成《集韻》這部書,編輯《集韻》也是參考了許多文字聲韻學的著作。而以賈公昌朝王公洙,你看司馬光先生對於人的稱呼,都是特別恭敬。為之屬,就是說《集韻》這部書,是丁度、李淑主編的,參與的學者還有後面這兩位學者。在治平四年,余得詣繼纂其職。我們就看到其實《集韻》,並不只是由丁度、李淑等學者完成的,它是像接力賽一樣,也許這個比喻不是很準確,這本書就像一個接力棒,那是一位接一位的學者陸續地把它完成的,最後這個接力棒就拿到了司馬光先生的手上。

  司馬光先生,他的德行學問,各方面的這個素質,來編這部韻書是綽綽有餘。於是《集韻》這部書,最後是在司馬光先生的手中完成的。繼纂其職,最後完稿、定稿之後,才把《集韻》進獻給皇帝,進獻給朝廷。有詔頒焉,於是由君王、由朝廷頒佈天下。

  常因討究之睱,科別清濁,這是聲韻學的基本概念,有清濁,為二十圖云云。這就是司馬光先生完成這個定稿的時候,他這裡面還有關於聲韻學的圖表夾在其中。則此書奏於英宗時,就是《集韻》這部書,實際上是在英宗皇帝這個時代,才奏報給皇帝跟朝廷的,而並不是在宋仁宗的時代。而且《集韻》這部書實際上是成於司馬光先生之手,在司馬光先生的手上才最終定稿,並不完全是出自於丁度等學者。

  《集韻》它是平聲四卷,上去入各自是兩卷,它的字數一共是五萬三千五百二十五字。跟《廣韻》相比起來就增加了兩萬七千三百三十一字。這個跟伯元先生在訓詁基本要集當中所說的是一樣的。熊忠的《韻會舉要》說這個舊韻,它是只做平聲一二三四,到了《集韻》這個時代,才把平聲改成了上下平。

  我們剛剛看到《四庫》本的這個《集韻》,它也是從平聲「一」開始,就是東冬鐘江,支脂之微。我們都有唱過這個歌,對於《廣韻》跟《集韻》。平聲「一」,這就是在卷一當中。我們接著再翻,《集韻》我們翻到卷二,它就是平聲「二」。我們通過這個可以看到《集韻》,它這個韻跟《廣韻》還是有所差別的。接著往下翻到《集韻》的卷三,看到卷三就是平聲「三」。接著往下看這個《集韻》的卷四,這是平聲「四」,所以它這裡平聲還是一二三四這樣分的。一直到卷五才開始上聲,上聲開始分上下。

  在熊忠《韻會舉要》,說舊韻是作平聲一二三四,《集韻》改為上下平。實際上我們來看《四庫》本就可以看到,舊韻是做上下平,到了《集韻》這個時候才改成平聲一二三四,我們剛剛有翻過。卷一卷二一直到卷四,它分別就是平聲「一」,平聲「二」,平聲「三」,平聲「四」這樣的,所以熊中他說的剛好說反了。

  還有《廣韻》它所注的通用、獨用,在《封演見聞記》當中稱是唐朝時代許敬宗所定的,改併移易其舊部,實際上就是從這部《集韻》才開始的。

  在《東齋記事》當中稱景祐初,以崇政殿說書賈昌朝言,下詔讓丁度等學者改定,韻窄者十三處,許令附近通用,是其事也。這個韻窄者十三處,我們剛剛在介紹伯元先生訓詁基本要集的時候就有談到這一點,就是在比較《集韻》跟《廣韻》的異同。首先第一條就是獨用同用之注。就是《集韻》的韻數跟《廣韻》全部是相同,但是韻目跟《廣韻》、《禮部韻略》都是有差異的。 就是談到獨用同用之注,戴震先生在《聲韻考》當中就有說到景祐年間,賈昌朝之請,韻窄者凡十三處,許令附近通用。這點在伯元先生的著作當中就有根據《錢學嘉韻目表》所附改併十三處表,它整個表都收在這裡面。四庫館臣在《提要》當中就有談到,他用《廣韻》互校。

  平聲併殷於文,併嚴把這個嚴併到鹽添,把這個凡併到咸銜。上聲是把隱併到吻。去聲是把廢併到隊代,把焮併到問。入聲是把迄併到物,把業併到葉貼,把乏並到洽狎。四庫館臣在這裡,他找到的是九韻,就是韻窄者他找到是九處而不是十三處。

  《廣韻》的平聲就是鹽添咸銜,嚴凡跟入聲葉貼洽狎業乏,都跟本書是部分相應。但是和《集韻》它們之間就有所差異。只有上聲是把嚴並在琰忝,把范並在?檻。去聲把釅並在了豔跟?,這個字念忝。把梵定在了陷鑑。也都跟本書部分不相應,而跟《集韻》是相同的。四韻就是前面這個九,前面是九後面這是四,所以知道這個四韻是《集韻》所併的。

  重刊《廣韻》的人他在這個地方搞錯了,他根據《集韻》把它校正,於是把它又移過來,其駁廣韻注。這就是我們前面有談到,關於《廣韻》的註解,在《集韻》當中韻例一共有十二例,我們剛剛已經有跟大家列舉出這十二例沒有全部講,但是其中就有講到關于姓氏這個問題。四庫館臣在這裡談到,就是姓望之出廣陳名系,這個在《廣韻》的註解當中,被學者認為這不太符合韻書的體例,因為它畢竟不是類書。既然如此,關於《廣韻》當中所存在這方面的問題,它就是既乖字訓,復類譜牒。它不符合文字聲韻學著作的這個體例,像譜牒類,就像家譜這一類的,誠為允協。四庫館臣認為《集韻》在這個問題上,在《廣韻》的基礎上做了修訂,他認為允協就是恰當的意思,他認為《集韻》的十二例之一,有提出這個問題是很恰當的。

  至謂?載,他切徒釀細文,因併刪其字下之互注,又把它下面互注的內容進行刪除。則音義俱別,與義同音異之字。這會產生一個什麼問題?就是音跟義都不同,與義相同,但讀音不同,這樣的字難以遽明。這個遽就是突然的意思,就會讓人們無法明瞭。

  所以《集韻》在這個問題上,它所省略的部分,四庫館臣認為,它是省所不當省。還有韻主審音就是作為韻書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讀音,這是它主要要呈現的部分,不主辨體。韻書不像字書,字書像《說文解字》,你看它上面就會有小傳,會有咒文,古文等等。乃篆籀兼登,雅俗並列。重文復見,有類字書。

  在這個問題上四庫館臣也不是很認同《集韻》的做法,他認為這是一個聲韻學的書,你在字體的問題上又有篆書又有咒文,雅俗並列,重文復現。就變成你聲韻學的書又編得像字書。這一點四庫館臣認為,是繁所不當繁。我們看到,其實像《廣韻》、《集韻》,這已經是特別了不起的聲韻學的著作了,但是在清代學者的眼中,他依然是會挑出它的毛病出來。因為這個原因,雖然《集韻》編的很好,在《廣韻》的基礎上有所改定,基於以上這些原因,它相對於《廣韻》來說亦互有得失。它的重新修定有它的可取之處,有它的優點,但是也有它不可取的地方,故至今二書並行。這也就是為什麼一直到現在,《廣韻》跟《集韻》這兩部書,同時流通並行,有了《集韻》之後還是不能夠省略掉《廣韻》就是這個原因,莫能偏廢,這兩部書還是不能偏廢的。這是《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的文。關於《集韻》就為大家介紹到此地。

  後面所列出的《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二三三小學類的《洪武正韻》,以及《四庫全書》經部二三一小學類的《切韻指掌圖》,都只是把目次列給大家看,相關的文字聲韻學的這些著作,大家在《四庫全書》跟《薈要》當中就可以自行去深入學習。

  我們介紹完了《文字學》的基本要集和《聲韻學》的基本要集。接下來所要介紹的第三個項目,就是訓詁學的基本要集。關於《訓詁學》的基本要集,我們首先來看一下《四庫全書》跟《四庫薈要》。

  《四庫全書》我們先看經部的二一五小學類。這個書大家打開目次,前面有學過《十三經》,大家對於這一冊的書應該不感到陌生。這一冊的目次大家就會看到《爾雅註疏》,還有《爾雅注》。《爾雅註疏》這是在《十三經註疏》當中,是晉朝時代郭璞所作的。宋朝時期邢昺的》和唐代陸德明的音義,這是《爾雅註疏》。另外有《爾雅注》這是鄭樵所譔寫的。

  我們這個PPT上首先給大家看的是《四庫薈要》,我們先從《四庫薈要》開始看。《四庫薈要》跟《四庫全書》所收錄的範圍不同,《四庫薈要》它所選擇的範圍是更精要的內容,《四庫全書》所說的範圍是比較廣。

  《四庫薈要》我們先看經部第七十八冊小學類。在目次當中,首先看到的就是《爾雅註疏》十一卷,就是晉朝郭璞所作的注和唐代陸德明音義,宋朝邢昺所作的正義,除此之外還有爾雅翼。還有漢朝時代劉熙所做的《釋名》。魏張揖所寫撰的《廣雅》。還有宋朝陸佃所撰寫的《埤雅》 。這是《四庫薈要》第七十八冊小學內所收錄的。

  大家再來看《四庫全書》,《四庫全書》所收錄的在這冊當中和《薈要》就有所不同。文淵閣版《四庫全書》的經部二一五小學類。大家看目次首先就是《爾雅註疏》,這個剛剛介紹過《爾雅注》。

  下面這部書也是重點要介紹的,訓詁的基本要集之一。這個名字很長,叫《?軒使者絕代語釋別國方言》。它的全名是很長的,在使用的時候只稱它作《方言》,這樣比較簡單。舊提漢揚雄撰,就是作者是揚雄。

  但是關於這個作者,在歷史上有爭議,所以《四庫提要》當中也是對這個問題會有所說明,這裡加上一個舊提,是漢朝時代揚雄所的。而《方言》為它做注的還是晉朝時期的郭璞。從這裡大家可以看到,郭璞不但是為《爾雅》做了註解,同時也為《方言》作了註解。像這些《爾雅》、《方言》、《釋名》、《廣雅》等等,對於我們去了解經典的義理都是很有幫助的,這些參考書就是小學類的著作。這是《方言》。接下來還收錄了《釋名》跟《廣雅》,《釋名》就是漢朝時代劉熙所撰寫的。《廣雅》則是魏張揖所撰寫。這些都是我們在訓詁的基本要集當中要為大家介紹的典籍。

  訓詁的基本要集,第一步就是要為大家介紹《爾雅》。關於《爾雅》,剛剛已經在《四庫全書》的經部二一五目次當中大家有看過了,《薈要》是在經部第七十八冊的小學類,都有收錄《爾雅註疏》。關於《爾雅》這個名字大家應該已經不陌生,《十三經》跟《十三經註疏》前面的課程當中就已經有所介紹,特別是對於四庫館臣所做的提要,我們在前面就已經有所介紹。

  大家看這個《四庫全書薈要》這個書引,除了在這裡會看到簡單的提要,這個提要跟《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內容是不相同的,這裡的題要是比較簡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內容就比較詳細。在經部第七十八冊,我們在小學類《爾雅註疏》的目錄當中,會看到目錄有卷一卷二,一直到卷十一。它的內容有:釋詁、釋言、釋訓、釋親、釋宮、釋器、釋樂、乃至釋天、釋地等等,後面還有釋山水、草木、蟲魚鳥。這個內容是相當的豐富,從卷一到卷十一,大家在目錄裡面就可以看到《爾雅》它所分的類別。

  我們先來看一下伯元先生在訓詁之基本要籍當中為我們介紹的《爾雅》。《爾雅》的作者前面的課程已經有提過,首先就是介紹《爾雅》的撰人,就是它的作者。在《大戴禮記》當中記載孔子所說的話,說「爾雅以關於古,足以辯言矣」,這是孔老夫子所說的話。

  張揖在<上廣雅表>當中認為,《大戴禮記》所說的這個爾雅,就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爾雅》。這是《爾雅》這個名稱最初在典籍當中有所記載,就是在《大戴禮記》這裡所記的。

  《漢書》當中<藝文字>有記載,《爾雅》三卷二十篇。這是《爾雅》備註在目錄,就是從《漢書·藝文志》開始的。

  趙岐在<孟子題辭>當中說孝文皇帝。這個君王他非常重視經典,欲廣遊學之路,因此就設了四個博士,有《論語》、《孝經》、《孟子》,還有《爾雅》,都置博士。這就是《爾雅》,最早列在學官的開始。

  關於他的撰人,也就是《爾雅》的作者呢?有各種不同的說法。首先伯元先生所引的是鄭玄鄭康成的說法。鄭康成在《駁五經異義》當中有說,某知聞也,就是《爾雅》這部書,是孔子的門生弟子所作。以釋六藝之旨來解釋六藝的要旨,蓋不誤也。這是鄭玄的觀點,認為是孔子的門人弟子所作。

  再來,《鄭志·答張揖》這裡面有記載,《爾雅》之文雅,非一家之箸。從這裡可以看出,這是孔子門人所作,但並不是某一個人所做,並不是一個人。有人會懷疑,《爾雅》這部書它既然是孔老夫子的學生所做的,為什麼毛鄭在解釋《詩經》的時候,同樣是根據《爾雅》,卻有不同的說法呢?就是經師他們在解釋經典,是各有取捨,這個也是不足為怪的。

  又記言孔子教魯哀公學《爾雅》,《爾雅》之出遠矣。舊傳學者皆云周公所記也,就是認為是周公所記的。當然有的內容也有後人所作的,這是引用的鄭玄的說法。伯元先生後面也有提到張揖的說法,歐陽修跟朱熹的說法。這個大家可以自己來學習。這是關於它的作者。

  再來就是《爾雅》的名義。劉熙在《釋名》,《釋名》這部書我們後面會跟大家做介紹。這也是訓詁學當中一部很重要的著作。《釋名》是怎麼解釋《爾雅》的?《爾雅》,爾,昵也;雅,義也。那什麼是義?義正也。所以《爾雅》這部書,它本為齊壹殊言,就是各種不同的這種用詞言語,要給它規範統一,歸於統緒。編在這裡各種不同的言語,讓它有條理有次序地列在這裡,並且加以解釋。又云聖人觀古,就聖人去看古人所留下來的這些經典跟著作,可知兼有絕代離詞,不獨當時方語。因為我們後人距離經典形成的這個時代已經越來越久遠了。我們要理解經典當中名詞術語,可能都不是我們現代人所熟悉的,因此就需要通過這些文字、聲韻、訓詁類的這些典籍,讓我們可以把古人聖賢經典的義理解釋的更加的準確和清楚。

  《論語·述而篇》當中說,「子所雅言」,注意這個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什麼是雅言?在孔注當中說。雅言就是正言,正就是正確的正。鄭曰,讀先王典法,就是我們讀古時候的經典,無論是《尚書》,《周易》,還是《周禮》,等等這些經典必正言其音,然後義全。所以把這個讀音和義理都搞清楚,這是很重要的。要是這些文字的問題,聲音的問題都不能搞清楚的話,究竟古人留下經典到底在講什麼呢?我們就不能把它說清楚說明白。故不可有所諱,禮不誦,故言執。《論語·述而篇》當中就有這樣的一段經文,「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子所雅言,子就是孔子,子所雅言則子之常言,亦從方俗。在古時候因為整個疆域,就是國土的面積還沒有特別廣大的時候。事業未繁,在那個時代國土面積比較小。這樣各個地方產生方言、差異的問題相對來說就比較少一點。而且語言就是指各種不同的方言也比較少。其後幅員既長,等到國土的面積疆域不斷的擴張,到秦始皇統一中國,乃至漢朝時代的疆域就越來越大了。謠俗亦雜,隨著這個疆域的擴大,各地的方言的種類也比較多,各種不同的言語也產生了變化,變易者,義同而語異也,他的意思雖然是相同的,可是他的語言會有差異。

  其實這點我們也可以看出,為什麼會有漢字文言文來作為中國文化的載體,這是非常重要的。因為語言跟讀音,都是會隨著時代而改變,所以我們中國古時候這個文跟言,它是分開的,就是人們所講的話,以及這個書面上所寫的這個文言,它是分作兩個系統,文言從古到今它是可以保持不變,可是語言會不斷的發生變化。為什麼像湯恩比博士會舉這個例子,假如說孔老夫子復活,跟現代人進行交流,雖然他們所講的話彼此之間不能聽得懂,如果他拿筆跟紙用寫,古人就是孔子這個時代,孔老夫子所寫下來的一段文,現代人還是可以看得懂的,這就是文言跟漢字它具有這種穩定性和超越時空的效用。

  但是語言、語音等等它就是會隨著時代而改變。正是因為我們中國古人用漢字文言文來作為載體,才使得文化經歷了幾千年的這樣的發展演變,我們現在還能夠看得懂幾千年前古人留下來的經典。就要感恩古聖先賢為我們留下的漢字文言文,它對承傳文化做為一個載體,做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性的貢獻。這就是為什麼在當今這個時代,像師父上人還有許多有遠見卓識的老人家,都在提倡一定要我們繼承漢字文言文。這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無價的寶藏,也是我們能夠開啟《四庫全書》這樣的寶藏的金鑰匙!就是在掌握漢字文言文這一點上。

  今天因為時間的關係,關於《爾雅》的名義,我們還沒有介紹完,這就留待下一節課,我們再繼續來跟大家做介紹。

  好,今天的課我們就學習到此地,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