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學工具書——開啟四庫的鑰匙

  

開吉法師主講  (第十四集)  2021/5/24  台南極樂寺

  尊敬的各位老師,尊敬的各位同學們,大家好!這節課我們共同來學習《漢學工具書——開啟四庫的鑰匙》第十四集。

  在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十三經當中的《孟子》這部經典,並且也為大家介紹了《孟子正義》這部註解。但是因為時間的關係,所以只介紹了個開頭,這節課我們還是繼續來學習《孟子正義》。請看《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我們打開四庫全書總目一經部,在1-706頁,右上角就會看到《孟子正義》這部註解的提要。同樣的內容也可以在《文淵閣四庫全書》的經部一八九四書類,在這本書裡面也可以查到這一段提要。

  在上節課我們介紹了《孟子正義》,這十四卷是漢朝時期趙岐所作的註解,而疏舊本題是宋朝時期孫奭所撰寫的。我們也介紹了趙岐的生平,接下來來看孫奭。孫奭的介紹就比較簡單,孫奭,字宗古,他是博平人。他是生活在宋太宗的時期,端拱是宋太宗第三個年號,在這個期間他考中九經及第,因此孫奭也是一個很有學問的人。在宋仁宗皇帝的時代,他的官位做到兵部侍郎的官職。兵部尚書是正職,等於就是像現在所說的國防部長,他等於是國防部的部長以下,像副部長,就是屬於副職。以及龍圖閣學士。孫奭生平的事蹟可以在《宋史》當中查到。

  《孟子正義》這部註解是趙岐在北海避難之時,我們上節課有介紹過趙岐的生平,他的人生也是經歷了跌宕起伏,經歷很多患難的一生。因此《孟子》經典的註解,也是他在很艱難的環境當中才完成,在孫賓家的夾柱中所作的。漢朝時期的註解,在前面提要當中我們曾經介紹過,漢代的讀書人作註解,往往是在對於經典的訓詁、名物這些方面作註解,這一點和宋朝時期宋儒的註解風格就有很大的差異。可是四庫館臣在這裡就有提到,唯有《孟子正義》這部註解「箋釋文句」,它註解的方式就有點像後人註解的那種口氣和方法,所以和漢代注重訓詁名物的這種風格是稍有一些不同的。

  但是在今天我們看到像何晏的集解,何晏的集解,在前面介紹《論語》,我們有介紹過何晏所作的《論語》的集解。何晏集解在收錄漢朝時期各家學者的說法,它的體例也是跟《孟子正義》的這個體例是相同的。這個就跟經文的不同特性有關,譬如在儒家的經典當中,像《周易》還有《尚書》,因為它的很多內容都是上古時期許多古聖先王代代相傳,因此《周易》跟《尚書》是非常古老的經典,如果沒有對它經文的字句作訓詁解釋,後人是很難明瞭這個經典的義理的。同樣像《詩經》、《禮記》也是如此,如果沒有把它其中的名物解釋清楚,人們也是無法理解《詩經》跟《禮記》這個經典的內容。但是《論語》和《孟子》則是不同。在四書當中,我們介紹過,《大學》、《中庸》是屬於理論,但是《論語》和《孟子》則是孔孟如何把儒家的經典在生活當中落實表演出來,是這樣的一個特性。

  另外《論語》、《孟子》這樣的經典,它的文辭,經文的文句「詞旨顯明」。就像我們現在在讀,覺得它很容易讀得懂,好像讀著讀著就如同跟孔子、孟子在對話一樣。因此,像這樣的經典,就不是著重在去註解它的訓詁、名物,而是要闡發它的義理,它在經世致用的價值上是更加的明顯,「所謂言各有當」。下面他有談到,像稱宰予、子貢、有若,這些都是孔老夫子的學生,「緣孔子聖德高美」,因此對他進行稱讚,孟子知道這樣的讚歎就有點讚歎得太過,「故貶謂之汚下之類,紕謬殊甚」,紕謬就是指的錯誤跟過失的意思。「以屈原憔悴為徵於色。以甯戚扣角」,甯戚就是齊桓公的大臣,屈原我們大家都很熟悉。這都是舉了例子,「甯戚扣角為發於聲之類。亦比擬不倫」。但是朱子,就是朱熹朱夫子,他在四書的註解當中,朱子也有關於《孟子》的註解,「於岐說」,這個岐就是指的趙岐,就是指趙岐所作的關於《孟子》的註解,「不甚掊擊」,掊,掊擊就是抨擊的意思。「至於書中人名」,就是在書中所寫的人名,「惟盆成括告子。不從其學於孟子之說。季孫子叔。不從其二弟子之說」。他舉了這兩個例子,就是他沒有遵從他註解的說法,可是其他方面的解釋都和趙岐的註解是相同的。而這個註解當中的字義,也只有「折枝訓按摩」這一類的註解沒有取趙岐的說法,但是其他的註解,朱熹朱夫子大多數也都是認同趙岐的。

  所以下面這一句等於說是對這部註解一個客觀而又公允的評價。「蓋其說」,雖然他的這個學說,他所作的註解,「雖不及」,雖然它比不上後來有些註解那麼精密。也就是這個註解雖然好,但是也是存在一定的問題,也有它的缺點。但是下面這是重點,「而開闢荒蕪」,「俾」,俾就是使的意思,使得後來的人「得循途而深造」。就是說這部註解,在《孟子》的各種註解當中,它成書是比較早的,因此它就有開闢荒蕪之功。這之前,在漢朝趙岐之前,比較沒有《孟子》這部經典的註解。做為比較古老的一部註解,它對於後人還是有很多幫助跟啟迪。因此,「其功要不可泯也」,這就特別肯定了這部註解的價值。所以四庫館臣他這樣子評價,也是讓我們要對於這個註解產生信心,也不要因為它存在的個別的問題,就對這部註解產生懷疑。

  下面說胡爌,胡爌的《拾遺錄》當中,他曾經引《孟子》說:「墨子兼愛。摩頂致於踵。」踵就是腳後跟的意思。趙岐在註解當中說,「致」就是「至」的意思。致就是止於至善的這個至,它們兩個意思是相通的。所以從這裡就可以看出,就是說清代的時期,學者所看到的經文跟註解,和唐朝時期的本子是有不同的。而且像孫奭的《音義》,「所音岐註」,也有很多地方是不相應的。因此從這裡就可以肯定,清朝的時代所看到的本子,就已經不是唐代所看到的這個舊本,不是趙岐他作註的時候最初的本子,這個流傳過程當中應該還是有它一個演變的過程。

  至於在《孟子.盡心下》這一篇,「夫子之設科也」,註解當中就說,孟子說:「夫我設教授之科」等等的,「則顯為予字」,這個字是予,給予的予,這個予字,就是我的意思,「予」跟「我」意思是相通的,但是現在所看的本子並不是用「予」字,而是用「夫子」這個字。還有「萬子曰句註」,這個註解稱「萬子」是「萬章」,所以這個地方「顯為子字」,用的子這個字,而現在的本子,就是清朝的時代編《四庫》時期,看到的本子是作「萬章」。這種情況就是它的註解的文字沒有修改,沒有改變,可是「經文誤刊」,這是在經文方面所產生的問題。

  這個疏雖然說是孫奭所作的,可是朱熹朱夫子他卻認為,這個疏是邵武士人假託孫奭所作。四庫館臣就根據《宋史》的「邢昺傳」,這裡面記載說邢昺是在「咸平二年受詔」,就是朝廷在這個時候頒布詔令讓他作註解,邢昺就和杜鎬、舒雅,還有孫奭等人,下面這個崔偓佺,這就好多位學者共同校定經典的義疏。這義疏包括很多,有《周禮》、《儀禮》等等,《爾雅》義疏。可是在宋朝時期這些學者他們所校定的義疏當中,卻沒有《孟子正義》這部註解。而在《涑水紀聞》,這裡記載孫奭所定的,就是所作的這個經典的註解,有《論語》、《孝經》跟《爾雅》的正義,它也沒有說有《孟子正義》這部註解。所以四庫館臣根據歷史的這個資料來考證,就是這部疏並不是出自於孫奭的手。就是它的作者並不是孫奭,根據歷史的記載,這個說法是可信的。

  另外疏它也是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像這個疏,他說這個疏都是「敷衍語氣」。所以朱熹朱夫子就認為它「全不似疏體」,就是說它的體例、內容等各個方面,就跟一般經典的疏,這種體例內容是不同的,所以對於這個疏就有所批評。

  至於趙岐的註,他喜歡「用古事為比」,而疏則是「多不得其根據」,沒有它的根據。下面舉出一些例子,譬如說趙岐的註解當中說:「非禮之禮。若陳質娶妻而長拜之。非義之義。若藉交報讎。此誠不得其出典。」這就是舉出了這個例子出來。還有像「單豹養其內而虎食其外」,這是出自於《莊子》,「亦不能舉」。所以對於它的評價就是,這個字叫做弇陋,就是對於疏的註解,弇陋這個詞它的意思就是一個人見識很淺陋,所以疏作得確實是問題很多。

  下面這裡也舉出了朱彝尊在《經義考》當中所舉出來的。「摘其欲見西施者。人輸金錢一文事。詭稱史記」,就是他疏裡面說是出自於《史記》。「今考註以尾生為不虞之譽。以陳不瞻為求全之毀」,在疏的註解當中也說這是出自於《史記》。前面所說這個尾生實際上他不是出自於《史記》,他是出自於《莊子》,「陳不瞻」這個事情是出自於《說苑》。這都是四庫館臣在提要當中特別說明,說這些都是《史記》沒有記載的,因此他把這個例子舉出來,來證明疏的解釋是很有問題,「益影撰無稽」。但是畢竟這部疏它是「久列學官」,就是它做為十三經注疏之一,已經長期以來被人們使用,所以即使它存在很多問題,在收錄《四庫全書》之時,還是按照舊本收錄進來。但是我們看了提要之後,在學習註跟疏就知道如何來使用了,對於它裡面有一些並不確鑿的內容,我們就要比較小心謹慎。

  關於《孟子》的註解我們就介紹到這裡,這就是《孟子正義》提要的文。如果我們想要來學習《孟子》註解,是不是還有其他的本子?這個在前面為大家介紹的幾部四書的註解,這裡面我們就可以參考《孟子》這部經典的註。但是因為就如同提要當中所說的,《論語》和《孟子》,其實它的文言文並不是那麼難懂,我們讀的時間長了,會覺得朗朗上口,非常容易明白。因此提要當中說,「惟闡其義理而止」。有一些註解就是對於《孟子》的義理進行闡發,就是像我們先前為大家介紹的這個四書的幾部註解,大家都可以來參考。

  這段文我們就補充到此地。我們看到這有一句《孟子》的經文是出自於《孟子》這部書,被選錄在了《群書治要》當中,就是「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我們要是學習《孟子》經典,就會發現它裡面有許多膾炙人口的經文,充分的體現出了孟子王道政治的主張。所以有許多經文內容都是很精彩的,就像這一句就是很典型的代表,「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所以孟子有著名的義利之辨,這句經文就強調,上至國君,下至百姓,如果人人都相互的在爭奪利益,這個國家就會危險了。為什麼?以利字當頭,當然就不顧道義、不顧仁義,因此會導致弒君篡位這種違背倫常的事情發生。由此可知,如果不講道義,而只著重功利的話,就會帶來許許多多的天災人禍。因此孟子的思想有許多非常精要的內容,我們通過學習這部經典,都可以深刻的去體會。

  那這部經典就為大家補充到此地,接下來我們來介紹的是十三經注疏當中最後一部經典,就是《爾雅》。《爾雅》這部經典在《四庫全書》當中是被歸入經部的小學類,它是屬於小學類。《爾雅》有十九篇,相傳〈釋詁〉這一篇就是周公所撰寫的。其他有不同的說法,就有說是孔子、子夏、叔孫通、梁文所增補。《爾雅》基本上是漢朝初年的儒者,就是讀書人這些儒家的學者,他綴輯,這個綴輯就是連綴編輯的意思,他綴輯舊文遞相增益而成為《爾雅》這部經典,所以《爾雅》這部經典在我國的歷史上是最早的一部訓詁名物的書。《爾雅》的前三篇分別是「釋詁」、「釋言」,還有「釋訓」,這前三篇是解釋一般的語詞,而後面的十六篇則是專門解釋各種名物術語。關於《爾雅》的註解,我們在後面會為大家介紹晉朝時期郭璞所作的註,宋朝時代邢昺所作的疏,這是被收在了《十三經注疏》當中的註解。此外還有像《爾雅正義》、《爾雅義疏》這些註解,也都是《爾雅》這部經典很好的註解。

  關於我們現在所學的這個課程,就是漢學工具書,陳新雄先生,也就是伯元先生,伯元先生在他的著作當中也有介紹過漢學工具書,而這個課程伯元先生是把它歸在訓詁學的範疇當中。在《訓詁學》,就是訓詁的基本要籍這裡面,有為我們介紹了我們現在漢學工具書所要學習的各類書籍,這都是訓詁學的範疇。伯元先生在《訓詁學》的基本要籍這個章節裡面,也為我們介紹了《爾雅》這部經典。在《大戴禮記》這裡面有記載孔子曾經說過:「爾雅以觀於古,足以辨言矣。」《大戴禮記》的這句話,就是《爾雅》這部書的名稱最早記載在典籍當中,就是《大戴禮記》孔子說的這段話。而《漢書.藝文志》就有記載《爾雅》是三卷二十篇,這是《爾雅》第一次出現在史書這個目錄當中,就是記載在《漢書》裡面。而趙岐在〈孟子題辭〉當中說,漢朝時代孝文皇帝,就是漢文帝,這位君王也是一位很尊重經典的國君,他欲廣遊學之路,所以《論語》、《孝經》、《孟子》、《爾雅》都在朝廷當中設置了博士,這是在漢朝時期。所以這段記載就是《爾雅》這部經典最初被列在學官的開始,就是漢朝的時代被列在學官。

  在漢朝時期鄭康成曾經說過,他說「某之聞也,《爾雅》者」,就是《爾雅》這部書是「孔子門人所作」,就是孔老夫子的學生、門生所作的,「以釋六藝之旨」,這六藝就是指儒家的六藝,「蓋不誤也」。因此,《爾雅》這部書就是來解釋經典,解釋六藝的。這部書按照鄭玄鄭康成的說法,就是孔子的門人所作,因此它有可能是成於眾手,而並不是只出自於某一個人的著作。

  在歷史上還有記載,孔老夫子曾經教魯哀公學習《爾雅》,由此可知,《爾雅》這部書的由來應該是很早的。

  伯元先生在《訓詁學》的基本要籍當中也為我們介紹了《爾雅》的名義。在《論語.述而》篇當中有這樣的一句經文:「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關於這句經文,孔註,我們看這個註解當中說,雅言就是正言的意思。而鄭康成的註解則是說「讀先王典法,必正言其音,然後義全,故不可有所諱,禮不誦,故言執」。這是關於《論語.述而》這個篇章裡面就有這樣的一段經文。伯元先生在談到爾雅名義的時候,他有一句概括的說明,什麼是爾雅?爾雅就是「綜而集之,釋以正義,比物連類,使相附近」,這個就叫做爾雅。「凡六藝皆掌王官,四術所以教士,必以雅為主」,這一段就是伯元先生對於爾雅的一個概括。此外,我們看他下面就用三點來概括《爾雅》的名義,《爾雅》是諸夏之公言,這是第一點;再來第二點,《爾雅》是經典之常語,這是第二點;第三點就是《爾雅》是詁訓之正義。這就是伯元先生關於《爾雅》的概括總結,這一段是很精要的,因為我們知道伯元先生是繼承了林尹先生的聲韻學、訓詁學,而伯元先生在學校教導學生聲韻學跟訓詁學也是教了幾十年,因此在這個專門的學問上,他既得章黃學派的承傳,同時他一生又致力於教學、著書立說,因此我們看他老人家留下來的聲韻學跟訓詁學著作,都是非常有價值的著作。

  通達《小學》的話,對於我們能夠深入經典、理解經典,這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非常必要的工具。因此師父上人在前幾年就常常勸勉我們,就是關於文字、聲韻、訓詁學,這個是學術的根。學術的根,師父上人希望我們能夠把它扎好,扎得深、扎得穩。因為師父曾經教導過我們說:「如果在扎好德行的三個根、四個根的基礎上,再扎好這個學術的根(就是文字、聲韻、訓詁學),這樣日後我們再深入儒釋道經典就可以不斷的提升,否則我們學習經典,可能到了一定的程度就沒有辦法再繼續提升。」這個話是師父上人親自教導我們,所以也鼓勵我們要把文字、聲韻、訓詁學學好,對於日後我們能夠學習經典、通達、通曉經典,就奠定了非常深厚的基礎。伯元先生在這方面,他是章黃學派的傳人,一生當中致力於聲韻、訓詁的教學,給我們留下了很多很有價值的著作。

  我們來看《四庫全書》,文淵閣本《四庫全書》,大家打開經部二一五,這一本是小學類,我們打開它的目次,在這本書上就會看到《爾雅》的註解。首先是《爾雅注疏》,《爾雅注疏》是收在《十三經注疏》當中,晉朝時代郭璞所作的注,宋朝時期邢昺作的疏,此外還有唐朝陸德明的音義,這是《爾雅注疏》,就收錄在這一冊當中。另外還有《爾雅註》,是宋朝鄭樵所作的,這個簡略的介紹,我們不做詳細的介紹。另外,我們看到這一冊還有其他小學類的重要著作,譬如《輶軒使者絕代語釋別國方言》,《方言》這部書也是這個課程日後會給大家介紹的,這都是歷史上小學類非常重要的典籍,對於我們學習漢學的幫助都是很大的。

  那我們就打開這一冊221-2,221-2這一頁就是關於《爾雅注疏》的提要。這裡我們看到這個提要很簡短,可是到了《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內容就很長了。我們先來看這段比較短的提要,《爾雅注疏》有十一卷,這是晉朝時代郭璞所作的注,宋朝時期邢昺所作的疏,這是講明了它的作者。「治爾雅者自犍為文學而下共十餘家」,有十多家,就是專門研究《爾雅》這部經典的。而「璞」,「璞」就是晉朝時期的郭璞,郭璞把這些各家學者的說法會集在一起,為《爾雅》就作了註解。陸德明對他的評價,說他是「洽聞強識」,他很有學問,廣學多聞,「為世所重」,世人都對他很尊重,「自是以後」,就是從他之後為《爾雅》這部書來作註解的就有很多。「釋文而外,傳者甚少」,這是傳下來的少。晁公武說:「舊有孫炎、高璉疏以其淺畧」,就是他們所作的註解就是比較簡單、比較淺顯,於是就下令讓邢昺另外再作註解。

  其後就還有其他的這些疏,都是因為邢昺所作的註解,才使得其他的註也能夠廣為流傳。在明朝時期的本子當中,並沒有收錄《經典釋文》,在編輯《四庫》的時候,就把《經典釋文》再補進來,並且又取了鄭樵的註解本來進行校勘。這就是在《四庫全書》所收錄的《爾雅》的註解,這一段是比較簡單的文。

  我們來看一下《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這裡的介紹就特別詳細了。同樣,開頭也是介紹《爾雅》的註疏它的作者是誰,它的作者就是晉朝時期的郭璞,還有宋代的邢昺。郭璞,字景純,他是河東聞喜人,他的官位做到了宏農太守。我們在這裡看到這個寶蓋頭的「宏」字,它同樣也是為了避諱,為了避弘曆這個「弘」字,所以就把它寫成了寶蓋頭的宏。他的生平事蹟,我們在《晉書》這個史書當中可以查詢得到。邢昺,在前面他有《孝經》的註解,我們曾經介紹過他,因此在這裡就不再多敘述了。

  在歷史上,「案」字就是表示四庫館臣開始來做說明。在《大戴禮.孔子三朝記》當中記載:孔老夫子曾經教魯哀公學《爾雅》。這個在伯元先生《訓詁學》當中也有談到這一點,就可以說明《爾雅》這部書的由來是很久遠的,但是並沒有說《爾雅》這部書是誰所作的。在張揖的《進廣雅表》當中,他說是「周公著爾雅一篇」。而《經典釋文》則是說,周公所作的《爾雅》其中的一篇就是《爾雅》的〈釋詁〉這一篇。

  而現在所傳的三篇,這個三篇,在《漢書.藝文志》當中記載是「爾雅三卷」,也就是這裡所說的三篇,有說這是仲尼,仲尼就是孔老夫子,是孔老夫子所增;也有說是孔老夫子的學生子夏所益,這是孔門弟子;還有一個說法是「叔孫通所補」,「補」就是增補的意思;還有的說法認為是「沛郡梁文所考」。這都是《爾雅》各家註解的說法,但是究竟它的作者是誰,還是沒有一個特別能夠下定論的說法。你看它這裡說「所增、所益、所補、所考」,也就是說他們都曾經參與過《爾雅》這部書的編訂,但是至於這個書最初到底是誰所作的,卻沒有一個確定的說法,各家的說法都是大同小異,都是這樣說的。

  而郭璞在《爾雅註》當中,它的序文稱「豹鼠既辨。其業亦顯」,而邢昺在疏文當中則認為,這是漢武帝時期的典故,這是「漢武帝時終軍事」。在《七錄》,《七錄》這本書已經失傳了,《七錄》這部書記載:「犍為文學爾雅註三卷」,有這部註解,它是三卷。而陸德明在《經典釋文》當中則提出,他應該是漢武帝時代的人。因此從這些記載當中就可以判斷,這部書它是在漢武帝之前所完成的,這是根據歷史的記載來判斷。

  「曹粹中放齋詩說」,他說,「爾雅毛公以前」,《爾雅》這部經典,它在毛公以前,「其文猶略」,就是說這部書還是很簡略的。可是到了漢朝時期鄭康成這個時候,《爾雅》這部書「則加詳」,「詳」就是詳細的意思,它的內容就更加的詳細。「如學有緝熙于光明」,它這下面就開始舉了例子,毛公說光是「廣也」,而鄭玄鄭康成則是認為「學於有光明者」。《爾雅》當中說:「緝熙光明也。又齊子豈弟。」這個詞念「凱替」,它的意思就是非常和樂而又平易的樣子,而鄭玄鄭康成認為是「猶言發夕」。《爾雅》當中說:「豈弟。發也。」「薄言觀者」,毛公則是沒有解釋。「振古如茲」,毛公說振是自的意思,而鄭玄則是認為「以觀為多」,觀是多,「以振為古」。而他的說法都是源自於《爾雅》。

  可是我們通過前面的例子就會發現,在毛公的時代和在鄭玄的時代,《爾雅》的內容會有這樣明顯的差異。所以假如說《爾雅》這部書是在毛公之前就成書的話,它怎麼可能會和鄭玄的時代《爾雅》又產生這麼大的差異?因此,這個書四庫館臣得出的結論,就是《爾雅》這部書應該是成書在毛亨之後。毛亨,我們介紹《詩經》的時候,《詩經》的註解有大毛公、小毛公,這在前面已經在《提要》裡面有特別的說明了。

  「大抵小學家綴緝」,「綴緝」就是編輯的意思,就是小學家編輯舊文,「遞相增益」,他不是一次定稿的,他是不斷的再去增補、修訂完成的。「周公孔子。皆依託之詞」,古時候成書很有可能是這樣的情況,就是小學家他不斷的在修改註解,流傳過程當中就有依託,這是周公作的,這是孔子作的,就會有這樣的說法。

  在〈釋地〉當中,《爾雅.釋地》當中有「鶼鶼」。什麼叫鶼鶼?鶼鶼就是指的比翼鳥。唐朝時期的詩:「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鶼鶼就是指的比翼鳥,牠的雌鳥跟雄鳥都是在一起飛翔的。這是在〈釋地〉當中就有鶼鶼,可是在〈釋鳥〉當中又有鶼鶼。同樣的一個詞重複的出現,從這裡就可以看出,《爾雅》這部書的編輯並不是出自於同一個人,應該是出自眾手,而不是「纂自一手」,不是出自於某一個人所作的。

  這個書在歐陽脩《詩本義》當中,他認為學詩的人「纂集博士解詰」,這個詰就是詰問,責問的意思。「高承事物紀原。亦以為大抵解詁」,「詁」就是解釋的意思,用現在的語言來解釋古語,「大抵解詁詩人之旨」,就是解釋詩人的意思。「然」,但是解釋詩不到十分之一,所以可以看出這部書並不是專門為了解詩而作的。

  而揚雄在《方言》當中則是說,《方言》是簡單的稱呼,它的全稱就是我們剛剛介紹的《輶軒使者絕代語釋別國方言》。揚雄,《方言》是揚雄所作的,我們後面的課程會介紹《方言》這部書。揚雄則認為《爾雅》這部書是孔子的門徒,就是孔子的學生來解釋六藝的著作。王充的《論衡》也認為是為了解釋五經,才作了這部《爾雅》。但是這個觀點還是被四庫館臣給否決了,因為他認為說,在《爾雅》當中解釋五經的成分並不多,也只有十分之三、十分之四是解釋五經的,可見得《爾雅》也並不是專門為了解釋五經而作這個書的。

  最後四庫館臣在這裡就做了一個結論,根據《爾雅》這部書,它是「大抵採諸書訓詰名物之同異」,各部書對於名詞的解釋,它都把它採取進來,「以廣見聞」,對於這些名詞的解釋,讓人們可以更加的清楚,這有許多名物的註解。所以實際上《爾雅》這部書是「自為一書」,它自己成為這樣的一部書,它並不是專門為了解經而作的一部小學的著作。

  下面就舉了例子,譬如說在〈釋天〉當中就有說:「暴雨謂之涷。」什麼叫做「涷」?涷就是暴雨的意思。在〈釋艸〉當中則是說:「卷施艸拔心不死。」這都是《爾雅》的經文。這些文是取自於《楚辭》。就是剛才我們跟大家講的這一段是四庫館臣得出的結論,下面就分別來跟大家說明,在《爾雅》當中有很多經文,它是出自於各種不同的書,就給我們舉了例子。

  〈釋天〉當中說:「扶搖謂之猋。」「猋」是旋風、暴風的意思,三個犬字合在一起叫做猋。〈釋蟲〉當中說:「蒺藜」,蒺藜是一種植物,它是可以做藥的,在夏天會開出黃色的小花,這是一種植物名。而「蝍蛆」,蝍蛆就是蟋蟀或者是蜈蚣的別稱。因此〈釋蟲〉這裡所說的「蒺藜,蝍蛆」,這個文則是出自於《莊子》。

  此外還有〈釋詁〉,《爾雅.釋詁》說:「嫁往也。」〈釋水〉當中說:「瀵」,三點水的瀵是指從地下噴出來的泉水,「瀵大出尾下」,這個則是取自於《列子》這部書。

  此外,像〈釋地〉,「釋地四極云。西王母。」在〈釋畜〉當中說:「小領盜驪。」驪就是指的一種純黑色的馬。在《穆天子傳》當中說:「天子之駿盜驪」,就是天子的馬叫做盜驪。這個文就是出自於《穆天子傳》。

  還有,在〈釋地〉當中說:「東方有比目魚焉。不比不行。其名謂之鰈」,「鰈」就是比目魚古時候的名稱,就叫做鰈。還有「南方有比翼鳥焉。不比不飛。其名謂之鶼鶼」,這個鶼鶼就是指的比翼鳥。這些文都是出自於《管子》這部書。

  此外,像「邛邛歫虛負而走。其名謂之蟨」,「蟨」就是一種獸的名稱。這個文就是出自於《呂氏春秋》。

  此外還有:「北方有比肩民焉。迭食而迭望。」〈釋地〉當中說:「河出崑崙虛」,「崑崙虛」就是崑崙山的意思。以上這個文則是出自於《山海經》。

  另外〈釋詁〉當中說:「天帝皇王后辟公侯。」又說:「洪廓宏溥介純夏幠。」〈釋天〉當中說:「春為青陽至謂之醴泉」,「醴泉」就是甘泉的意思。這段文則是出自於《尸子》。

  還有〈釋鳥〉,〈釋鳥〉當中說:「爰居雜縣」,這個是海鳥的名字。這個文是出自於《國語》。

  我們看四庫館臣在《提要》當中舉出了這麼多的例子,就足以證明他前面的這一個結論,這個結論等於說它是廣採各種各樣的典籍,對於這個名詞的解釋,把它會集在一起,而成為《爾雅》這部書。因此,按照前面所舉的這個例子,像這樣的例子是數不勝數的,在《爾雅》的許多內容當中都可以找到它的出處。「不可殫數」,「殫」是竭盡的意思,就是數不勝數的意思,就是以上的這種例子是很多的。

  「蓋亦方言急就之流」,「方言」就是我們剛剛介紹的這一本《輶軒使者絕代語釋別國方言》,這是揚雄所作的。《方言》這部書是對於「一名一物詳其地域言語之異同」,所以訓詁學家在研究的時候是常常要參考《方言》的記載。而「急就」指的是《急就篇》,就是漢代時期史游所作的《急就篇》,王應麟作了補註。我們前面的《百家姓》所用的《姓氏急就篇》,這就是王應麟先生所作的。《急就篇》的原書,它是按照姓名、衣服、飲食等等的,把它分成各種韻語,有三句、四句等等的韻語,它是專門給孩子來認字、識字用的,這部書叫做《急就篇》。

  他就把《爾雅》這部書,比喻成了像《方言》跟《急就篇》這樣的書一樣,「特說經之家」,「說經」就是解釋經典,這些學者「多資以證古義」,常常參考這一類的書,來了解這個詞古時候到底是什麼意思,「故從其所重。列之經部耳」。正是因為《爾雅》有這樣的用途,因此在《四庫》編訂的時候就把它列在小學類,是編在經部當中,許多解經的人是常常要參考它,就如同我們現在說的字典,是一樣的道理。

  郭璞所處的時代離漢朝時期並不遠,「如遂幠大東稱詩」,「釗」,這個釗,《說文》當中解釋,釗是「見也」的意思,「釗我周王稱逸書」,可以看出《爾雅》所編輯的時代,就有看到許多古本,這是古時候的典籍,因此他所作的註解是很有參考價值的,可以依據的。

  雖然《爾雅》這部書它並不是成自於一個人之手,到了後來又有後人不斷的去增補訂正,可是它的「宏綱大旨,終不出其範圍」,後人所做的增補訂正這些工作,並沒有影響到整部《爾雅》這部書的宏綱大旨,就是它整體的架構以及它主體的內容等等都沒有超出它的範圍。

  另外邢昺所作的註解也是「多能引證」,就是他也是引用了許多的資料,譬如說《尸子》這部書,他所引的資料也有很多到後來就失傳了,就是到清朝時期就看不到了。他在這裡舉了一個例子,就是說他也有一些遺漏的內容,但是這個註疏,作疏這種註解的時候,它的體例就是這樣的一種特性,就是作疏它就是把註要解釋清楚,所以註所沒有談到的部分,疏也往往不會再去解釋太多。當然四庫館臣談到,無論是唐朝、宋朝作疏,就有存在這個問題,所以也並不是只有邢昺的疏有這個問題而已。

  但是他下面也有舉一個例子,就是覺得說不能理解的一個例子。這個例子「既例註文」,就是有了註文,可是為什麼到了疏這個註解的時候,又重複的敘述前面的文,「但曰郭註云云」,就是一字不差的這樣子下來,「亦更不別下一語」,它這個地方讓他覺得不太能夠理解。推測有可能在最初的時候,疏跟註是分開來的,就是分開流通的,並不是合在一起的,才會產生這個現象,但是因為最早的刻本沒有見到,所以就沒辦法考證。

  這一段是比較長一點,但是我們通過學習這個《提要》,就如同人們常說的一綱舉而萬目張,一領提而全衣順,當我們把《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看過之後,對於這部經或者這部註解,我們心裡就有一個很明確的概念。他把這個內容,譬如說它的作者、它的內容、它裡面的這些註解所選材的範圍等等,許許多多非常重要的這些資訊,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裡面都有所呈現,所以讓我們對於了解這部經典註解,以及日後,因為像師父上人是希望我們辦學,將來漢學院的學生都能夠選定一部經典,再去一門深入十年,一生當中就是專門鑽研這部經典、講解這部經典,而成為這部經典的專家,這是師父上人對我們的期待。當我們在確定要一門深入的目標之前,如果我們把《四庫提要》的內容有所了解之後,對於這個註解就會一目了然,讓我們再去深入一部經,然後去選取註解,這也是可以給我們提供很大的幫助。因此就如同張之洞先生所強調的,我們要真正的去深入這些學術,《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它是相當有參考價值,還是可以把它用來指引我們去挖掘《四庫》寶藏的一把鑰匙。

  關於另外一部《爾雅》的註解,就是鄭樵所作的註,這裡就不詳細再跟大家介紹了,大家有興趣可以自己去查詢,自己去深入。

  到這裡為止,關於《十三經注疏》的內容,我們就為大家介紹圓滿了。當然介紹十三經的過程,不僅是介紹《十三經注疏》,同時對於《四庫薈要》和《四庫全書》當中其他一些很有參考價值的註解,也給大家做了介紹,這樣對於我們學習十三經以及進一步的去學習十三經的各種註解,希望能夠提供一點小小的幫助。畢竟我們要發心承傳漢學,這是我們一生都要做的事情,所以學習十三經,學習十三經注疏,了解它的註解以及如何去查找這些方法,這些都是基本功,就好像替我們先打開一扇門,必須要進入到這個門之後,這裡面無盡的寶藏,大家才能夠把它挖掘出來。因此我們用了十四節課的時間,稍微詳細的來跟大家把經部的內容做一下介紹。其實在大學的課程,就是關於漢學工具書的課程裡面,是沒有介紹的這樣詳細,但是因為師父上人對於漢學院的期許也是很深重的,就是希望將來我們的同學們都可以深入經典,每個人都承擔起去弘傳經典、傳承經典的使命,因此關於這個經的部分,我們介紹的篇幅稍微多一點,同時也結合在《四庫全書》去查找資料這樣的方法,給大家做一個概略的介紹,希望對於各位老師、同學們將來深入學習,能夠提供一點小小的幫助。

  另外我們再補充一點,就是《十三經注疏》除了在《四庫》當中可以查到它各種註解之外,現在也有一個很好的版本,就是藝文印書館所印的《十三經注疏》這個本子。當然在國內外關於《十三經注疏》的本子,不同的出版社也都曾經出版過,所以我們就近取哪一個本子比較容易取得到,都可以來選用。因為這個註解是我們學習經典最基本的註解,在這個基礎上再去查找其他的註解資料,來幫助我們學習,這樣我們在深入經典、學習經典方面就能夠得到很大的助益、很大的幫助。

  經部就為大家介紹到此地,下面的篇章我們就開始進入史部,經史子集,第二個就是史,史部。

  史部首先就是要給大家介紹二十四史。在開始介紹之前,我們先引用雪公太老師,就是雪廬老人,老人家在九十多歲講解《常禮舉要》的時候,曾經多次的勸勉我們要好好學習中國的歷史,要多看看經句。雪廬老人就曾經說過,「我們是中國人,中國文化就在四書裡面」,這個四書,我們在前面十三經介紹的時候,也有跟大家介紹過幾部四書的註解,因此四書是很重要的。雪廬老人說:「中國文化就在四書裡面,四書扎住根,五經也是以四書最根本。」這強調了四書的重要性。因此師父上人在指導一條龍學校的辦學,也是從《聖學根之根》開始扎根,之後再學習四書五經,然後就是在《群書治要》、在《四庫全書》當中選取一部經典一門深入,這個課程是這樣設置的。因此,四書做為中國文化最根本的典籍,雪廬老人強調了它的重要性。並且用大樹來為我們做比喻,強調「四書是樹根」,你看樹的根是多重要,如果沒有根,這棵樹就活不了,而它的根就是四書;「六經是樹幹」,就是《詩》、《書》、《禮》、《樂》、《易》、《春秋》,這六經是在四書的基礎之上生發出來,因此形容它是樹幹;那二十四史呢?「二十四史是樹條子」,樹條子就是樹枝。這是雪公老人所做的比喻,這個比喻是很有味道的,就是把經跟史的關係,以及它的重要性都為我們闡發出來。

  首先樹根是很重要的,樹根是四書,「要這麼想,那又壞了。沒樹根」,假如沒有樹根,這樹條、樹葉它也長不出來,樹上頭如果沒有樹條子、葉子,樹根也爛了。我們學過植物學的人都知道,樹根跟樹葉之間,它也是有著非常密切的連帶關係,假如說你把長出來的葉子,你就把它剪掉,這個樹根就爛,就會爛掉。所以樹條子、樹葉,它跟樹根之間的關係也是很密切的,這就是一個比喻,說明歷史跟經典它是一體不二的關係。

  「這個二十四史」,雪公老人說,「咱們談不到了,今日之下咱們怎麼樣也辦不到。最低限度……諸位要多少想進一點步……」當然雪公老人講這段話的時候,老人家年紀很大,老人家又是山東人,說話特別爽直,所以下面這段文都是說的大白話,意思就是說,我都是快要往生的人,要修不修在於你自己,那我們諸位都是朋友,我只可以勸你們諸位。你看老人家是說話特別直,就我們之間不是,他沒有把自己當成老師,不是師生關係,我們是朋友。所以我只能勸你們,「最低限度你得把這部《通鑑輯覽》讀完」。《通鑑輯覽》我們介紹二十四史之後會跟大家做介紹,這也是收錄在《四庫全書》當中的,這是講述中國的歷史。

  下面老人家又用了一個比喻,說「這就好比我們在吃飯,《通鑑輯覽》好比菜湯,諸位吃飯要是什麼菜湯也不要,光吃白飯,有幾個人能吃下去?總得好好地吃菜湯,沒菜湯不行,有菜湯,飯才能吃下去。」這又是一個比喻,等於是教我們學習歷史有多麼重要,我們生為中國人,不能不了解中國自己的歷史。

  在二十四史之前,史書的稱呼也有一個演變流傳的過程。從前四史,到十三史、十七史、二十史、二十一史、二十二史,到二十四史,這在歷史上有一個流傳的過程。我們先來介紹一下,二十四史這個名稱,也是在清朝乾隆這個時代才確定下來的,這和《四庫全書》一樣,都是在乾隆時期所完成的。

  乾隆時期所頒定的正史就叫二十四史,這二十四史包括哪些內容,這個比較長,我們給大家順一遍。這二十四史的內容都是屬於紀傳體的史書,換句話說,編年體的史書就沒有含括在二十四史當中,像《資治通鑑》,這是屬於編年體的著作,就沒有包括在二十四史,二十四史都是屬於紀傳體的史書。這二十四史包括:《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這四部書合在一起就是前四史,接下來是《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和《明史》。因此我們看到,二十四史除了是紀傳體史書之外,另外它是始於《史記》,終於《明史》。《明史》也是在乾隆的時代正式頒布編訂完成的,所以二十四史是止於《明史》,它不包括清朝時期的歷史。

  在商務印書館所出版發行的《百衲本二十四史》,這是一套非常好的二十四史的版本,是王雲五先生所主編的。王雲五先生在《百衲本二十四史》的序文當中,前面就簡單的來介紹什麼是百衲本、什麼是二十四史。商務印書館《百衲本二十四史》,這個百衲本,就是說它是匯集了各種好的善本,把它匯集在一起,如果這些本子有卷次遺漏的或缺頁的問題,商務的學者又去多方搜求來修補。就如同僧衣,僧衣就是出家人的衣服,因為出家人是崇尚節儉的生活,因此他穿的衣服叫百衲衣,都是縫縫補補,補綴就是指修補裂縫的意思,都是縫縫補補的,這身上有很多補丁,古時候出家人都是穿這個百衲衣,很多的布把它拼合在一起,就是這個意思。因此二十四史,這個版本叫做百衲本,它是很有價值的。王雲五先生就有介紹這二十四史最後是怎麼確立下來的。

  我們中國的正史匯刻,一直到現在還有留存的是很完整的,古時候的這個正史的匯刻,在現在能夠看到的版本,就有汲古閣的十七史和南北監的二十一史。到了清高宗即位這個時候,古時候的歷史都是前一個朝代的歷史是後面的朝代來負責編輯,負責修撰這個史書,所以清朝的時代就開始修撰明代的歷史,是這樣的一種傳統。《明史》這部書完成之後,於是朝廷下令讓在武英殿進行開雕,開雕指的就是,古時候有雕版印刷,也有活字印刷,所以就要開始刻板,等於說是要出版,正式的去印刷出版,前後用了四年才完成。

  接下來就是二十一史,我們後面會介紹到二十一史的一篇序文。之後又下詔增加了劉昫的《唐書》,與歐宋《新唐書》,就是這兩部史書並行,於是過了七年就完成了武英殿版的二十三史。等到《四庫全書》開館,就是乾隆皇帝下詔開始編訂《四庫全書》之後,這時候在史書這個方面,四庫館臣又做了進一步的關於史書的工作。四庫館臣根據《永樂大典》和《太平御覽》、《冊府元龜》,這些書我們在後面的課程都是要跟大家介紹的,都是屬於漢學工具書的範疇,四庫館臣根據這些典籍,又「裒輯」,裒輯是編輯的意思,編輯而成了薛居正的《舊五代史》,就開始刊布,於是二十四史的名稱就是這樣在清高宗乾隆皇帝的時代正式確立下來。二十四史剛剛介紹過,它就是始於《史記》,終於《明史》,一共有二十四部史書。

  而我們在王雲五先生的《百衲本二十四史》序當中,這個PPT給大家展示的就是《百衲本二十四史》它的版本,它都是用的哪些版本,王雲五先生都把它列舉出來。譬如說《史記》,百衲本用的是宋慶元黃善夫的刊本,還有《漢書》是採用北宋景祐刊本,《後漢書》是宋紹興刊本,《三國志》是宋紹熙刊本,等等,這裡對於各部史書,在《百衲本二十四史》當中選用的版本都把它列舉出來,因此《百衲本二十四史》是很有價值的一個史書的本子。這是在商務印書館,我記得是在二O一O年前後,重新又出版了《百衲本二十四史》,而且現在出的這個版本,它的版本這個字就比較大,有把那個原書放大字體,所以看起來是更加的清楚。

  另外我們在PPT上面有一個鏈接的地址,這個就是《百衲本二十四史》一個簡短的介紹影片。所以我們這個時代的人也是很有福報的,既能夠看到《四庫全書》、《四庫薈要》,《十三經注疏》,還有像《百衲本二十四史》這樣好的史書。在圖書數量跟品質方面,這個時代人的福報也是前人所無法想像的。但是書在那裡擺著,最重要的還是要有人來學習,要有人能夠看得懂,能夠把它講清楚、講明白,這個才是當務之急。不然這個書插架森森的放在書架上,隨著寒來暑往的,風吹日晒,有的時候這些書慢慢的也會磨損。如果沒有人去學習、去講解,那麼這個書,好不容易這個時代這麼大的福報,可以看到這麼多好的版本的書,就浪費了我們這個寶貴的福報。因此,希望有更多的年輕人,能夠發心來承傳聖賢事業,來講解聖賢的經典、歷史,把我們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更好的向全世界去宣揚。如果全世界的人都能夠來學習我們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這個文化能夠給全人類帶來幸福、帶來美滿的生活,能夠給全世界帶來和平。

  關於史部,請掀開《文淵閣四庫全書》的總目二,現在這個總目不是一了,是總目二,史部。我們前面一直用的都是總目一經部,現在就進入史部。這個封面的顏色還是跟總目一是一樣的,前面總目的部分都是同樣的顏色,只是我們在這個封面上根據它下面這個小字,知道這是總目二史部。史部這個方面的提要的內容就是在這本書當中去查找。

  我們打開這本書,會看到它的目次當中講,「欽定四庫全書總目史部」,清,清朝時代永瑢、紀昀(紀昀就是紀曉嵐)等撰。所以總目提要就是四庫館臣負責編輯的。經史子集是由不同的人分別的來編寫,最後紀曉嵐又重新對它進行了修訂,使得前後的文章的風格可以保持比較一致,這是《四庫全書總目》。

  我們打開第一頁,就是2-1,就會看到史部總敘。史部總敘,我記得在《聖學根之根》的課程當中也有介紹過,介紹歷史的時候。我們來看一下這段文,「史之為道」,就是撰寫史書,「撰述欲其簡」,撰寫史書要簡明扼要,但「考證則欲其詳」,你考證的時候要詳細明瞭來考證。這裡它舉出來的就是《春秋》和《左傳》這個例子,「莫簡於春秋」,你看《春秋》的筆法,它每記述一個歷史是很精簡的,一句話,一小段話就把歷史概括出來,非常精簡,「莫詳於左傳」,可是《左傳》的註解則是長篇累牘,把整個事情的始末都講述得很清楚。「魯史」,魯國的歷史所記載的,「具載一事之始末」,而「聖人觀其始末」,就是聖人,這裡可以說是指的孔老夫子,就是孔子作《春秋》,當聖人看了這個歷史前前後後的過程,這裡就有一個對於歷史的評價,這個評價的標準就是倫理道德因果,它符不符合五倫五常、四維八德,這個是一個基本的標準,因此每個人的功過是非,依據這個標準來評定的話,「而後能定以一字之褒貶」。就像孔夫子作《春秋》,它雖然是講述的歷史,可是實際上它把孔老夫子對於歷史事件的評價和態度,都在字裡行間顯示出來,就是一字之褒貶,一個字就可以顯示出孔子對他的評價。這也就是為什麼說孔子作《春秋》,而天下之亂臣賊子懼,就是這個道理。「此作史之資考證也」,這就是歷史所做這個考證。

  左丘明作了《左傳》這部書,後人了解了春秋時代的歷史前前後後的過程,並且了解了聖人對於這個歷史的評價,對於他是非功過的一個評論、一個結論,「而後能知一字之所以褒貶」,就知道說,這一字褒貶的原因之所在,這就是「讀史之資考證」。因此,無論是《春秋》這樣的經典,還是像《左傳》這樣的註解,對於我們了解歷史都是相當重要。

  「苟無事迹」,假如說沒有歷史本身的事蹟,即使是聖人,他也沒辦法作出像《春秋》這樣的經典。但是如果不知其事蹟,「苟不知其事迹」,就是即使是聖人來讀《春秋》,也不知道它為什麼會這樣有一字褒貶的定論。所以在這裡,四庫館臣又再次批評,有一些讀書人喜歡誇誇其談的,常常說我們要捨傳求經,不要看註解,直接看經文就好。這是歷史上有學者曾經因為這樣的觀點而誤導眾人,這個說法是行不通的,即使行得通,他一定是悄悄的去看註解,然後就是跟人家說,我註解從來都不看,我直接就是看經,除非是這樣子。

  司馬光先生作《資治通鑑》,這是編年體的通史,是史學一部很了不起的著作,「世稱絕作。不知其先為長編後為考異」。司馬光先生作《資治通鑑》,也是下了很大的功夫的,先作長編,之後再作考異。

  我記得陳新雄先生,就是伯元先生,他曾經講過他在求學的時代,就曾經把《資治通鑑》全部圈點過一遍。我們看老一輩的學者,他們下的基本功真的是很深厚,在經學跟史學方面。像竺家寧先生,竺教授也曾經說過,當年他讀書求學的時候,要是沒有把《十三經注疏》全部圈點完畢,是不能畢業的。你看那個時代的學者,就是在求學時期,在經典,經跟史這方面所扎下的基本功,功夫真的都很深厚,所以才能夠有現在的成就,這都是年輕的時候就已經把苦頭吃在前面。所以學什麼都是要下點苦功夫,不能夠好逸惡勞。陳新雄先生他能夠把聲韻學、訓詁學,他是傳承章黃學派,就是林尹先生的傳人,他能夠繼承得這樣好,你看寫出來真的是著作等身,而且這著作都是相當有分量,這是當年在求學時代,跟著林尹先生就已經扎下很深厚的基本功,就已經吃了很多苦頭,你想求學時代把《資治通鑑》全部圈點過,這也是很了不起。

  而司馬光先生在作《通鑑》,他也是用了十幾年,將近二十年的時間,就下了許多苦功夫才把《資治通鑑》完成的。在這裡四庫館臣就舉出,「高似孫緯畧載其與宋敏求書」,這裡就說他到洛陽八年,才了解「晉宋齊梁陳隋六代」。唐朝時期的文字又多按照年月來編次,「卷以四丈」,四丈為一卷,統計起來不少於六七百卷。他又稱司馬光作《資治通鑑》,就是一個歷史的事實,他用三四個出處把它編纂而成,而且他用各種雜史諸書有二百二十二家。你看他治學多麼嚴謹,《資治通鑑》這部書也不是那麼容易編纂出來。我們後面會給大家介紹,雪公老人希望我們讀的《通鑑輯覽》,這也是在清朝的時期由皇帝所御定的、欽定的,《通鑑輯覽》。《二十四史》跟《資治通鑑》,它的卷帙都很浩繁,如果我們不是一生專攻史學,要把整個二十四史讀完也是做不到的,這一點雪公老人就已經有提出來。但是我們可以學習像《通鑑輯覽》,雖然《通鑑輯覽》它分量也是不小,但是比起《二十四史》來說,讓我們學習歷史它是比較簡略,對於我們來說比較容易去落實。這是司馬光作《資治通鑑》,下了這麼大的功夫。

  「李燾巽巖集」,李燾在《巽巖集》這部書當中也說,張新甫曾經在洛陽見到《資治通鑑》的草稿整整堆了兩大屋子。現在四庫館臣在看《資治通鑑》這本書,就會看到譬如說,「淖方成禍水之語」,這是採自於《飛燕外傳》,還有「張彖冰山之語」,這是出自於《開元天寶遺事》。司馬光先生作《資治通鑑》,他不但是雜史諸書用了二百二十二家的說法,連小說的內容他也沒有錯過,有一些有價值的他也會來引用。「然則古來著錄。於正史之外」,就是在正史之外,他「兼收博採」各家的說法,把它「列目分編」,把它編輯成一本書,「其必有故矣」。我們看到古人就是這樣的做法,他來作這個史書,他也是兼收博採各家的說法,而會集成一本書。

  下面就是把《四庫全書》當中史部的分類列舉出來,史部一共分成十五類,從正史到編年,正史是大綱,接著就是編年等等,它一共有十五類。

  今天因為時間的關係,史部總敘的內容我們介紹了一半,下節課再繼續來跟大家介紹史部總敘,以及在清朝時期《御製重刻二十一史》,這個時候,君王也是有《御製重刻二十一史》的序文,我們就留待下節課再來繼續跟大家做分享。今天的課程就學習到此地,謝謝大家。