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學工具書——開啟四庫的鑰匙

  

開吉法師主講  (第十八集)  2021/6/2  台南極樂寺

  尊敬的各位老師,尊敬的各位同學們,大家好!今天我們共同來學習《漢學工具書——開啟四庫的鑰匙》第十八集。

  上一堂課為大家介紹了史部的典籍,編年類的史書,有《資治通鑑》,還為大家介紹了《御批歷代通鑑輯覽》。《御批歷代通鑑輯覽》這部書是在清朝的乾隆年間,由乾隆皇帝下詔編輯的。而雪廬老人在《常禮舉要》的講解當中,也勸勉我們要讀這部《御批歷代通鑑輯覽》。在上節課,我們介紹了這部史書在《四庫全書》當中提要的內容,認識到它成書的過程以及它的價值,確實是一部很有參考價值的史書。

  這部史書在《四庫全書》當中,是收錄在《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九十三,它是屬於編年類的史書。這一冊打開目次就會看到,這是「御批歷代通鑑輯覽(一)」,後面還有二、三等,它的內容是比較多的,因為它所含括的是四千多年將近五千年的歷史,從三皇五帝的時代,一直到明朝時期的歷史都有記載。所以中國上下五千年整個歷史的經過,在這部史書當中就有所呈現,它是很具有參考價值的。

  上節課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原本是要為大家介紹《御批歷代通鑑輯覽》其中的一段內容,因為時間的關係,所以就留到這節課再來跟大家分享。我們在這裡所分享的,是《御批歷代通鑑輯覽》關於太昊伏羲氏的這段歷史。因為我們講述漢學的課程,還有一些傳統文化德行類的課程,是常常需要跟大家介紹上古時期三皇五帝、堯舜禹湯這些明君聖王的故事,尤其是在《聖學根之根》的課程當中,上古時期的明君聖主是常常會出現的。如何來查找他們生平的資料?像《御批歷代通鑑輯覽》就是很有參考價值的史書。所以雪廬老人他老人家對這部書是下了很深的功夫,而且老人家還特別編訂了一部《中國歷史綱目表》,這在雪廬老人的全集當中就能夠看到。因此我們先前跟大家分享《三字經》的課程,講到中國歷史的部分,就常常會用雪廬老人所編輯的《中國歷史綱目表》。

  這節課我們就結合《綱目表》,來看一下《御批歷代通鑑輯覽》中所介紹的太昊伏羲氏的生平。在雪公老人的表當中,這是整個《歷史綱目表》的最開頭的部分:「伏羲氏之世」,然後才是神農氏。伏羲氏之世,「都陳」,陳是在今天的河南陳州,這在《通鑑輯覽》當中就有寫都陳。伏羲氏的發明有畫八卦、造書契和製琴瑟,這在《通鑑輯覽》都有所記載。而在制度方面是教民佃漁畜牧、定四時和制嫁娶。老人家是把綱目為我們列出來,而其中詳細的內容,我們來看《通鑑輯覽》,就會了解到詳細的內容都是什麼。

  下面這幅圖是江逸子老師所繪製的伏羲氏的德相,同時江老師也在文字說明當中,把伏羲氏的生平講述得非常的清楚,那我們就可以結合《御批歷代通鑑輯覽》來看這段歷史,真的就一目了然。

  我們看文淵閣本《四庫全書》史部九十三編年類,打開335-30,這個書影在PPT上面都有給大家呈現出來,所以沒有看到原書,大家就可以看投影片。在這裡首先就談到伏羲氏在位是一百十五年,傳了十五世,太昊伏羲氏。「帝生于成紀。以木徳繼天而王。」木德,我們會看到古代的君王,這是跟陰陽五行的學說有關,它和金木水火土五行是會相對應,譬如說太昊伏羲氏是木德,而軒轅黃帝則是土德。所以黃帝的黃,並不是說黃帝姓黃,不是的,黃帝是姓姬,是姬姓,黃是因為黃帝是土德,土所對應的顏色就是黃色,是這個意思。所以可以用陰陽五行的學說,來講述每一位君王都是屬於金木水火土當中的哪一德。

  「故風姓。有聖徳」,太昊伏羲氏是一位聖人。古時候的這些君王有許多都是內聖外王,他實際上是一位聖人,而他在世間的身分是屬於君王的身分。所以他聖德卓著,他的德行可以庇佑天下的老百姓。「象日月之明」,就如同日月之光一樣,就像太陽跟月亮,太陽跟月亮對於我們人類跟地球是有深厚的恩德,它給予我們光明,給予我們能量,「故曰太昊」。所以這段就是講為什麼伏羲氏被稱作太昊,是稱頌他的德行就如同太陽跟月亮一樣,是聖德卓著的一位君王。

  「都陳」,這在雪公老人的表中也有談到,都陳這個陳,雪公老人說就是今天河南的陳州。這是伏羲氏擔任君王的時候,都城就是在陳這個地方。

  「始畫八卦」,伏羲氏畫八卦,這是伏羲氏對於中華文明一項特別重大的貢獻。「帝徳洽上下」,正是因為伏羲氏有聖德,「有龍馬負圗出于河」,這就是歷史上所記載的河圖的典故;此外還有洛書,河圖洛書。「乃仰觀象于天,俯察法于地,中觀萬物之宜,始畫八卦」,這就是太昊伏羲氏通過對於天地大自然的觀察與領悟。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伏羲氏可以說是一位明心見性的聖人,所以他能夠洞察宇宙人生的真相,通過對於天地萬物的觀察而畫出了八卦。八卦實際上不是我們現代人所狹義理解的,就是算卦看相的,並不是這樣,它所闡釋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是有非常深奧的哲理在其中。

  「卦有三爻,因而重之,為卦六十有四」,八八六十四卦,「以通神明之徳,而卜筮自此生焉」。因此,伏羲氏所作的八卦,它是和天地神明之德相通達的。這是伏羲氏思考宇宙的奧祕,由於他是一位明心見性的聖人,所以他在自性當中流露出了至為圓滿的德能,他能夠洞察宇宙人生的奧妙,通過對於天文萬象的觀察,以及對於日月星辰變化這種洞悉,他又俯察山川的風物,辨識鳥獸草木的屬性,體悟事物之情跟變化,然後伏羲氏就把宇宙承序跟開濟之理,畫成了八卦書契,「據以緣其道順天下」。所以伏羲畫八卦,這是伏羲氏對於中華文明一個非常偉大的貢獻。

  此外,雪公老人在《中國歷史綱目表》當中就有談到,伏羲氏在制度方面,就有教民佃漁畜牧、定四時和制嫁娶,這在《御批歷代通鑑輯覽》當中都有所呈現。此外,他的發明,剛剛介紹的畫八卦之外,還有造書契和製琴瑟。

  我們接著來看,「教民佃漁畜牧」。因為在原始社會上古的時代,人們過的是非常原始的生活,是所謂「茹毛飲血」,去追捕這些禽獸動物,然後直接就吃牠的肉,靠這個來維生。於是伏羲氏深深的體會到,要讓人民有一個安定的生活,所以他就「結網罟以教佃漁」,這也就是伏羲氏為什麼稱作伏羲;還有庖犧,他這個名稱的由來就在這裡,「養犧牲以充庖㕑故」。他教人們如何去結網捕魚,如何去進行畜牧業,從事畜牧業的生產,這樣人民百姓的生活安定下來,在飲食方面就相當的充足。

  這一點我們看《御批歷代通鑑輯覽》上面就有一小段文,大家看投影片就可以看到。這一小段文就是所謂御批,皇帝所御批的內容。「君民之道」,如何可以帶領老百姓、如何來治國平天下?「莫大乎教養」,最重要就是兩個字,一個是教、一個是養。做為君王,他就如同父母一樣,他首先是要養育百姓,在人民百姓生活安定富足的情況之下,同時要對於百姓施與教化。所以做為君王最為重要的,一個是教,一個是養,就是這兩個字。「伏羲氏作佃漁畜牧,皆所以為養也。」這條教民佃漁畜牧,使人民的生活能夠安定下來,這就是伏羲氏做到了養這個字,教跟養,首先在養這方面去落實。「而教即行」,人民生活安定了,衣食不缺,過上溫飽甚至富足的生活,這時候再來對老百姓進行教育,就用這些倫理道德的原理原則來教化百姓。「而教即行其中」,這就是談到伏羲氏教育人民跟養育人民這兩點他全都落實了。「後世視教養為二者,去古遠矣」,後世之人如果認為教育百姓跟養育百姓這是兩個方面,這去古遠矣,實際上它是一不是二。

  這一小段文就是御批,也就是乾隆皇帝看到這段歷史,他有所體悟,就在上面有一段小小的眉註。

  在這之前,譬如說我們看到太昊伏羲氏,在《御批歷代通鑑輯覽》335-30,在太昊伏羲氏這個名稱的上面,同樣乾隆皇帝跟儒臣也有這樣的一段小小的眉註,「三皇五帝之說」,這個說法在歷史上都有存在不同的講法。孔安國在他的一篇序文當中是「以伏羲、神農、黃帝之書為三墳」。這就是歷史上我們會聽到一個名詞,叫三墳五典。究竟什麼是三墳五典?你看這個小註就寫得很清楚,三墳就是指的「伏羲、神農、黃帝之書」,而五典就是指「少昊、顓頊、高辛、唐、虞之書為五典」。「不區分皇帝之號,其說較為簡當」,這個說法就比較簡要。

  通過三墳五典,當然我們以前在講《三字經》的課的時候也有談到過,三皇五帝這個說法,在歷朝歷代也有不同的定義。在這裡用三墳五典這個說法,就把三皇五帝講述得很清楚。三墳就是指的伏羲、神農、黃帝之書,這是三墳,這就是歷史上的三皇;而五帝,五帝在這裡的定義就是少昊帝、顓頊帝、高辛帝,「唐虞」,唐虞所指的就是堯舜,就是堯帝、舜帝,虞就是虞舜的意思。我們看《御批歷代通鑑輯覽》確實不但是內文很重要,就是御批的文也是很有價值的,對於我們學習歷史都很有參考的作用。

  下面說,我們接著教民佃漁畜牧下一段,「以龍紀官」。以龍紀官這就是「因龍馬之瑞」,就以龍的名稱來定下這個官名,就稱作龍師。譬如說春官就是青龍氏,它都跟龍有關,這春夏秋冬,春官是青龍氏,夏官是赤龍氏,秋官是白龍氏,而冬官則稱為黑龍氏,還有中官,中官是黃龍氏,這是以龍紀官。

  還有「作書契」,作書契,在上古時期都是結繩來記事的,因為那個時候既沒有文字的發明,又沒有紙張筆墨這些東西。因為我們知道伏羲氏所生活的時代,是屬於非常遙遠的上古時期。於是伏羲帝就「易之以書契」,就用書契來代替結繩記事的方式。「百官以治,萬民以察」,於是他整個政治都是上軌道,把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條。

  接著是「作甲厯」,這就是天文曆法這個方面。這對於一個國家來講是相當重要,而且在文明的發展之初,制定天文曆法也是一個重要的項目。到軒轅黃帝的時代也能夠看到這一點,黃帝做為我們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在那個時候就有許多在文明方面重要的發明,其中也是有天文曆法這個方面,而實際上這在伏羲氏這個時代就已經有所創作。「帝始立周天厯度,乃作甲厯,日月嵗時,自此而生焉。」所以天文曆法的制定,對於老百姓的生活是相當重要的。因為譬如說人民百姓要從事於農業生產,他就必須要知道天時,後來有像二十四節氣,這個對於指導人民進行農業生產生活,都是很重要的一個指引,而且天文曆法這也是跟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息息相關的。

  再來,「制嫁娶」。制嫁娶這就跟古聖先王教化百姓,用倫理道德來引導人民是息息相關的,因為在五倫關係當中,夫婦這一倫是非常重要的。雪公老人曾經談到這五倫,像父子兄弟都是屬於天倫,而夫婦是半天倫,夫婦剛結合的時候,這還不算是天倫,但是當他們有了孩子,這就是屬於天倫。所以倫理道德這個部分是古聖先王教化百姓非常重要的內容,制嫁娶這就使得男女有別,是端正五倫關係一項特別重要的做法。

  在上古的時代,最初是「男女無別」,於是伏羲帝就「制嫁娶,以儷皮為禮,正姓氏」,我們看到這時候就有了姓氏這個說法。所以中國的姓氏的歷史跟源流也是相當久遠的,雖然我們在講《百家姓》的時候,介紹姓氏的歷史,往往都會是從譬如說文武周公,會從像西周這個時代才開始講,但是我們要是追溯更遠古的歷史,姓氏有許多都是可以追溯到伏羲、神農、黃帝這個時代的,所以中國姓氏是源遠流長的。而這是在伏羲氏這個時代就已經正姓氏,形成了中國人幾千年來強而有力的這種家庭的觀念,就是從姓氏的觀念開始,所以這都是屬於倫理道德方面特別重要的一個做法。這是正姓氏。「通媒妁,以重人倫之本」,這人倫之本就是從夫婦這個地方開始起來,「而民始不凟」。

  制嫁娶這一條說明太昊伏羲氏非常重視倫理道德。我們看師父上人這幅墨寶就有談到,什麼是五倫?五倫就是,我們看在上古的時代,這些古聖先王都是以道、以德來教化百姓。那麼什麼是道?師父上人在這裡就談到,「五倫存於心曰道」。什麼是德?「五常行於事曰德。」這就把道跟德這個定義非常清楚的為我們說出來,而且它又簡單明瞭。所以五倫關係就包括父子有親、夫婦有別、君臣有義、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我們人生活在社會上,必然就會有父子、夫婦、君臣、長幼跟朋友這樣的關係。而下面這個親、別、義、序、信,則是指在這種關係當中,每個人所要盡到的職責、責任跟義務,親、別、義、序、信,就是要落實的德行。而「五常行於事曰德」,這五常所指的就是仁、義、禮、智、信。所以從伏羲、神農跟黃帝這個時代開始,古聖先王就是以五倫五常,乃至後來四維八德這些道理來教化百姓。像伏羲氏制嫁娶這一條,它對於端正人倫的秩序就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

  還有「造琴瑟」,造琴瑟則是在音樂方面的成就。「斲桐為琴」,斲是砍伐的意思,「繩絲為絃」,這有琴有絃,「絃二十有七,絙桑為三十六絃之瑟,而樂音自是興焉」。在古聖先王的教化當中,禮樂的教化都是同等的重要,制嫁娶這一點可以看作是端正人倫,它跟禮是有關的,造琴瑟則是跟樂教有關,這種音樂的教化,它是輔佐君王來教導人民五倫五常、四維八德的關係。例如說古時候的音樂,宮、商、角、徵、羽,它是跟五倫關係相對應的。所以這些德音雅樂,它的內涵都是符合古聖先王倫理道德的教化,音樂的制定也是具有深遠意義的,這也就是聖人教化眾生的一種方式。這是在音樂方面有造琴瑟。

  最後這一條就是「帝崩塟于陳」,太昊伏羲氏在位的時間是非常長的,我們現在來說,因為上古時期,我們看到許多這些君王、臣民百姓,那個時代的人都比較長壽。「帝神靈首出,開物成務,立極萬世」,伏羲氏在位一共是一百一十五年,做了這麼長時間的君王之後「而崩」,崩就是駕崩的意思,「傳十五帝」,後來又傳了十五位君王,到了一千二百六十年之後,神農氏才出現。在這當中一共有十五位君王,這在《御批歷代通鑑輯覽》當中也都為我們列舉出來,譬如說女媧氏,在歷史上,女媧跟伏羲氏常常是並稱的,在歷史上有許多故事,這個我們也在《聖學根之根》的課程當中都有分享過;例如還有有巢氏,有巢氏也是上古時期的聖人,他教百姓蓋房子巢居,因此被稱作有巢氏;還有神農氏,神農氏是在伏羲帝之後過了一千二百六十年,於是神農氏他即位而成為了君王,這也是古時候的三皇之一。

  我們在這裡就列舉這樣的一段歷史,讓大家可以了解一下《御批歷代通鑑輯覽》都是什麼樣的內容,譬如說它有正文,這裡也有小註的註解,在上面又有乾隆時代君臣所作的眉註,就是御批的部分,所以這個內容是相當完備和清楚。像上古時期,有時候我們在上漢學課程的時候,會發現有一些比較遠古時代的這些君王,他們的故事到底要從哪裡去尋找材料?如果大家有參考這一部《御批歷代通鑑輯覽》,許多歷史上的這些故事,我們都可以在這裡找到非常可靠的資料,這對於我們學習漢學和為大家講解漢學的課程,都是有相當的幫助。關於這部史書為大家舉的例子,我們就介紹到這裡,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多多看這部書,多來了解一下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

  我們中國人傳統文化經史是不分家的,它們之間都是相輔相成的關係,所以把這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典故、公案都了解得清楚,這對於我們學習漢學,以及跟大家介紹漢學是很有幫助的。特別是有一些課程,就像我們先前講的《聖學根之根》這種課程,這裡面就牽扯到許多的公案跟故事,有的內容基本上整個上下五千年的歷程,都要跟小朋友們、跟老師們介紹清楚。我們引用的參考資料,在中國的史書當中,如果可以充分利用這些正史類的典籍跟編年類的典籍,對於查找資料是有很大幫助的。

  史部的內容就為大家介紹到這裡,接下來我們來介紹經史子集的第三個部分,就是子部。子部在《三字經》的經文當中就有說:「經既明,方讀子,撮其要,記其事。」這就是王應麟先生在《三字經》當中就提醒我們,學習的過程是先把經典學清楚、學明白之後,就可以來研習子部的典籍。因緣生老師在這裡也有談到,在註解當中也有談到,因為經部這個經的內容是純真純粹,可以讓我們奉為準繩的,所以經是超越時間、超越空間,永恆不變的真理。

  這個經,因緣生老師在這裡就有談到,像「傳統文化」,統,它的原意就是指蠶絲的頭緒,引申為準則的意思。所以談到傳統,並不是所有舊的東西都可以稱作傳統。傳是遺留的意思,而統是準則的意思。所以善道有統,它跟道是相同的,可以與道同歸,可是如果是異端的學說,它不能夠與道同歸,就不能夠稱之為傳統。

  在之前我們也已經介紹過了經部跟史部的這些典籍,學習的次第,按古人的教導,就是先從經典開始學,我們建立了一個正確的宇宙觀、人生觀,與聖人同是非、同取捨,以聖人之心為心,之後行有餘力再去學習其他的內容。王應麟先生提倡學完經部之後接著再學子部,而《四庫全書》,我們所介紹的四部分類法,它的順序則是經、史、子、集。而因緣生老師就有談到,這兩種順序都是可以的,但是我們更加傾向於學了經部之後學子部,也就是王應麟先生說的「經既明,方讀子」。「撮其要,記其事」,這是王應麟先生所談到子部的內容要撮其要,也就是選擇重要的部分來學,這樣我們學習史部就會更加的明瞭和清楚。

  因緣生老師在這裡舉了例子,譬如說我們學了法家之後,再來讀《戰國策》跟《史記》,就能夠清楚的明瞭秦國為什麼用法令能夠統一六國,同時也能準確的了解為什麼用這些嚴刑峻法卻導致了秦國很快的滅亡,因為秦朝的歷史是相當短暫的。這就是「經既明,方讀子,撮其要,記其事」,當我們對於各家的思想、主張有所了解,這時候再來看待歷史,就可以有更加深刻而獨到的眼光。

  我們首先來看《文淵閣四庫全書》的總目三,子部的內容是在總目三當中。先來看一下子部的總敘,這是四庫館臣向我們介紹子部的分類,以及相關的內容。

  什麼是子部的典籍?「自六經以外」,就是《詩》、《書》、《禮》、《樂》、《易》、《春秋》,這些經典之外,「立說者」,就有一些學者他們有自己的見解主張,也著書立說,形成一個學派,「皆子書也」,這些就是屬於子書的範圍,也就是經史子集的子部。最初子部和這些經典的內容也是相混淆的,並不是分得那麼清楚。自從有了《七略》這部著作產生之後,對於經典跟子部的典籍就做了區別,於是子部這個四部分類法當中的一部才確定下來。

  「其初亦相軋」,到了漢朝的時代,就是漢武帝的時代,有一位著名的學者叫做董仲舒,董仲舒,我們先前學過春秋三傳《公羊傳》,這是董仲舒特別有在這方面下過功夫,因此他對於經典是有很深入的了解。而且他的思想也影響到了君王,把儒家奉為正統的決策,從漢武帝的時代開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個政策一直影響了後世幾千年,就是把儒家正統的思想推到了一個非常高的位置。「自董仲舒別而白之。醇駁乃分。」醇就是單純的「純」,它所指的是純一不雜。駁則是指的雜亂。於是經典跟子書,等於說是儒家的學說和諸子百家的學說,它們之間才分得很清楚,在這之前它們的界線並不是很明瞭的,但是因為自從儒家被尊為君王和朝廷治國平天下的一個主導思想之後,其他諸子百家的學說才跟儒家的經典有了一個明確的分界線。

  「其中或佚不傳」,有的是佚失了而沒有傳到後世;「或傳而後莫為繼」,後繼無人,總之也是沒有很好的傳下來;還有「古無其目而今增」,古時候在目錄當中並沒有這部書,後來又增補進去;「古各為類而今合」,古時候它們是分為不同的類別,但是現在卻把它合在一起。「大都篇帙繁富。可以自為部分者」,在四庫館臣編輯《四庫全書》的時候,子部它是如何分的?下面就列舉了子部所含括的內容,除了儒家之外,就有兵家、法家、農家、醫家、天文算法、術數、藝術、譜錄、雜家、類書,還有小說家。另外,釋家還有道家也是在子部當中,但是像釋家只有《四庫全書》有收錄,在《四庫薈要》當中,我們看了它的目錄,它並沒有收錄釋家的典籍。這是康雍乾的時代,同時對於佛教的經典有另外會集成《乾隆大藏經》,所以佛教的典籍收錄在《四庫》當中的相對來說就比較少一點。《四庫全書》主要還是奉儒家的經典為主的,而道家跟佛家,因為佛教有《大藏經》,道家則有《道藏》,所以《四庫》當中收錄它的內容就沒有特別多。

  在子部當中一共是分了十四類,這是指的《四庫全書》,《四庫薈要》我們後面還會談到,它的分類跟《全書》是不完全相同的。

  「儒家尚矣。有文事者有武備」,所以儒家之後,就是以兵家排在它的後面。古時候君王治國,要用儒家的經典做為指導思想,同時軍事武備方面也是他治國的一個重點。「兵。刑類也。唐虞」,唐虞就是指的古時候的唐堯跟虞舜,也就是堯帝跟舜帝這兩位君王,合稱為唐虞,「唐虞無臯陶」,皋陶是舜帝時代的一位大臣,他主管的是刑獄方面的工作。即使是堯舜這個時代,如果沒有像皋陶這樣的大臣在掌管刑獄之事的話,「則㓂賊姦宄」,姦宄指的是犯法作亂的人,這些盜賊和犯法作亂的人「無所禁」。正是有了像皋陶這樣的掌管刑獄之官,所以他可以用國家的法令規章制度,對於這些盜賊和違法亂紀的人進行制約、制裁,進行懲罰。「必不能風動時雍」,時雍就是指的天下太平的景象。所以天下太平,除了進行教化之外,做為一個國家政府,它還是需要有法律規章制度,有刑法來懲治這些犯上作亂之人,這樣才能夠使得天下太平。「故次以法家」,也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法家就排在後面,兵家的後面。

  再來,在中國歷史上就是一個以農為本的社會。「民。國之本也」,人民百姓是國家的根本。「穀。民之本也」,民以食為天,首先要把老百姓溫飽的問題解決了,生活的問題解決了,然後才能夠來推行這些教化、推行教育。農業的生產這也是很重要的,所以農家是排在法家的後面。

  接著就是醫家。醫學對於人民百姓的生活也是相當重要,這點我們看到從軒轅黃帝的時代開始,對這方面很重視的。「本草經方。技術之事也。而生死繫焉。」因為上天有好生之德,總是希望人民百姓可以過著健康快樂的生活,這些明君聖主同樣能夠體察天心,就希望百姓這一生當中都生活得很健康、很快樂。所以有了醫學、醫藥的發明,就可以為老百姓解決這些,這裡說「而生死繫焉」,老百姓他如果生病的話,這時候就可以有草藥醫治他們,有一些中醫的手段和方法可以幫助他們解決病痛。「神農黃帝」,這都是古時候的明君聖主,他們是以聖人的身分擔任天子,他們都很重視醫學這方面的發展,因為這是跟國計民生、跟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的。就像我們現在,看到這個時期出現了嚴重的疫情,這種瘟疫、天災人禍,種種的災禍在歷史上是常常會出現的,這時候做為君王就要想盡辦法能夠為人民百姓找到可以醫治這種疾病的藥方,所以醫家也是列在一個很重要的位置。

  接著所說的就是天文算法。天文算法,剛剛我們在介紹伏羲氏的生平就會看到,在伏羲氏上古的時代,對於天文、曆數就相當重視,因為它也是跟人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重要事情。「重民事者先授時」,授時是什麼意思?就是敬記天時以授於人,使不失農時。譬如我們所舉的二十四節氣的例子,人民百姓要進行農業生產,他要掌握二十四節氣的規律,春耕、夏長、秋收、冬藏,順應大自然的這種變化,因此授時就等於是後世頒行曆書這個意思。「授時本測候」,測候是什麼?測候就是觀察天文,測量氣象。這一點不要說古時候,就是我們現在的社會也都是相當重要的,你看人民百姓每天都要看看氣象預報,要了解一下這兩天的溫度是如何,有沒有下雨等等,這對於百姓們日常的生活工作都是息息相關的事情。「測候本積數」,積數指的就是數學,積數也就是在古時候天文、曆法跟數學是息息相關的,你通過觀察天文,通過這個曆法的制定,它都是跟數學離不開。而積數字面上的意思就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數依次相乘所得出來的數叫做積數,意思就是數學。所以在醫家的後面就列了「天文算法」,這都是屬於子部的內容。

  以上六個方面,我們前面跟大家介紹的這幾個方面,從儒家開始,到兵家、法家、農家、醫家,還有天文算法,這六家「皆治世者所有事也」,做為一個君王,他要治國平天下,都離不開這些方面,不管是軍事也好,法令規章制度也好,農業生產,還有醫學方面的發展,天文曆法,你看做為一個君王要治理國家,這些問題都是跟國計民生息息相關的。

  「百家方技。或有益。或無益。而其說久行。理難竟廢」,所以接下來就列的是「術數」。

  我們會看到在這段提要當中,就把子部所含括的內容為我們講述得非常清楚。因為我們如果要使用《四庫全書》跟《四庫薈要》的典籍,最重要還是要先把它分類的方式搞清楚、搞明白,這樣在查找典籍的時候就會相當方便,我們需要查找哪個方面的這些典籍,了解了《四庫》跟《薈要》的分類,要找這部書就很容易能夠在這個類別下面去找到。否則大家會覺得,這一千五百冊的書這麼龐大,感覺好像對它望而生畏,看起來就覺得很有距離感,好像很難把這些寶藏都打開。所以從目錄、從分類開始著手,是一個比較好的方法,這樣我們對於經史子集這四部它是怎麼分類的,它的目錄,首先把它掌握清楚,整部書就是一目了然。

  天文算法之後就是術數,術數之後就是藝術。儒家有游於藝,「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游於藝雖然是我們學有餘力才來做的事情,但是「一技入神。器或寓道」,體現出以藝載道這樣的一個思想。我們中國傳統上,無論是文學、繪畫、音樂等等的,各種藝術的形式,中國古人都往往是通過藝術來傳達聖賢之道。就如同我們現在在學習這個課程,常常引用江逸子老師所畫的《華夏道統源流圖》,繪畫本身是一種藝術,可是當這個藝術做為一個載體,能夠把聖賢人的教化傳達出來,那麼它就是一種非常好的教育手段。所以在《四庫全書》的子部當中也列有藝術這一類,它是放在術數的後面。

  以上這二家,「皆小道之可觀者也」。它雖然是小道,但是它也可觀,就是在於你怎麼去利用它。往往像這些載體也是一把雙刃劍,你既可以用藝術去闡述殺盜淫妄的事情,同時藝術這個載體,也是可以用它來傳達聖賢人倫理道德因果的教化,看你怎麼去用它。

  下面就是譜錄。「詩取多識」,詩指的就是《詩經》,「易稱制器」,易就是《周易》,「博聞有取。利用攸資」,所以在藝術類之後就是譜錄,收的是譜錄。

  接下來就是雜家。雜家是「羣言岐出」,各種各樣不同的說法,「不名一類」,它不是同一類,「總為薈稡」,把它匯集在一起,「皆可采摭」,「采摭」,摭就是拾取的意思,你從裡面去選取一些精華出來,對於我們還是有用的,因此譜錄類之後就是收錄了雜家。

  接下來是類書。「隸事分類。亦襍言也」,在歷史上,也是把這個部分分在子部。四庫館臣在編《四庫》是沿用了古來的這種成例,也用了古來的做法,所以把類書就放在雜家的後面。這個類書我們後面的課程會跟大家介紹一些類書,這對於我們學習漢學都是非常有幫助的。

  接下來類書之後就是小說家。我們不要認為說小說就是一個普通的文學作品,其實也並不是如此。你看司馬光先生在作《資治通鑑》,他除了採用正史以及雜史的資料之外,甚至連小說的內容他都有採用。而像師父上人也常常跟我們談到,他老人家年輕的時候,因為經歷了戰爭的歲月,那時候做為學生來講,求學是很艱難的,但是那個時期師父上人就讀了中國傳統的章回小說,也就是四大名著,像《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西遊記》等這些章回小說,淺顯的文言文是從這裡學的,還有人生處事待人接物的這些道理也是從這當中學的。這就是說中國古人即使是作小說這種文學作品,他也是會用這種形式來承載倫理道德因果的教化。所以即使是讀古人的小說,都可以在裡面增廣自己的見聞,學到很多人生的道理。

  這裡四庫館臣就有談到,「稗官所述」,什麼是稗官?稗官本來是指的小官,後世就沿用稱小說家為稗官,所以稗官所指的就是小說家。稗官所述,小說家他們所講述的內容,「其事末矣。用廣見聞。愈於博奕」,當然這裡是說,用來增廣我們的見聞也是很有好處的,就是這個意思。實際上,我們不要小看這些小說,譬如說還有一些古人的這些筆記、小說,像《聊齋志異》、《閱微草堂筆記》,《閱微草堂筆記》是紀曉嵐(紀昀),也就是編輯《四庫全書》的這位學者所寫的;還有像《子不語》,《子不語》是袁枚先生所作的。這些師父上人都曾經在《太上感應篇》當中教導我們,不要認為這些只是普通的小說或者是寓言,其實寓言只是一部分,絕大部分的故事都是真實的。我們看像《聊齋志異》,在編寫這部書的時候,作者也是從現實生活當中去選取素材。因此,像《聊齋志異》、《子不語》、《閱微草堂筆記》,這些我們都不要把它看成是普通的小說,實際上它裡面所講述的這些因果的故事,大多數都是真實不虛的,這是師父上人曾經教導過我們。而因果的教育,像印光祖師這樣的祖師大德都是相當重視的。往往通過這些筆記小說當中所記載的因果故事,我們真的是可以明瞭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這個道理在這些故事當中特別明顯的體現出來。

  「以上四家」,譜錄、雜家、類書跟小說家,「皆旁資參考者也」,這都是讓我們做參考的。另外子部還有把釋家跟道家也有收在裡面,這樣我們在子部當中就看到儒釋道都有收錄。後面會再跟大家做介紹。

  下面這句話,做為清代學者的一個觀點,因為他是比較重視經史這兩個部分。「夫學者研理於經。可以正天下之是非。」當然我們學習儒家的典籍,首先就是從經典入手。「徴事於史。可以明古今之成敗。」歷史很重要,這在前面有多次的談到,它對於古往今來興衰成敗的經驗與教訓,都是可以給後人做借鏡的。所以經跟史,這是四庫館臣最為推崇的兩個重點。「餘皆襍學也。然儒家本六藝之支流。」六藝,六藝在古時候有兩種解釋,一個是禮樂射御書數可以指六藝,再來六藝也可以指六經。這個在介紹經的時候有講過,六經就是詩、書、禮、樂、易、春秋,這是六經。收錄在儒家類當中的典籍,它是儒家學者的著作,但是這個著作還沒有被奉為經,就是沒有被收在十三經當中,可是有很多典籍是很有參考價值的。譬如說我們打開《四庫全書》子部的儒家類,第一部書目錄裡面就會看到《荀子》。荀子的書雖然沒有被收在《四庫全書》的經部當中,它並不屬於十三經的範疇,可是荀子做為儒家非常重要的一位代表人物,他的學說是相當有價值的,像荀子的書就是收在子部。

  「雖其間依草附木。不能免門戶之私。而數大儒明道立言」,這個特別重要,儒家後世有許多的傳人,就是儒家學說的繼承者,他們同樣是著書立說,對後世有很大的影響力。他明道立言,他們一生的教化,他所留下來的著作,以及他對於人們所產生的影響都是很深遠的,所以像這類的典籍就可以跟經部、跟史部的內容相互做參考。雖然有的內容是「真偽相雜。醇疵互見」,「醇」我們前面講到過,跟純淨純善的純是一個意思,「疵」則是缺點。就是說,其餘的這些內容雖然它的優點跟缺點都是同時存在的,但是,「然凡能自名一家者」,在諸子百家當中它能夠成為一家,它就有它存在的道理,有它存在的價值與意義,「必有一節之足以自立」,就是這一點。即使他跟聖人所說的這些教化、跟經典的教化不完全相合,但是「存之亦可為鑒戒」,也就是它有它存在的價值與道理,有它在文化傳承等各個方面的意義。雖然它跟經典的內容不完全相合,但是它也是存之亦可為鑑戒。我們後面會跟大家介紹「混元三教九流圖贊」,通過「混元三教九流圖贊」,大家對於三教九流就會產生一個正確的概念、一個正確的看法,這就不會產生一種偏見,覺得這個好那個不好,實際上在聖人的眼中,像三教九流這都是教化眾生的一些手段,也都有它很重要的價值與意義。

  後面這裡有說到,「雖有絲麻。無棄菅蒯。狂夫之言。聖人擇焉。在博收而慎取之爾」。在這裡就提出了一個重要的原則,博收而慎取之。當我們掌握了經跟史,就有一個辨別是非的眼光,跟聖人同是非、同取捨,這時候再來看三教九流,再來看這些諸子百家,那我們自然心中就會有一個標準。

  下面要跟大家介紹「混元三教九流圖贊」。「混元三教九流圖贊」,這是因為我們學《聖學根之根》的時候,這幅圖就是在課本的第一頁,因此我們在這個課上,就有跟同學們介紹過這幅圖。同時在師父上人的攝影棚這邊,同樣也是掛了一幅「混元三教九流圖」。這幅圖是非常有著它特別深遠的意義的。這塊碑是從少林寺的一塊石碑當中所拓下來的,就叫「混元三教九流圖」。這塊碑是唐朝時代的碑,是唐肅宗年間,唐肅宗就是唐明皇李隆基的兒子。我們前面介紹了《孝經》,《十三經注疏》當中《孝經》的註解,就是唐明皇所作的,而這塊石碑就是唐明皇的兒子唐肅宗的時代,在少林寺所刊刻的一塊碑。所以它距離我們現在的年代已經很久遠,有一千三百年的歷史。後來在《聖學根之根》開頭所印的這幅圖,是我們有一位長輩,這個長輩是繪畫的專家,她請她的好朋友來畫的,仿照唐朝時代的這塊碑文來畫的,所以這是彩色的畫像。

  師父上人在談到這塊少林寺的唐代石碑的時候,就特別強調,在一千三百多年前中國就已經走向多元文化,儒釋道三教九流是一家。從這裡可以看出,中國人的心胸確實是特別的寬廣,他有包容這三教九流的心量。所以這塊碑跟師父上人多年來在宣講《華嚴經》、宣講大乘經這個時候所強調的多元文化是一體、多元文化是一家,這個概念是可以相互印證的,因此它特別有意義。

  你看這個圖畫得就特別有意思,我們從正面上來看,是一尊釋迦牟尼佛的德相;如果從側面來看就會看到,其中一面是老子,也就是道家的創始人;還有一面就是孔子,也就是儒家的創始者。所以這三個面孔,釋迦牟尼佛和老子、孔子是畫在一起的,這個代表的就是儒釋道三家是一體不二的概念。三教是眼耳鼻舌身,一體,而九流是五臟六腑,它同在一個人,就是一幅畫,同在一體當中,所以這個畫畫得特別好,它具有很深的表法意義。

  師父上人教導我們,用這來做為我們的扎根教育,譬如說我們學習三個根,學佛,如果前面有了道家《太上感應篇》的基礎,那麼十善業道就容易落實,有了儒家《弟子規》的基礎,同樣也是比較容易落實佛家的十善業道。儒釋道這三個根,就是儒家的《弟子規》、道家的《感應篇》和佛家的《十善業道經》,這三個根落實之後,師父上人說,無論我們學儒、學道、學佛,都會有成就,這三個根是特別重要的。其實我們學儒釋道的聖賢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可以把這些儒釋道聖賢人的德範在我們身上去落實,把他們所講述的經典在生活當中去做到。這個目的,師父上人指導我們,學佛,我們能成佛、成菩薩;學道,我們能夠達到老莊的境界;學儒,能夠做到在自己身上把孔孟的德範表現出來,而成為今天的孔子跟孟子,這都是聖賢人。

  這就是這塊「混元三教九流圖」石碑的表法意義。因為這塊石碑當中所刻的「混元三教九流圖贊」,就和我們現在所介紹的子部的典籍是很有關係,所以我們在這裡也跟大家做一下介紹,結合這篇文來看待子部的分類,就有一個特別形象的概念,而且也會建立一個正確的態度,不會產生種種的門戶之見。我們來看一下這段文,這段文刻在這塊石碑的最上方,就有一段圖贊,「佛教見性,道教保命」,從這個地方開始。「混元三教九流」,三教指的是儒釋道,而九流就是指的農家、墨家、名家、法家、縱橫家、小說家、陰陽家、醫家跟雜家。這個我們剛剛在學習子部總敘的時候就了解到,這很多內容都被收在了《四庫》的子部當中。

  它開頭就講述了儒釋道,「佛教見性,道教保命,儒教明倫,綱常是正」。「佛教見性」,我們知道佛陀教育是釋迦牟尼佛對於九法界一切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所以佛是一位教育家,他是一位多元文化社會教育的義務工作者。這是師父上人在為佛教正名的時候,就把佛教的定義闡述得很清楚。佛陀教育的宗旨是在哪裡?佛陀教育的宗旨就是幫助人們恢復自性圓滿的智慧德能。我們知道每個人自性當中都有圓滿的萬德萬能,人人的自性都是相同的,只是因為現在被種種的妄想分別執著所蓋覆。所以佛陀教育就是讓我們能夠恢復自性的圓滿德能,最終就回歸到本覺本善,也就是明心見性,開啟我們自性的德能,這是佛陀教育的目標。它可以幫助我們超越六道輪迴、超越十法界,最終能夠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這是佛陀教育,它真正是一個至善圓滿的教育。

  「道教保命」,道家教育的宗旨,我們要是通過學習老子的《道德經》跟《莊子》,就可以了解到道家教育的宗旨。而「圖贊」當中它強調的是保命,也就是說道家在保健養生、教人長壽這方面有它獨到之處。當然,道教跟道家也不完全是一個概念,這個我們了解歷史都能夠知道。

  「儒教明倫,綱常是正」,儒家的教育是講明了倫常大道的內涵。所以我們看到這些古聖先王,從剛剛所學習到的太昊伏羲氏到軒轅黃帝,這些古聖先王都特別重視倫理道德的教育,因為在一個社會當中,一定要先把五倫的關係建立起來,每個人在自己的職責當中都可以去盡他的本分跟義務,這個社會才能夠上軌道。所以儒家教育說明了三綱五常都是應行的正道,這三綱就是君臣、父子跟夫婦;當然五倫,我們剛剛有跟大家介紹過,這五倫關係是人生活在社會當中,都離不開這五種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五常則是指的仁、義、禮、智、信,這都是我們應行的正道,這是儒家教育的重點。

  接下來,介紹完了三教之後,就開始介紹九流,從「農流務本」開始。農流務本,農流是強調要恪盡本分,以農為本。我們中國歷史就是一個農業的大國,國家是非常重視農業生產,因為民以食為天,一定要先讓百姓的生活能夠得到溫飽,在這個前提當中,才能夠再去進行其他的這些活動。

  「墨流備世」,這指的墨家,墨家提倡兼愛世人,兼愛、非攻,這都是很墨家的思想主張。「名流責實」,名流,這是名家,名流是主張辨別名實同異,強調名副其實。還有法流,這是法家,「法流輔制」,法家是提倡要用法令規章制度來輔助國家的建設、輔助國家的治理。還有縱橫,縱橫家,「縱橫應對」,這就像我們現在所說的外交家,是屬於縱橫家。在歷史上,這些縱橫家往返於各國之間,提倡合縱連橫。縱橫家就是口才特別好,有雄才辯論,很好的辭令,去遊說各個國家的領導人,在國際當中,就像現在所說的外交家。一直到現在,外交工作依然是特別重要的,國家跟國家彼此之間的往來,都是要靠這些外交部的工作人員來進行這些工作。

  「小說咨詢」,這就是小說家。小說家所蒐集的是各種奇聞佚事、街說坊談,而形成了自己的一派。小說對於推行社會教化也是有很重要的影響,為什麼?因為並不是每一個老百姓都是能夠熟讀經史典籍的,一般的老百姓的文化教育水平不是很高,這時候就要通過藝術的手段,譬如說戲劇、歌舞、小說這些文學作品,來教導他們倫理道德因果的教育。教導他們到底什麼是忠臣孝子,你行善會有什麼果報,造惡又會有什麼果報,這些是通過藝術的形式來呈現的。所以師父上人常常談到他小時候在家鄉,還會在茶館裡面聽人家說書。這都是在從前的社會當中人們,特別是一些老人,都很喜歡在茶館裡面聽聽說書,這裡面就蘊含著很多人生的道理,在這個說書的劇本裡面。其實你仔細去聽,很多都是關於倫理道德的教育,教我們怎麼樣去落實忠孝節義等等的。所以它有社會教化的作用,而且這個作用還是相當之大的。

  「陰陽順天」,這是說的陰陽家,陰陽家要觀察星象,教人隨順著氣候節令的變化來做事情。在歷史上我們分享過很多這樣的例子,古時候有很多的學者善於觀測星象,通過對於星象的觀測,他可以了解到這個國家的政治是不是上軌道,會不會有災難發生等等,這通過觀察天文,是可以對應到我們人世間的日常的政治,還有日常的社會生活等等。這是史書上有很多這樣的記載,譬如說出現了許多災難的徵兆,這時候做為君王、皇后,還有文武百官,他們就要以身作則,在《禮記》當中就有記載。譬如說出現了一個天象,它是代表了君德有虧,或者是男子的德行有虧,這時候往往天子是會去進行祭祀,向天地來懺悔,希望能夠化解災難,這在歷史上都會有記載。這是陰陽家。

  還有「醫流原人」,就是醫學,這個是從古至今就是我們人類生活當中一個重要的課題。醫學的發展,它的目的就是希望可以治病救人,幫助人類可以減輕這些病苦,所以無論是中醫還是西醫,它在我們現實社會當中都是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醫流原人,醫流就是醫學家用醫術來幫助人們恢復人體原有的功能,來保持健康。特別像在我們現在瘟疫流行的時代,天災人禍都非常的多,所以有許多從事於醫學工作者,他都是具有這種無畏的獻身精神,來拯救患者的生命。我們看到很多這樣的報導,也都特別的感動,這種做法都是符合上天好生之德與仁愛之心。

  「雜流兼通,述而不作」,這就是雜家。雜家我們剛剛在子部總敘當中就有介紹過,雜家它是對上述的各種學派都有所了解,它述說他人的學說而不自我創作,這個是雜家。

  這段文在以上的內容就是教導我們九流主要的特點,還有它對於我們整個國家社會的幫助都是在哪些方面。

  九流我們介紹到雜流,這個部分就結束了。接著說,「博者難精,精者未博」,凡是廣泛涉獵,就很難做到門門專精;專精一門,就難免不能做到廣博眾覽,知識淵博。

  「日月三光,金玉五穀,心身皮膚,鼻口耳目,為善殊塗,咸歸于治。」從這開始就是「混元三教九流圖贊」非常重點的內容,就是從這裡開始。我們如何才使得三教九流都能夠彼此之間和睦相處,真正落實三教九流是一家的觀念?這裡就有談到:天地萬物,天體像日、月、星;礦物像黃金、美玉;植物像稻黍稷麥菽這些五穀。像這個五穀,這些內容我們在《三字經》裡面都有學過。乃至我們的心理、身體,還有身體的皮膚、鼻、口、耳、目等等部位,都各有所長。也就是眼睛有眼睛的作用,耳朵有耳朵的作用,鼻子有鼻子的作用,它們個個都是第一,沒有第二,這是師父上人在《華嚴經》中常常談到這一點。你如果覺得說眼睛是眼睛、鼻子是鼻子,彼此之間不能夠分工合作,不能夠很好的配合,眼睛瞧不起鼻子,鼻子瞧不起耳朵,如果是這樣的話,那我們人身一個整體就會生病了。如果反過來,你眼睛見第一,耳朵聽第一,鼻子嗅第一,我們每一個部位都是各有所長,個個都是第一,這就是師父在《華嚴經》當中常常強調的,多元文化、多元宗教一體的概念就是這樣來的。因此大家既然各有所長,個個都是第一,大家如果能夠彼此分工合作,就能夠讓整個宇宙保持著規律的運作,共存共榮,這就是自然和諧的啟示。

  這個比喻在這裡是用眼耳鼻舌這種五官來做比喻,師父上人也常常會引用大樹,還有我們人的五個手指頭來做比喻,就像五個手指一樣,在指尖的部分你看,這個大拇指跟中指、跟食指,它們之間好像都是各自獨立的,可是我們來到手掌會發現,原來這五個指頭都是一體的,只是它的作用不同而已。有了這樣的觀念,我們彼此能夠和睦相處、分工合作,才能夠使得整個宇宙保持著正常的規律來運作,這就是自然和諧的道理。這個理其實是很深,但是它對於我們現實社會是很具有指導意義的。

  「曲士偏執,黨同排異」,有些人不明瞭事實的真相,所以產生了錯誤的想法,這個其實都是妄想分別執著所造成的,就會產生這種黨派、派別之間的紛爭,跟自己想法相同的就成為一黨,與自己想法不同的就對他加以排斥,就有這樣的一個問題。其實這些做法都是錯誤的。

  「毋患多岐,各有所施。要在圓融,一以貫之。」實際上宇宙真的是一個生命的共同體,我們不要在萬事萬物的事相上種種的差別去做分別,要知道萬事萬物都有它各自獨特的長處,而且我們彼此之間是缺一不可的。最重要的就是一定要有寬廣的心量,就像佛經當中說的「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有了這樣的心量,彼此之間才能夠圓融無礙。所以在森羅萬象之中,都有它一貫不變的真理,因為它都是我們自性所變現的,同歸於自性,同歸於心性。

  最後的總結,這句話就是「三教一體,九流一源。百家一理,萬法一門」。於是追本溯源,我們可以看到儒釋道三家都是一體不二的關係,而且九流的學派是同出於一源;百家的學說也都是出自於同一個理體,所有的方法也都同歸於和諧幸福美滿的一門。這就是三教一體,九流一源;百家一理,萬法一門。這幅圖最終總結性的一句話就是這句,讓我們深深明瞭,混元三教九流圖呈現出一個一體不二的關係。

  我們用這樣的一個觀點來看待像子部當中所收錄的,你看它這裡收的十四類,這是屬於《四庫全書》所收錄的內容。後面我們會再跟大家介紹,《四庫薈要》的分類就是和《四庫全書》略微有點不同。我們用剛剛所講述的這個觀點來看待子部所分類的這些,無論是儒家、法家、縱橫家、兵家等等,我們就會產生一種平等不二的觀念,而不會彼此之間去互相看不起對方。

  下面就是《四庫全書薈要》的目錄,我們從這個目錄當中,給大家先看一下目錄前面的經史子集的分類。我們打開目錄1-22頁,在這裡就會看到這是《四庫薈要》的目錄,子部的分類就略有不同。這個紅色的框框,大家可以看到從儒家、法家、縱橫家、兵家、醫家、農家、數術、墨家、道家,接著是雜家、小說家、考證類、雜藝類跟類書類。它和《四庫全書》略有不同,但是大同小異,就是在總體上來說還是比較類似的,只是有一些細微的地方有所不同。

  我們在這裡也有給大家展示的是《四庫薈要》的目錄,通過這個目錄,大家對於子部在《四庫薈要》當中所收錄的典籍就會一目了然。例如,大家打開1-53頁,從這頁開始就是子部的目錄。首先是儒家類,在這裡就可以看到儒家類所收的就有《荀子》、《鹽鐵論》、《說苑》、《揚子法言》等等。翻過來,這個我們沒有放在PPT上,翻過來還會看到,譬如說唐太宗所作的《帝範》,還有范祖禹,這是宋朝時期,他曾經幫助過司馬光先生作《資治通鑑》的學者,他作了一部《帝學》,像這些都是收在子部儒家類這個類別當中。

  接著可以看到像法家類有《管子》、《韓非子》,縱橫家類有《戰國策》,還有兵家類、醫家類。接著是農家類,農家類有《齊民要術》,還有數術類,像《周髀算經》,都是屬於數術類的。墨家類有《墨子》。道家類,道家類大家在PPT上可以看到,這裡就有收錄老子的《道德經》,這是周李耳所撰寫的,李耳就是老子,也就是老聃;註解是魏王弼注,是王弼所作的註解,這是在道家類。此外像《莊子》、《列子》,這都是屬於道家類的。《莊子》,大家看這裡有記載是周朝時期莊周所撰寫的,晉朝時期郭象作的《莊子》的註解,此外這裡還有唐代陸德明所作的《音義》。而《列子》則是周朝時期列禦寇所撰寫的。

  我們如果要查找的話,根據這個目錄當中所顯示的,首先看它總冊次是多少冊,分部的冊次是多少冊,然後再找它的頁次,就能找到這部書。

  後面有雜家類,譬如說王充的《論衡》。還有像我們學習家訓,很著名的北齊顏之推所撰的《顏氏家訓》,也是被收在雜家類,它雖然是屬於雜家,但是它的內容是很有參考價值。

  還有小說家類,譬如說《世說新語》,這是宋劉義慶所撰寫的。這《世說新語》,就像我們在學習《聖學根之根》的課程,很多的故事也是出自於《世說新語》,這個雖然是蒙學類的課程,可是實際上我們一個課程講起來會發現,你要查找的參考資料其實是相當多。還有《酉陽雜俎》,《酉陽雜俎》也是屬於小說家類,這是唐代段成式所撰寫的。

  後面是考證類、雜藝類。

  再來類書類,類書類對於我們漢學工具書的課程也是相當重要,有很多重要的類書,也是學習漢學常常要參考的。例如像《御定淵鑑類函》,還有《御定佩文韻府》,《佩文韻府》這是康熙皇帝時代所御定的,它也是收錄在類書類。有一些典籍我們在後面的課程當中會跟大家做介紹,這都是對於我們學習漢學、研究漢學,還有日後要弘揚漢學,都是常常需要接觸到的這些參考書,這裡有很多書在《四庫全書》跟《四庫薈要》當中都是有收錄的。

  這就是在《四庫薈要》的目錄當中所看到的這些內容。雖然這個書卷帙浩繁,無論是《薈要》還是《全書》,它內容雖然很多,但是當我們把書的分類,把它的目錄都能夠掌握清楚,我們所需要的這些內容就能夠很快的查找得到。當然常常要用的,在坊間有很多通行本,可以自己買來使用。譬如說像《四庫全書》前面我們介紹的《十三經注疏》,用了十多堂課給大家做了介紹,但是它是分在了《四庫全書》各個不同的冊次裡面。後來我們就特別從藝文印書館又訂了一套《十三經注疏》,這個可能英國漢學院有很多同學手上也有,這是院長非常慈悲,特別在台灣訂購之後就寄到英國去。我們如果是長期需要使用這些註解的話,就可以去訂購這些圖書,像藝文印書館的《十三經注疏》,它印刷得也是非常好,只是說它字稍微有一點小,相對於《四庫全書》來說,有一些小註看起來會有點吃力,但是經文的部分它的字還是能夠看得很清楚的。這是長期要使用的,我們就可以備一套在手上,這樣子翻閱起來就特別方便。

  這是《四庫全書薈要》的目錄當中,我們把子部的內容給大家簡單的過一下,其中有一些比較重要的書,日後還會分別來跟大家做介紹,因為這個課程,陳新雄先生是把這個課程歸入了訓詁學的範疇當中,這個是很有道理的。以前我們在學校上這個課,是單獨一個課,就是屬於中文工具書這個課程。以前我們在學校學習,並沒有把它跟訓詁學合在一起,訓詁學是另外有一門訓詁學的課,老師專門開了這個課,也是屬於古文獻專業的一個專業課。但是陳新雄先生,我們看到他是把漢學工具書的內容歸到了訓詁學的範疇,那我們覺得這樣也是非常有道理。陳先生先從訓詁類的這些參考書開始介紹,譬如說像十三經當中的《爾雅》,還有文字聲韻訓詁學的這些參考書,如《說文解字》、《廣韻》等等,《方言》,《方言》就是《輶軒使者絕代語釋別國方言》,這個名字特別長。

  伯元先生是先從文字、聲韻、訓詁學的參考書開始介紹,所以我們後面的課程也是會沿用伯元先生的這種方式,我覺得這樣介紹起來比較清楚。然後介紹完了文字、聲韻、訓詁學的參考書之後,再分門別類的來介紹各類的工具書,這些工具書有很多也是在《四庫》當中可以查找得到的,我們也會從《四庫》當中選取出來跟大家分別來做介紹。因為我們看到陳新雄先生在訓詁學當中,對於工具書所做的分類,大家學起來可能會感覺更加清楚一點,後續會這樣子來介紹。

  所以子部跟集部的內容,我們就不會像前面介紹經部那樣子講得那麼詳細了,因為這當中有很多的典籍,會歸到後面的工具書不同的分類當中,再來分別給大家做介紹,這樣就跟伯元先生講述工具書的內容會比較一致。伯元先生這部《訓詁學》,以及他老人家所作的《聲韻學》,這些著作裡面都有許多很有參考價值的內容,這些對於我們學習漢學都是能夠提供很大的幫助。所以後面我們會根據這個分類(分門別類),再從《四庫》當中去選取這些漢學的資料,它有的是收在經部,有的是會收在子部等等,再來分別做介紹,這樣大家就會比較清楚。

  子部跟集部的內容,我們在這裡只是做概略性的介紹,至於裡面的詳細內容,可以做為漢學工具書的參考的,後面再提取出來跟大家一起來學習。

  今天的時間已經到了,我們的課程就上到此地,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